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由於名字高大上使人們聽說的較多而已,假如當初翁同龢給起名太虛拳、太假拳、太牛拳呢?其傳播廣多是依賴於國家體委為普及武術而推廣的24式簡化太極拳,當時李天驥和李經梧等前輩做了很多貢獻。剛推出這套簡化拳時各地太極拳師都進京學習,然後回去再傳播,因此傳播範圍大了。傳播廣還有壹個原因是奔著養生去的。至於流派多陳式、趙堡、楊式、武式、吳式、孫式、郝式、喬式、李式、洪式、八卦、武當、盧式等十三大流派,是因為當時創派的宗師確實悟出了自己的東西,比如楊氏拳之於陳氏拳,吳氏拳之於楊氏拳。
這主要跟太極拳這個拳種有關,這個拳練到最後法萬變而理唯壹貫,因法萬變而流派增加,因理唯壹貫而無論怎麽發展都出不了太極拳這個屬性、範疇。這也是太極拳為讓練的人癡迷之處,因為練著練著就分不清是人練拳還是拳練人了。傳統武術有個拆招餵手的過程,像各種拳都有擒拿,擒拿就是個“招”,是“招”就看誰使跟對誰使,巧不拿巧,巧不拿功,所以功夫高的拿功夫低的。但太極拳練到最後是“無招勝有招”,只剩下個圈,就是太極圖那個圈。圈裏側能把人打傷,圈外側能把人發出丈外而不受傷,其動作軌跡就是太極圖中間的那條螺旋線。現在普遍認為太極拳不能打,是因為太極拳是個文化拳卻毀在文化人手裏,大部分不註重接手實踐和攻防對練,以為推推手、玩玩勁把比自己功夫低的按倒或拋出去自己就牛逼了。小部分意淫自己的“淩空勁”“沾衣十八跌”“墻上掛畫”。還有就是文人自古相輕,練拳的文化人那就更相互鄙視了,好不容易悟出點東西卻敝帚自珍、洋洋得意。怎能不失傳斷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