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簡述中國工業發展主要特征

簡述中國工業發展主要特征

第壹,歷史悠久,並且不斷發展進步.

遠古時期的陶藝,紡織和玉器制作等已經表現出相當高的工藝水平,如半坡人面網文盆、龍山文化中的玉器.在原始社會晚期,手工業就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技術相當成熟.春秋戰國時期,鐵器鑄造成為重要的生產部門.漢代的煉鐵、鑄鐵和制鋼業、絲織業及造紙業的發展,是當時經濟繁榮的主要標誌之壹.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灌鋼法,這成為古代最先進的制鋼方法,成功燒紙出的白瓷,是制瓷技術的重大突破.隋唐五代時期,出現緙絲技藝,制瓷業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宋元時期,宋代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元代黃道婆發明腳踏三錠紡車,燒制出青花和釉裏紅.明清時期,棉紡織業成為新興的手工業部門,燒制出鬥彩、五彩瓷、粉彩和琺瑯彩.

第二,多種經營方式長期並存,其中官營手工業長期占統治地位.

在商周時期,手工業由官府經營,即所謂“工商食官”.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土地私有制的確立和小農經濟的形成,開始出現專業的私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此後,官營手工業、專業的私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成為古代中國手工業的三種主要經營形態,呈現出長期並存的格局.官營手工業資金雄厚、規模經營、分工細致、組織形式嚴密,對產品質量要求較高,管理嚴格,推動了手工技藝的提高,代表中國古代生產技藝的最高水平.從西周到明代前期,官營手工業壹直占據主導地位.

第三,古代手工業的發展與農業經濟密不可分,且始終處於農業經濟的從屬地位.

除了受資源、交通限制較大的礦業外,歷史上發達的手工業區都分布在農業上精耕細作地帶.如前期的黃河中下遊地區,後期的長江中下遊地區.精耕細作的農業地帶能提供與農業息息相關的中國傳統手工業大量的原料,如紡織業、制糖業、制茶業、釀酒業等,此外,手工業的發展也有利於農業經濟的發展,如金屬冶煉業的發展,尤其是冶鐵業和冶鋼業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推動了農業經濟的發展.盡管中國古代手工業很發達,但由於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等原因,在手工業與農業相結合的場合,手工業服務於農業,始終處於農業經濟的從屬地位.

第四,手工業的區域分工和專業化水平受商品經濟活躍程度的影響.

早期手工業的發展和布局受自然資源分布影響較大,隨著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商業的發展,區域性和全國性統壹市場的形成,手工業的發展突破了原料產地的限制,產品走向全國,這些都為手工業專業化生產中心的出現提供了條件.如宋代溫州“地不宜桑而織紉工,不宜漆而器用備”(《永樂大典》).明清時期,《天工開物》載:“凡倭緞制造起東夷,漳泉海濱效法之,絲質來自川蜀,商人萬裏販來,以易胡椒歸裏.”景德鎮制瓷業也是“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可見,如果沒有活躍的商品經濟,統壹的國內市場,各地區的手工業分工及專業性手工業的發展是不可想象的.

第五,手工業的發展與社會生活的變遷相互影響.

宋代在造紙業大發展的基礎上,雕版印刷得到普及,民間印書業繁榮,南方出現眾多私人刻書中心,過去“難得”的書籍作為商品周流天下,唾手可得,《百家姓》、《千字文》壹類識字課本的流行,使民間教育有了很大普及,識字率提高,學術下移,促進了民間文化藝術的繁榮和發展.隨著文化的發展,為了節省印刷費用,提高印刷效率,社會迫切要求改進雕版印刷技術,推動了活字印刷術的誕生.

第六,手工業中心分布地區與經濟重心的南移呈相應變化.

大約到南宋時期,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完成了從北方到南方的轉移.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有不少手工業部門、手工品的主要產地也從北方轉移到南方.以絲織業為例,西周至唐代,中國的絲織業中心都在北方,基本以長安為中心.南宋時代,蘇州、杭州、成都等地設置織錦院(官營絲織業機構),各有織機數百架,工匠數千人.民間私營作坊更多,生產大量精美絲織品,如武康與安吉的絹紗、鵝脂棉,均屬上品,嘉善魏塘的宓家所織畫絹,遠近聞名.這些表明絲織業中心由北方轉移到南方.

  • 上一篇:端午節香囊怎麽做簡單的
  • 下一篇:精算師的傳統職責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