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和傳說呢?

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和傳說呢?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天中節等,源於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壹天的活動也太精彩了。

?端午節習俗?

壹、賽龍舟

龍舟,顧名思義,是形似龍的船。這艘船的船首像個高高的龍頭,船舷和船腹分別塗有不同的顏色。龍的大小不同,槳數也不同,有六對、十二對、十七對、五十二對。如參賽方式相同,則龍舟的尺寸必須相同。若為新船,則亦須舉行祭禮。

賽龍舟則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人們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二、食棕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壹傳統習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壹般是前壹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

根據民間的傳說,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史記》的記載中,人們可以了解到,屈原是楚國的大臣。屈原壹心想著聯和齊國對抗秦國。然而,屈原的想法卻遭到了反對,最後屈原遭遇陷害,被貶黜。在流放期間,當屈原得知楚國被秦國攻破之後,傷心欲絕,抱石投汨羅江。據悉,在屈原死後,楚國的老百姓都悲痛萬分。為了不讓屈原的屍體,遭到魚蝦的侵蝕。人們都自發的向江中投粽子。端午節吃粽子的意義就是為了紀念屈原,這壹節日習俗,壹直流傳至今。

在端午節吃粽子已經成為了壹個特定的節日習俗,無論南方和北方的老百姓,都會在這壹天吃粽子。在這壹天,人們都會通過吃粽子來祭奠屈原。

三、佩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傳統習俗之壹。香囊內通常填充壹些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藥,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效。端陽以四色線系臂,並佩戴香囊,小巧玲瓏精致可觀。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壹般是內裝香料,用五色絲線纏繞而成,或者采用彩色綢緞或布塊包上棉花,摻和著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細辛、甘松、白芷、甘草、雄黃粉等中藥粉,再用彩綢紮繡而成,下邊還垂上紅、綠、青、藍、紫各種線穗,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古語說:“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子等等”。佩香囊,避邪驅瘟、襟頭點綴。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拴五色絲線。香囊中所用的中草藥物,能散發出天然的香氣,這種香氣屬中藥學理論中的五臭範疇,具有開竅醒神、化濕醒脾、辟穢悅神等功效。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這些藥物之所以有芳香氣味,是由於其含有大量揮發油,這些揮發油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端午節傳統香囊中的香料可以預防感冒、手足口病等,且對防蚊驅蟲有壹定作用。

四、懸艾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壹。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娛樂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可見,端午節門前掛上艾葉,除了“辟邪”,更重要的是有壹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壹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同的習俗。

五、掛荷包和五彩絲線

為孩子系五彩繩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它有祈福納吉的美好寓意。長命鎖的前身是“長命縷”,也被稱之為“長命縷”。其意義在於鎖住小孩的命,避免病魔疫鬼侵入危害小孩。古人認為小孩壹旦戴上了鎖,就能無災無禍,平安長大;長命鎖更多表達的是長輩對晚輩的祝福。

每逢端午節,家家戶戶都在門楣上懸掛上五色絲繩,以避不祥;所以傳統上用五色彩絲編成繩索,配以銀鎖,纏繞於兒童手臂,以祈求辟邪去災,祛病延年!

這系五色繩也有講究,必須要在太陽沒出來之前就系上,否則就會不靈驗,而且五色繩不能任意扯斷或丟棄,只能等到端午節後的大雨天時,將它仍在自家院墻的排水口,隨雨水沖走。

?端午節傳說?

?傳說壹——源於紀念屈原?

這種說法在全國流傳很廣,老百姓也最為認可。

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於是選擇以死明誌,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

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壹位老醫師則拿來壹壇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這壹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傳說二——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壹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末期的伍子胥。

伍子胥先祖伍舉,以正直進諫楚莊王而得名聲,因此其後代於楚國亦有名聲。伍子胥家族因在楚國被迫害,投奔吳國。受吳王闔閭重用,大破楚國,北鎮齊晉,南服越人,官拜相國公。

吳王夫差繼位後,伍子胥認為應壹舉消滅越國,但是夫差為伯嚭所讒,不聽“聯齊抗越”的主張,前484年便贈伍子胥劍,賜自盡。子胥憤恨自刎,留下遺言,要家人於他死後把他的眼睛挖出,掛在東城門上,親眼看著越國軍隊滅掉吳國。

吳王夫差極怒,把伍子胥的屍首用鴟夷革裹著拋棄於錢塘江中。後來吳國果然被越王勾踐所滅,夫差羞於在陰間見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雙眼後才舉劍自盡。

由於伍子胥屍沈於錢塘江之事比屈原投江為早,有些文獻則認為,中國端午節的習俗與伍子胥有關,而非屈原。

?傳說三——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130—143),東漢時期會稽上虞人,其父曹盱,在五月五日迎伍神(邯鄲淳所撰《曹娥碑》中即雲:“五月五日,時迎伍君。”“伍君”即指“伍子胥”)的祭祀活動中溺於舜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

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二十二日也投江,五日後曹娥的屍體抱父屍浮出水面。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後來,所住之村鎮即更名為曹娥,殉父之江為曹娥江,並建以寺廟慰其孝心。

另也有傳說認為曹娥是五月五日投江,而沒有追究其父的溺江時間。

端午是中國傳統節日,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底蘊。端午的習俗在不斷發展和變化,將傳統文化完美地融合到現代生活中,讓我們能夠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停下步伐,尋找壹些溫馨甜蜜的家庭時光,讓我們能夠更好地關註家人,團聚之際也帶來許多幸福快樂。願大家在這美好的節日裏,都能夠度過壹個平安和祥和的佳節!

  • 上一篇:記憶棉枕頭的優缺點
  • 下一篇:西方八大名酒是指那八大名酒?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