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的傳統文化
立春的傳統文化,立春是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壹。“立”表示是“開始”的意思, 從氣候學上說,立春是春天開始的前奏。在立春是有很多傳統的,下面是關於立春的傳統文化。
立春的傳統文化1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迎春是在立春前壹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
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清人讓廉撰寫的《京都風俗誌》中說:“立春前壹日……迎春牛芒神入府署中,搭蘆棚二,東西各南向,東設芒神,西設春牛,形象彩色,皆按千支,準令男女縱觀,至立春時……眾役打焚,故謂之打春。”然後,人們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視為吉祥。
祭祖
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誌》載:“民間以是日有事於祖祠”。在立春時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較特殊。河南《汝陽縣誌》載:“設春宴,啖春餅,薦蔔、梨。”有的地方把立春祭祀稱為“咬春”。
鞭春牛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後來壹直保存下來,但改在春天,盛行於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後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
鞭春牛的意義,不限於送寒氣,促春耕,也有壹定的巫術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塑制春牛時,往往要在肚子裏塞上五谷,當牛被打爛時,五谷就流了出來。人們歡笑著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倉中,預示倉滿糧足。
躲春
在傳統民俗學上,到了立春這壹天就該躲春。因為立春這天氣候開始交接,新的氣場會對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響,更有甚者會影響壹年的運氣,所以躲春的習俗就出現了。在民間,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風俗與忌諱,也就延伸出各式各樣的躲春方法與習俗。
傳統留下來的習俗,每到立春這壹天不能有口舌之爭,必須要和和睦睦、心平氣和地迎接這壹天。有壹些地方,躲春這壹天不宜搬遷,不宜看望病重患者及參加喪事等,以免招惹晦氣,影響壹整年的運氣。
占氣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春秋時期已經形成了占氣的信仰。《孔穎達疏》:“凡春秋分,冬夏至,立春立夏為啟,立秋立冬為閉,用此八節之日,必登觀臺,書其所見雲物氣色。若有雲物變異,則是歲之妖祥既見,其事後必有驗,書之者,為預備故也。”由此可見,春秋時期在立春的民俗節氣中,登高觀雲、占蔔測算已經作為壹種風俗開始形成。
遊春
迎春報喜後,開始遊春,各村各社的鑼鼓隊和儀仗隊走在前邊,由四人或八人擡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後邊。邊走邊舞,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遊行的隊伍浩浩蕩蕩,十分壯觀,遊遍周圍村莊的大街小巷。
春社
春社是古時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為甲日,後多在立春後第五個戊日舉行。唐代詩人王駕《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可見古人對祭祀社神十分重視,以後成為風俗流傳下來,意為大地繁衍萬物,禱告祭祀,以祈求六畜興旺,五谷豐登。
貼宜春字畫
春天到了,給門壁上張貼宜春字畫,這種風俗在唐代就有。據記載:立春日,唐代長安人常在門上張貼迎春祝吉的字畫,字稱“宜春字”,畫稱“宜春畫”,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開”等內容。
戴春雞
戴春雞是陜西銅川壹帶人民的古老風俗。每年立春日,用布制作壹個約3厘米長的公雞,縫在小孩帽子的頂端,表示祝願“春吉(雞)”。立春日,婦女用線穿豆掛於牛角,或用麻豆撒在牛的身上,認為這樣做可以使幼兒免患麻疹。
佩燕子
佩燕子是關中壹帶人們的古老習俗。每年立春日,人們喜歡在胸前佩戴用彩綢剪成的“燕子”,這種風俗起自唐代,現在仍然在農村中流行。因為燕子是報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所以,許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廳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窩,只要妳能在庭房檁條下或房檐的墻壁上,搭上壹小塊墊板,上寫“春燕來朝”四字,燕子就可自己建起窩來。
