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人為本”,“民為邦本”。兩千多年前,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最先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概念。他在《管子?霸言》中說:“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尚書》也指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孔子則提出“君以民為本”,認為富民是執政者的職責,“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壽也”,“君以民存,亦以民亡”。在此基礎上,孟子更進壹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梁惠王下》)“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盡心下》)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人本”、“民本”思想,表明了他們對治國理政規律的歷史探索和認識,至今閃耀著古代領導思想的光芒。
2、“為政以德”,“奉法天下”。以德治國,德法兼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領導思想的又壹重要特點。孔子在《論語?為政》中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孟子在《孟子?公孫醜上》中強調:“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墨子在《墨子?法儀》中則認為:“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韓非子明確地指出:“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他還強調:“法不阿貴,繩不撓曲。”管仲在《管子?明法》中也主張:“法度行則國治,私意行則國亂。”孔子在總結治國之道時也主張“德刑兼用”、“禮法結合”,認為“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聖人之治化,必“刑政相參也”。他在《論語?為政》中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漢朝以後的儒家為適應統治階級的需要,在發展過程中更是吸取了法家的壹些思想,提出了恩威並施、“陽儒而陰法”的理論。
3、“運籌帷幄”,“廣謀善斷”。孔子在《中庸》中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言前定則不,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孫子兵法》是壹部珍策重計、廣謀善斷的代表作。孫子提出“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的整體思想,強調依據規律審時度勢,進行準確判斷:“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4、“尚賢使能”,“知人善用”。戰國時期墨子指出:“夫尚賢者,政之本也。”他強調用人要出以公心,要求用人應“舉公義、辟私怨”,要善於察能、使賢。墨子在《尚賢上》中指出:“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者則舉之,無能者則下之。”並強調“以尚賢使能為政……不辨貧富、貴賤、遠近、親疏”。唐太宗李世民等政治家對這些治國理政思想躬身踐行,成為後人楷模。
5、“修身為本”,“明心正己”。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中子路向孔子請教為政之道,孔子答曰:“茍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孟子也說:“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禮記?大學》把修身正己提到治國理政的高度來認識其重要性,認為:“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身。”《清碑?官箴》指出:“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二、中國傳統文化中領導思想的現代價值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領導思想,涉及治國方略、理政之道、自身修養等方方面面,是現代領導思想和領導理論的資源庫。作為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精神和發展智慧,傳統文化中的領導思想為當代領導理論的構建和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精神財富,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民為邦本”———現代領導思想的基點。
中國傳統文化中“重民、親民、愛民、富民、安民”的領導思想是現代領導思想的基礎,使我們更加堅定地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切實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在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我們各級領導要真正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充分體現“領導就是服務”的領導本質,創新為人民服務的形式,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領導思想與時代精神融為壹體,煥發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領導理念。在帶領人民群眾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各級領導要將“富民”作為工作中心,認識和遵循社會主義國家治國理政的規律,不但從經濟上富民,而且從思想上富民,使人民群眾真正成為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主體。
“德法兼濟”——現代領導舉措的支點。“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方略的提出源於對我國古代領導思想精華的繼承。現代社會建設需要“法治”,更需要“德治”。“法”、“德”並舉,社會才能穩定、文明,國家才能繁榮昌盛。“德法兼濟”是現代領導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法”、“德”並舉治國,實現“法治”與“德治”,我們國家還要走很長壹段路子。領導者要深入研究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德法兼濟”思想,實現科學領導、民主領導、依法領導,探索出壹條有中國特色的“法德並舉”道路。
“運籌帷幄”———現代領導思維的方向。
領導不同於管理。管理意味著主持工作、承擔責任、協調關系、指揮控制等,而領導則重在指明工作的方向和方針,影響人的行為和觀念。領導者在規劃遠景和評價工作中體現其影響力,而管理者則關註提高日常管理工作的效率。規劃遠景是領導與管理工作的重要區別之壹。中國古代文化中的“運籌帷幄”領導思想就是壹種整體、全局和遠景式的思維思想。現代領導要認真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中“運籌帷幄”領導思想的內涵和具體運用形式及表現方式,從以往註重內部微觀管理走向強化整體宏觀構建,從“監管型”向“戰略型”轉變。現代領導要借鑒古代“運籌帷幄”的決策方法,改變計劃經濟體制下僅僅依據政策、指示和直覺進行判斷的決策方式,運用現代科學方法,努力研究全球化背景下本領域、本部門、本單位建設和發展的獨特規律,規劃戰略,明確方向,將組織從壹個發展目標引向另壹個更高的發展目標。
“尚賢使能”———現代領導用人的原則。
領導是壹個動態的概念。與遠景思維相聯系的現代領導的特殊內涵要求現代領導通過壹大批管理人才來實施為政方略,完成既定目標,而“尚賢使能”的古代領導思想正蘊含著這壹現代領導的用人原則。現代領導要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中“尚賢使能”的領導思想,在貫徹執行黨的幹部政策和用人標準的過程中,註重建立現代“選賢任能”體系,“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選拔“德才兼備”的賢人誌士為政理事,為本單位或部門戰略的實施與實現網羅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聚合力量。
“明心正己”———現代領導修養的起點。領導是組織的旗幟、舵手和方向,必須為人師表,德高為範。為政必先修德,德衰則邦衰,德高則邦興。中國古代政治家、思想家總結歷代朝政興衰存亡的經驗教訓,認識到執政者特別是執政骨幹有無高尚的道德品質,是壹個國家、民族能否興旺發達的關鍵。我國傳統文化中領導思想的這壹鮮明特點對我們領導者堅持黨性修養,提升人格魅力,樹立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潔的作風,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現代領導要不斷加強自身修養,鍛煉品行,完善素質,提高道德水平,以人格魅力彰顯領導能力。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