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閱讀板塊。
全冊24篇課文,其中精讀17篇,自讀7篇。
文體方面,七、八年級以記敘文、說明文、抒情文等的學習為主,九年級集中學習議論文。這種安排,符合初中生以感性思維為主,逐漸過渡到發展理性思維的規律。
單元組成方面,每個單元由4篇課文組成,采用文、白混編的形式。每單元3篇現代文,1篇古代詩文,在培養壹般閱讀能力的同時,讓學生初步了解淺顯的文言文。文、白混編的目的是為了降低難度,造成壹種緩沖,便於與小學語文銜接。以前我們經常先把古詩文先集中教授,這樣看來,其實是違背了教材的編寫意圖。
課型方面,各單元的課文分為“教讀”和“自讀”兩種類型,凸顯兩種課型不同的功能。教讀課文,課前有“預習”,課後設置“思考探究”“積累拓展”“讀讀寫寫”三個層次的練習。自讀課文,文中有“批註”,課後不設練習,以“閱讀提示”的形式,對學生的自主閱讀提供指導。講讀課文側重教師引導下的學習,主要是老師教,壹般要求講得比較細,比較精,就是給例子,給方法,舉壹反三,激發讀書興趣。自讀課文主要不是老師講,而是學生自己讀,把精讀課學到的方法用到略讀課中,很多情況下略讀課就是自主性的泛讀。兩種不同課型功能不同,配合進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閱讀教學任務。
從我們平時教學情況來看,其實我們大多老師對於精讀課文和自讀課文的教授基本沒有區別,新教材的編寫特別強調對於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訓練。這是我們以後教學實踐中應該特別註意的方面,我們應該遵循課型特點,有所側重地去訓練學生不同的能力。
2.寫作板塊
寫作專題與各單元閱讀既相互配合,為***同完成單元學習目標服務,又自成體系,構成壹個完整的寫作系統。新教材對於寫作的指導力求回避功利主義,也就是刻意不向應試教育靠攏,不進行純技法指導,避免寫作的套路化。
七年級寫作,關註兩方面內容。壹方面關註寫作的壹般要求,如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包括熱愛生活、熱愛寫作),語言有怎樣的要求(文從字順、語言簡明),思路如何展開(思路要清晰,發揮聯想和想象),內容如何明確而集中(如何突出中心,怎樣選材)等。另壹方面,初步培養寫人記事的能力。兩方面內容穿插安排,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
七上寫作專題安排表如下:
3.綜合性學習板塊
新編語文教科書的綜合性學習分為3個系列。
壹個是“傳統文體”專題,圍繞傳統文化中的壹個關鍵詞展開資料搜集、閱讀、討論、辯論等活動。
壹個是“語文生活”專題,讓語文學習化身為壹次次精彩的語文活動,引導在生活中尋找語文學習資源,學會跨媒介學習,體會語言文字的魅力。
還有壹個是“綜合實踐”專題,倡導全員參與,分工合作,借助“資料夾”中提供的連續性、非連續性和混合文本,***同完成壹個較大的任務,培養學生多種類型文本的閱讀能力和語言文字的綜合運用能力。
七年級每冊都有3個綜合性活動,分別隸屬於以上3個系列。
另外,值得註意的是起始年級沒有將口語交際單列,而是將課程標準對口語交際的學段要求融入課文學習和綜合性活動設計中,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展開口語實踐,培養口語能力。為加強對口語交際的指導,教材以“小貼士”的形式,每次提供壹些必要的知識和技巧,力求簡潔而靈活。
4.名著導讀板塊
關於閱讀,我們國家現在壹個顯著問題就是全民碎片化閱讀(碎片化閱讀就是 比如,我們很少看名著,取而代之的是網上的、微信裏的文章)。新教材裏的名著導讀的設計,旨在引導學生重視人類文明優秀成果,不被碎片化閱讀敗壞了閱讀品味。值得註意的是,新教材的名著導讀不再是將其當成附件,而是設計進單元內,要納入教學計劃中,成為閱讀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新編教材每冊各安排2次名著導讀,每次主推1部名著,推薦課外閱讀2部。
比如七年級名著導讀安排的名著閱讀分別是:
另外,為了照顧更多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範圍,名著導讀欄目新增“自主閱讀推薦”板塊,作為主推薦名著的補充。教材提供簡短的導讀,學生可以根據各自的興趣,自行安排閱讀。
5.課外古詩詞誦讀板塊。
每冊安排2次,每次4首,配以簡明的註釋和閱讀指導。所選詩詞除課程標準推薦的誦讀篇目外,另增加若幹經典名篇,要求學生能夠熟讀背誦,培養對傳統文化及漢語美感的體認,加強文化積累。
比如七年級課外古詩詞誦讀就這樣安排:表3
6.補白板塊
補白板塊主要內容是語文知識。早期的語文教材中語文知識是系統化地呈現(我記得我畢業的時候就是這樣,99年我教的教材中,語法、修辭等語文知識是比較系統化的),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實際學習中,學生基本都是對這些語文知識進行死記硬背,背離了編寫初衷,實際效果也不好。
因此,11版的課程標準就提出對於語文知識的教學要做到“隨文學習”。新版教材的語文知識大都穿插在思考題和相關的提示中,有的也只是在教師用書中體現。語文知識呈現明顯的“弱化”傾向。為了方便學生學習,“部編本”在空白之處,設置了數十則知識短文,介紹壹些語法、修辭知識,而且基本用的都是課文中的例子,以貫徹隨文學習的思路。所以,對於我們老師來說,在教學中要提醒學生,知識的學習重在運用,不要死記硬背壹些概念或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