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蹴鞠的歷史起源
蹴鞠別名又叫“蹋鞠”、“蹴球”、“蹴圓”等,“蹴”、“蹋”的意思就是用腳踢;“鞠”、“圓”的意思是指皮質類的球。“蹴”和“鞠”聯系在壹起的意思是用腳踢球,即為“足球”.我國古代蹴鞠是歷史考證和史料記載的壹項最古老的足球運動。古代足球源於中國是無可厚非的,但我國古代足球歷史起源的定論就目前而言,卻是眾說紛紜。據史料文獻記載,我國古代蹴鞠歷史起源大致有三種說法、定論:壹是黃帝歷史起源論;二是殷商歷史起源論;三是春秋戰國歷史起源論。
說法壹,黃帝歷史起源論是由西漢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在《別錄》壹文中記曰:“蹴鞠者,傳言黃帝所作,或曰起戰國時。記黃帝,蹴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才也。令軍事無事,得使蹴鞠。”後有宗正劉向之子劉歆在所著《七略》-書中也提起:“蹴鞠者,傳言黃帝所作。”
而劉向所著《說苑》又名《新苑》也有相關記載,並傳說蹴鞠為黃帝發明,其目的是為訓練士卒所用。據上述史料文字記載,估且我們可以得出古代蹴鞠早期是由黃帝所發明,其用途是為了軍事訓練作戰。但有關史料文獻乃是傳說,由於黃帝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是人們崇拜、寄托的祖先,後人習慣於信奉他,賦予他,所以也就誇大於他,神話於他,就目前黃帝起源論的結果卻仍無得到相關專家的詳盡證實。
說法二,殷商歷史起源論。在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殷商時期足球舞被認為是足球運動的起源論,其中殷墟甲骨蔔辭中有壹席段落文字記載:“庚寅蔔,貞:乎品舞,從雨。”這個所謂的“品”字是甲骨文,是象形文字的壹種類型,字的上半部分好似壹個圓球,代表為足球;下半部分似人的壹雙腳足,代表為壹個人,語意著人在用腳足踢球。但是經研究論證,諸多專家、學者都並不茍同此意見,普遍認為這壹契文的含義解釋有些許不同,其有很多含義,不能憑借泛泛猜想就輕易斷言下結論,不足以使世人信服。
說法三是春秋戰國歷史起源論。古代蹴鞠源於戰國時期的齊國都城臨淄是許多專家、學者都普遍認同的。尤其是在《史記》、《戰國策》中都有相近文字明確記載:《史記 ? 蘇秦列傳》中著名縱橫家蘇秦在勸服齊王時描繪了當時身處臨淄的景象:“齊地方二千余裏,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築、鬥雞、走犬、六博、蹋鞠者。”晉代葛洪也在《西京雜記》中記錄:“太上皇徙長安,居深宮,淒愴不樂。漢高祖竊因左右問其故,以平生所好,皆屠販少年,酤酒賣餅,鬥雞蹴鞠,以此為歡,今皆無此,故以不樂。高祖乃作新豐,移諸故人實之,太上皇乃悅……”
這進壹步表明當時的齊國都城臨淄,就是蹴鞠運動的出處之地,而且已經發展演變成為了壹種娛樂享受的方式,並且在民間老百姓中廣為風行。但最具有說服力的應是當今在瑞士蘇黎世舉行的國際足聯(FIFA)100 年慶典閉幕式上,國際足聯主席約瑟夫 ? 布拉特先生為足球起源地臨淄頒發了“足球起源地證書。”再壹次證明了春秋戰國起源論的可靠性。
