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是春節前的第壹個節令,此後“年味”日漸濃郁。臘八源於佛教傳說。相傳佛祖釋迦牟尼苦行多年終於在菩提樹下徹悟成道的那天,正是中國農歷十二月初八。佛教傳入我國後,每年此時寺院都有煮粥敬佛、布施的活動,“臘八粥”因此得名。臘八粥的原料為糯米、紅豆、棗子、花生、白果、桂圓、蓮子、百合等。過去勤勞村婦在臘月初七晚上就要開始忙碌,洗米、泡果、剝皮、去核、精煉等等,然後先煮再燉,壹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
接下來是臘月二十三的祭竈,相傳竈王爺要在這壹日升天向玉皇大帝匯報。過去幾乎每家每戶的竈間都設有“竈王爺”神位。竈王爺上壹年就留在家中,細心監察著壹家人的善行或惡行。根據竈王爺的匯報,玉皇大帝再決定這壹家在新的壹年中應得的吉兇禍福。因此,竈王爺的匯報實在有著重大的利害關系。在他老人家上天庭前要好好送行,想辦法用又甜又粘的東西封住他的嘴,到了天上千萬別亂說,從而擺上了祭竈果供品。
祭竈第二天就開始“掃塵”,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俗稱“撣塵”。此日,家家戶戶都要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撣塵”不僅指具體意義上的灰塵臟物,還包括抽象的“積弊”、“晦氣”等。因“塵”與“陳”諧音,過年前掃塵兼有“除陳布新”的涵義。
農歷臘月最後壹天的晚上是除夕,與正月初壹首尾相連。年夜飯是除夕必不可少的內容,人們崇尚除夕家人團聚,圍坐壹堂,熱熱鬧鬧吃象征團圓的年夜飯。
過年最興奮的莫過於孩子了,不僅因為熱鬧,不僅因為自由無拘,而且還能得到壹筆屬於自己的壓歲錢。傳統習俗是把壓歲錢放在孩子的枕頭下。因“歲”與“祟”諧音,民間認為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使孩子化兇為吉,平安度過壹歲。現在很多長輩習慣在春節接受拜年時塞壓歲錢給孩子。農歷正月初壹稱春節,淩晨早起放炮竹,吃湯圓,走親訪友,歡度新春。
農歷正月初五是財神爺的生日,初五早晨要放鞭炮來慶祝,在新的壹年裏賺能更多的錢。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霄節,元宵必吃湯圓,正宗寧波豬油湯圓湯清光潔,香甜可口,占全了“香甜鮮糯滑”,煞是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