吊春穗
吊春穗是壹種傳統的習俗,流傳在陜西澄城壹帶。每年立春日,婦女用各色布條編成布穗,或用彩色線纏成各種形態的“麥穗”。然後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也可掛在牲口,如驢、馬、牛的身上,以此祝福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收。
立春的傳統文化21、立春祭:立春祭是壹項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立春祭活動內容包括祭春神(主管農事的春神句芒亦稱芒神)、太歲、土地等眾神,還有鞭春牛、迎春、探春、咬春等活動。
2、春祠薦新:祭祖習俗傳至後世變為正月初壹的祭祖活動,有的地方在初壹以後幾天不掃除屋宅,即是擔心觸犯了回家過年受享的祖魂。
3、籍田:古代在立春日舉行的籍田禮,籍田的內容包涵有對地母的祈求。在籍田儀式後聚飲,這是後世“團拜”和“賀年”的壹種雛型的儀俗。
4、迎春: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然後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
5、貼“春”字: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壹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立春的傳統文化3立春習俗——矜恤緩刑
我國古代在立春之前,均有對囚徒減免刑罰、憐憫撫恤的行為。《禮記·月令》中寫有:“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下及兆民。犧牲毋用化,禁止伐木,毋毅巢,毋殺孩蟲、胎夭、飛鳥,毋度,毋卵。”漢朝在文帝、章帝、明帝執政時,經常下詔,撫恤囚犯,減免刑罰,救濟輝寡孤獨。例如漢章帝元和二年,曾經下詔三公日:“方春生養,萬物革甲,宜助萌陽,以育時物,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驗,及吏人條書相告,不得聽受,冀以息事寧人,敬奉天氣。”古人認為,春天陽氣生發,萬物開始生長,如果唯獨人類除外,便不合情理,所以《禮記·郊特牲》有“春饗孤子”之句。《春秋繁露·治水五行》中亦有:“立春出輕繁,去拘留,除栓桔,開閉閡,通障塞,存幼孤,矜寡獨。”這些都有因時教化的意思。
所以,在古代立春習俗中,時常於立春前壹星期,由各級官員將所有積壓案件逐壹處理,並視案情輕重,對“罪非殊死”的壹些案犯,酌情減免刑罰,目的在於使人精神振作,並增益人口。對自首之人,允許悔過自新,以示與歲更新。
立春習俗——迎春
立春習俗中在立春前壹日,先要迎春。春至而萬物生。古人把農事叫作春事,農忙叫作春忙。《書傳》中記載:“冬寒無事,並人室處,春事既起,丁壯就功。”黃庭堅有詩寫道:“田園恰恰值春忙。”春天又是播種的時節,因此,說到耕地,也應該稱為春耕。
我國是農業國家,對於節令,極為重視。迎春的`禮儀,在《月令》中有所記載,到東漢明帝時逐漸完備,後世更將它列人祀典。地方上的官員也簫舉行迎春典禮,時間都在立春前壹日。而在民間,迎春的儀式更是鋪張盛大,十分熱烈,其宗旨壹方面在於勸農務耕,註重生六壹方面示人須珍惜韶光,不要辜負壹年之中的最好季節。
立春習俗——走馬
立春習俗中的走馬就是跑馬,即騎馬,盛行於唐玄宗時。當時有人因此說道:“生兒不用識文字,鬥雞走馬勝讀書。”北方人自古因地理地勢的緣故,大多喜好騎馬。
立春習俗——蹴鞠
蹴鞠在古代極為盛行,相傳起源於黃帝時,蹴鞠也是立春習俗中的壹個習俗。《史記》:“處後毗鞠。”《後漢書》:“六博蹴鞠。”《漢書·藝文誌》有關於at鞠的文字二十五篇,顏師古在註釋中寫道:“鞠以韋(皮革)為之,實之以物,踢以為戲。蹴鞠陳力之事,在昔附於兵法。”《太平禦覽》引用《三倉解話》稱:“鞠,毛丸,可踢戲。”
蹴鞠,就是如今的踢球。漢朝時做這種遊戲,要在地上挖出洞窟,把球踢人其中,又因為球很容易跑到別的地方,需要奮力追逐,所以還要挖出壹條界線,示限制。(可參見《後漢書》中的〈戚夫人傳》及《霍去病傳》)隋唐時有專門的球場,寬廣平坦,和今天的運動場沒什麽差異。毗鞠的時候,把兩根數丈高的竹竿插在地上,並用網把竹竿網住,作為球門,以能踢進球的為勝。踢球的人分為左右兩隊,相互比賽。還有壹種稱為踏球的娛樂,即用腳蹬踩在球上,拐彎奔跑。《唐語林·卷五》:“今樂人又有蹋球之戲,作彩畫木球,高壹二尺,女伎登躡。球宛轉而行,縈回來去,無不如意,蓋古蹋鞠之遺事也。”明朝汪雲程著有《蹴鞠圖譜》,上面羅列的規則很是詳細,涉及分左右兩隊、球門、社規以及踢法等許多細則。及至南宋臨安,蹴鞠打球已皆有社團。
立春習俗——春臺戲
各地民間舉行種種娛樂活動,用以迎接春氣,預兆豐牽。人們在開曠之處搭臺,聚資請戲班表演,祈福農祥,稱為春臺戲‘賣春困立春過後,天氣漸漸和暖,往往使人容易隨睡,易於徽惰。兒童於立春當日應特別早起,高呼:“賣春困!”用以振作精神。宋朝陸遊有《歲薯》之詩:“從今春困不須賣,睡到日高三丈時。”此外,還有《歲首書事》,“賣困兒童起五更”,詩後自加註解:“立春未明,相呼’賣春困‘,亦舊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