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秦腔記聞》中講,秦腔的音樂特點是“大鑼大鼓,宮商雜糅,冠冕堂皇之中,兼具中正和平之美。此秦腔之故有風格也,亦亂彈所成立之要素也”。
秦腔(Qinqiang Opera),別稱"梆子腔",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壹,起於西周,源於西府[核心地區是陜西省寶雞市的岐山(西岐)與鳳翔(雍城)],成熟於秦。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古時陜西、甘肅壹帶屬秦國,所以稱之為"秦腔"。因為早期秦腔演出時,常用棗木梆子敲擊伴奏,故又名"梆子腔"。
秦腔成形後,流傳全國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體系,對各地的劇種產生了不同程度的 影響,並直接影響了梆子腔成為梆子腔劇種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藝樸實、粗獷、豪放,富有誇張性,生活氣息濃厚,技巧豐富。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秦腔詳細信息:
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兩部分,每部分均有歡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沈哀婉、慷慨激越,適合表現悲憤、懷念、淒哀的感情;歡音腔歡樂、明快、剛健、有力,擅長表現喜悅、歡快、爽朗的感情。板路有 二六板 、慢板 、箭板二倒板、帶板、滾板等六類基本板式。
彩腔,俗稱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蕩、劇情發展起伏跌宕之處。分慢板腔、二倒板腔、代板腔和墊板腔等四類。凡屬板式唱腔,均用真嗓,凡屬彩腔,均用假嗓。秦腔須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臉均重唱,名日唱亂彈。民間有“東安安西慢板,西安唱的好亂彈”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