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寧波有什麽好的傳統節日?

寧波有什麽好的傳統節日?

元宵

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因是壹年中最早壹次月圓,故稱上元節。十三日為“上燈夜”,十八日為“落燈夜”,期間為“燈節”。有的地方行燈會、演“燈頭戲”。祠廟和民家懸燈,稱“燈祭”。燈的花樣紛呈,較佳者有十二月連環走馬燈,較多者為兔燈,意示玉兔伴著月宮(廣寒宮)嫦娥,以地上的兔燈和“玉兔東升”相呼應,以慰其寂寞。

上燈夜,興吃蘆穄湯果。十四夜,有“照蛇蟲”習俗,兒童手提紙燈遍照屋角、墻腳、竈下等陰暗處,有的手持小銅鑼,邊敲打邊吆呼:“嗄去,噠去,趕到茅山(鄞縣南鄉地名)餵草籽!嗄去,噠去,趕到深山去吃爛番薯! ”是日,農家在田頭、田塍點火燒野草“驅邪”,俗叫“驅煌蟲”,田塍幹草燃著時猶如條條火龍,故又稱“譚火龍”。此為歲時習俗和農業生產除蟲害相結合的壹種習俗。

元宵夜,鬧花燈,放鞭炮,吃湯圓。有的行燈會與“社火”相結合。鎮海興吃“丫頭羹”,類似現在的百果羹。相傳有家富豪吃厭了山珍海味,要門下各丫環每日輪做壹道時新小菜,有個丫環集甜酸苦辣鹹五味果品調煮成羹,後競相仿效,遂相沿成習。是夜,少女相約於廁間、豬欄迎祭紫姑,亦叫迎祭廁姑,並扶乩,以蔔長大後的智愚和婚姻。相傳廁姑名何媚,山東壽陽李景之妾,因不容於李妻,常役以穢事,於是日悲憤而死,後奉為廁姑,俗叫“屙缸姑娘”。

30年代後,燈會漸少。70年代末起,有的團體舉辦彩燈展覽,民間有孩童提燈活動。

清明

農事節氣與習俗相融合。舊時,各家的門、窗插、掛楊柳,婦女頭發簪柳梢,小孩頭上戴柳圈,寓“思青(親) ”意。俗諺“清明戴楊柳,下世有娘舅”。

寧波習俗重祭祀,尤其以上墳祭祖、做清明羹飯為重,海內外遊子多歸裏上墳。舊時,上墳節令食品為青糍、麻糍(烏米飯)糕,並擔牲禮祭祖,富家還雇吹鼓手吹打。上墳時清除雜草,鏟新土壓墳頂,插上掛有紙球的筱竹梢,以示後代子孫已盡孝祭祖,同時亦寓意祖宗保佑全家平安、興旺發達。祀畢,分麻糍或麻餅給當地農家,以期照顧墳墓。因按人領取爭先恐後,俗稱“搶麻糍”。麻糍要切成菱形。除墓祭、家祭做清明羹飯外,有祠堂田(亦稱太公田)的大族還有祠祭,由各房輪值,當辦者按菜譜置菜請族人,稱吃清明羹飯。主菜要過秤,若未辦到要在空碗內放上相等價值的錢,由吃者分取。盤內鵝頭頸則歸族長吃,意為“帶頭者”。還按人分碗或分豬肉。有的把婦女排除在外,或在有婦女吃的桌上減少酒的壺數(男桌2壺,有婦女的桌上放1壺)。

建國後,掃墓寄托哀思,仍沿襲,做羹飯、燒紙錢改為送花圈,以緬懷先烈和祖先

  • 上一篇:立式空調櫃式空調的優劣
  • 下一篇:安徽壹湖水位大降引萬人“守株待魚”,下湖捕魚需要註意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