2 蹴鞠進入漢代的發展時期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必然的起源、發展、興盛及衰敗等壹個演變過程,這就是事物發展的基本定律。我國古代蹴鞠作為壹種傳統文化的行為和現象,在經歷了其產生後,蹴鞠進入到了漢代尤為重要的發展時期。這壹階段的蹴鞠運動推廣普遍,變化新穎,並有了壹定的比賽要求及制度。
封建統治的影響下,館陶公主家的寵臣董偃為了取悅於漢武帝,便在府上籠絡了壹批蹴鞠的高強人手,便於供皇上取樂觀賞。“於是董君貴寵,天下莫不聞。郡國狗馬蹴鞠劍客輻輳董氏。常從遊戲北宮,馳逐平樂,觀雞鞠之會,角狗馬之足,上大歡樂之。”[6]
漢代桓寬在《鹽鐵論》中談到:“貴人之家,蹴鞠鬥雞”,所指大官貴族家中也在蹴鞠和鬥雞;“裏有俗,黨有場,康莊馳逐,穹閭踏鞠”.所指平常老百姓在巷子追逐、奔馳蹴鞠取樂。以上史料均已說明蹴鞠運動開展已普及,皇上與貴族、老百姓都是壹樣的熱衷和喜愛。蹴鞠的形式及制度到了漢代,也有了創新締造,制定了相關的競賽規則。具有代表的就是東漢文學家李尤所著的《鞠城銘》記曰:“圓鞠方墻,仿像陰陽。法月衡對,二六相當。建長立平,其列有常。不以親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猶然,況乎執機。”
這壹席文字從中反映出蹴鞠運動的競賽方法、場地規格、場上人員的分配以及蹋鞠人數等,表明在漢代期間蹴鞠運動競賽規則的健全性、完整性都已見雛形。特別的是:“建長立平,其列有常。不以親疏,不有阿私。”語意所指雙方隊伍都規定應有隊長;而比賽中還須設有裁判員,並且要求裁判員應不徇私情,撇開親屬關系,公平、公正執法。可見早在漢代的蹴鞠也已經建立了足球裁判員執法比賽的制度和紀律,這值得讓後人思考和研究。
3 唐宋蹴鞠達到興盛時期
唐宋是蹴鞠運動的興盛時期,這壹時期經濟發展較快,社會政治穩定,所以蹴鞠的本質和形式不僅有了很大的改進,而且在封建社會中女子蹴鞠運動也得到了蓬勃發展和推廣。
首先是在“鞠”的本質上得到了改進,相比漢代的“鞠”,是整體實心的,《漢書 ? 藝文誌》有註曰:“以韋為之,中實以物。”“韋”就是“鞠”的表面,以動物皮毛所制;“物”是指毛發之類的東西,填充在“鞠”的內部;而唐代的“鞠”是1心規矩,初因方以致圓;假手彌縫,終使滿而不溢。“;唐人徐堅也在《初學記》記錄:”古用毛糾結為之,今用皮,以胞為裏,噓氣閉而蹴之。“其制作手藝繁瑣復雜,先將動物皮革火烤,再用溫水揉搓反復多次直至皮革變軟,內部選用動物尿泡,放入外皮內吹成圓球,後將裁剪為方格的外皮縫制而成。蹴鞠發展到了宋代後,”鞠“的演變、制作水平又壹次的得到了創新。在《蹴鞠譜》中分別有這樣記載:”熟硝黃革,實料輕裁。密砌縫成,不露線角。“及”香皮十二,方形地而圓象天。香胞壹套,子母合氣歸其中。“和”前人健色,正重十四兩,嵌縫深窩,梨花可戲,虎掌堪觀,側金錢短難縫,六葉桃樣兒偏羨。“宋代的”鞠“將八片改進為十二片的皮革裁剪,並采用裏部縫法將皮革縫好再翻轉,表面不會露出縫合線頭,使得”鞠“的表面更加渾圓潤滑。重量上要求規定為十四兩,約合現今的 434 克左右,基本與現代足球的重量相仿。
唐代蹴鞠在形式上比較漢代是有所變化,如漢代的蹴鞠球門是由在地上挖窟窿洞所制,以踢進地窟窿多者即為勝方。而唐代則專門設計發明了球門,球門又有雙球門和單球門兩種類型。且唐代的球門普遍都較高,也是因為”鞠“的重量在同時變得更輕,所以可以踢得很高,兩根三丈長的竹竿作為門柱,兩竹之間拉有壹網,則被視為球門。而宋代的蹴鞠形式更加偏向於娛樂、競賽及演藝化。壹方面主要體現在延續唐代單球門形式的蹴鞠,另壹方面就是白打蹴鞠形式的變化。
