秦腔的劇目有有《春秋筆》、《八義圖》、《紫霞宮》、《和氏璧》、《惠鳳扇》、《玉虎墜》、《麟骨床》、《鴛鴦被》、《射九陽》、《哭長城》、《伐董卓》、《白蛇傳》、《梵王宮》等。
秦腔(Qinqiang Opera), 別稱梆子腔,中國西北地區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秦腔是以漢族文化為主體, 並與其他民族文化融合之產物, 可以說是古代絲綢之路上諸族音樂文化交流的結晶,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壹支奇葩。
秦腔,是起源於古代陜西、甘肅壹帶的民間歌舞,是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生長壯大起來的,經歷代人民的創造而逐漸形成,因周代以來,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
擴展資料:
秦腔可分為東西兩路:西路流入川成為梆子;東路在山西為晉劇,在河南為豫劇,在河北成為梆子。所以說秦腔可以算是京劇豫劇、晉劇、河北梆子這些劇目的鼻祖。
秦腔又名“秦聲”“亂彈”“梆子腔”。民間俗稱“大戲”,清代中葉以後,北京等地亦稱“西秦腔”“山陜梆子”。秦腔在陜西境內,因各地方言、語音的不同而演變形成了四路:流行於關中東府同州(今大荔)地區的,稱“同州梆子”(即東路秦腔)。
流行於中府西安地區的,稱“西安亂彈”(即中路秦腔);流行於西府鳳翔地區的,稱“西府秦腔”(即西路秦腔);流行於漢中地區的,稱“漢調桄桄”(即南路秦腔)。
百度百科-秦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