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花鼓戲和湘劇在打擊樂的使用上,存在著***性的同時,也存在著個性的差異,主要表現為花鼓戲在夾鈔鑼鼓的運用上,形成了壹種固有的音樂風格和藝術特色。
湘劇打擊樂中,每壹個鑼鼓點都可以用單鈔和夾鈔兩種樂器配置的方法來演奏。兩種配置的區別主要是在壹付大鈔和壹付小鈔及同時使用兩付大鈔的變化上。單鈔鑼鼓中,由於小鈔音色薄秀、松散,音量較弱,相對於同時使用兩付大鈔的夾鈔鑼鼓,要顯得單薄、平和些。夾鈔鑼鼓中,由於頭鈔取代了小鈔的演奏,與二鈔形成壹前壹後,勻稱對等的節奏型態,演奏起來顯得熱烈、激情、悅耳、明快。
夾鈔演奏通常使用的幾種節奏型有:均勻型、前松後緊型、前緊後松型、綜合型等。
壹、 均勻型:它的特點是雙鈔中的頭鈔和二鈔始終保持著壹種均勻的節奏型態。
(頭) (二)
(1)X X|X X||......
(頭)(二)
(2)XX XX|XX XX||......
(頭)(二)
二、前松後緊型:它的特點是雙鈔前面的節奏型寬松,後面的節奏型緊密。在速度上後面與前面成快壹倍的比例。
三、前緊後松型:它的特點是雙鈔前面節奏型緊密,後面的節奏型寬松,在速度上後者比前者成慢壹倍的比例。
四、這種結構型態是多種節奏型的混合體。
它通常是根據曲牌的需要而決定采用不同的節奏型,時松時緊,時疏時密的各種不同的節奏型的交替出現,會使曲目變得更加的悅耳、動聽。不過這種節奏型的使用,演奏者必須曲目非常的熟悉,互相配合得嚴謹默契,才能達到最佳的藝術效果。如《挑五槌》:
夾鈔鑼鼓的演奏模式,應該可以追溯到民間。在湖南廣大農村廣泛地存在著打地花鼓,舞龍玩獅、遊壟逛街的習俗,用來伴奏鑼鼓中,所使用的也就是夾鈔,加上堂鼓和嗩吶吹奏,已形成了壹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吹打樂。湘西的“打溜子”也是夾鈔的演奏模式,它的節奏型和湘中南地區的夾鈔壹模壹樣,只是在演奏的技法上不同而已。這種民間吹打樂的演奏形式,人們習慣稱為“鑼鼓棚子”或“路邊鑼鼓”,花鼓戲本身來自農村,當它搬上舞臺,走進劇場,跨進城市時,也打上了民間吹打樂的深深烙印。也就是說:花鼓戲在使用打擊樂時,註重於雙鈔鑼鼓的演奏。或者說是保留和傳承了民間吹打樂中的泥土氣息、鄉村風味,來表現本劇種的音樂風格和藝術品格。
花鼓戲的打擊樂中,並不是所有的鑼鼓都使用夾鈔演奏,而是側重於《長槌類》的點子。因為這部分點子結構簡單,節奏明快,互相之間的連接轉換自如,有較大的伸縮性,能與花鼓戲曲調――特別是嗩吶吹奏的曲調融為壹體,來充分地展示花鼓戲那些表現熱烈、歡快、喜悅、輕松的舞臺氣氛。比如,在壹個戲的開頭或結尾用夾鈔的“長槌”、“夾長槌”或“大溜子”轉接“挑五槌”,嗩吶吹奏壹般調子,人們壹聽就能找到花鼓戲特有的藝術風格了。
花鼓戲的打擊樂中,也不是所有的舞臺場景都用夾鈔鑼鼓,而是註重在舞臺的表演前後連貫,時間延綿不斷的場景中,如“劉海砍樵”中,劉海砍柴的壹大段勞動場景,就是用《長槌類》的夾鈔鑼鼓來伴奏完成的。它把砍柴、捆柴等勞動時的動作,在夾鈔鑼鼓伴奏的大框架下,加以改變、刻劃,再加上砍完柴後乘涼時嗩吶吹奏的壹段《八板子》,把整個的舞臺氣氛渲染得淋漓盡致,花鼓戲的風格也壹覽無余。
夾鈔鑼鼓是湖南地方戲曲打擊樂的壹大特點,也是湖南文化中的壹道“招牌菜”,我們應該很好地傳承和發揚這壹藝術手法,為振興花鼓而作出貢獻。
責任編輯: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