在規則技術相比唐代更加完善、詳細,主要有用肩、背、拐、搭、控、捺、拽、膝、拍、鐮等十余種踢法。比賽中也指定有固定區域和傳球路線,不得出界。宋代蹴鞠作為興盛時期的標誌,最具有代表的就是出現了全國性質的蹴鞠行業團隊”齊雲社“以及全國蹴鞠最權威性的賽事”山嶽正賽。“特別的是在唐宋時期,無論是宮廷女子,還是民間女子都普遍熱衷於蹴鞠這種娛樂性較強的運動,尤為對”白打“形式的蹴鞠十分喜愛。宋人趙文在詩詞《鳳凰臺上憶吹簫》曰:”白玉搓成,香羅撚就,為誰特地團團。羨司花神女,有此清閑。疑是弓靴蹴鞠,剛壹踢,誤掛花間。方信道,茶靡失色,玉蕊無顏。“唐代詩人王建也有《宮詞》寫道:”宿妝殘粉未明天,總在朝陽花樹邊,寒食內人長白打,庫中先散與金錢。“”白打“其方式為兩人對踢,也可多人對等下互踢;未設有球門,常以踢高、踢出樣式絕技,娛樂。這壹女子傳統形式壹直延續到明末清初年間。
唐宋時期的蹴鞠開展、推新極為廣泛、活躍,同時也進壹步深入到老百姓的平日生活文化之中,可以說宋代蹴鞠是在唐代繁榮基礎上又達到的壹個高峰。
4 蹴鞠走向元明清的衰敗時期
蹴鞠發展演變到了元代後開始壹步步的被淡化、被縮小化,走向了衰敗的開端。究其原因就是社會大背景下遭受的異族統治,蒙古族統壹了全國。漢族男女老幼喜愛的蹴鞠運動不再受到統治者的重視,加之國家滅亡深受重創,原先社會中喜愛蹴鞠的官員大臣、中堅人士等各級階層早已不復存在,支離破碎,只剩下壹幫落魄書生、青樓女子及閑雜人等蹴鞠娛樂、消遣度日。元代詩人薩都刺在《妓女蹴鞠》曲中就有記載:”若道是成就了洞房中惜玉憐香願,媒合了翠館內清風皓月筵,六片兒香皮做姻眷。“及”解卸了壹團兒嬌,稍偏起渾身兒俏,似這般女校尉從來較少,隨園社常將蹴鞠抱拋,占場兒陪伴了些英豪。“[13]
從中可以看出,蹴鞠運動已經淪為青樓女子取悅男人娛樂、淫樂的壹種工具,逐漸讓世人認為蹴鞠運動是低級趣味的活動。
到了明代的蹴鞠已經進壹步的成為了純粹的娛樂遊戲,沒有了任何的競技性,甚至連帶單球門形式的蹴鞠都已取締,只剩下以”白打“形式的蹴鞠存在,但也已今非昔比。二來自朱元璋推翻元朝稱帝之後,就下令嚴禁軍中將領、士卒蹴鞠娛樂,只怕玩物喪誌,影響和幹擾士卒操練、作戰。並在朝廷、皇宮內外宴請上也不得在進行蹴鞠表演。明代官員顧起元所著的史料筆記《客座贅語》這樣撰寫道:”洪武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五日,奉聖旨:在京但又軍官軍人學唱的割舌頭,下棋、打雙陸的斷手,蹴圓的卸腳……“顯而易見在明代蹴鞠缺乏有勢者、執政者的喜愛和支持,上流人士也覺其不如流,排斥它;最終就連娛樂、玩耍也被”毽子“等取而代之,逐步退出歷史舞臺。
歷史步入清代後,從史料文獻中已經很難見到世間有關蹴鞠的記載了。主要在於滿人入關後對漢文化的沖擊,滿人喜於騎馬打獵、射箭、摔跤,對漢人的蹴鞠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如在清代初期,順治皇帝曾口諭禁止滿洲、蒙古、漢軍漢人及諸色人蹴鞠;後至乾隆年間,皇帝下旨明令禁止壹切蹴鞠活動,所以致使在民間百姓中也深受極大的限制。其二就是蹴鞠運動發展到了清代後已沒有了固定的形式內容。雖說清代中期,壹度出現了”冰上蹴鞠“但已經失去了原本物質的傳統文化及功效,加之冰上滑冰是滿人的傳統,與蹴鞠結合技巧難度大,可以掌握活動的人群少,未得以繼承發展。蹴鞠運動技巧方式的結合、改變並沒有促使其發生引領性的革新,反之進壹步的走向了滅絕的邊緣。由此可見,任何壹種傳統文化形式的長期存在,必然要有壹定的群眾基礎和非凡的創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