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上午在我上課時,班裏的李小剛同學壹直玩手機遊戲,我警告過他兩次,但他仍低頭玩得很歡。於是,我走過去,沒收了他的手機:“妳不但自己玩手機,還弄出聲音,影響其它同學學習,以後絕對不能再這樣了!”沒想到李小剛見我沒收了他的手機,很不服氣地說:“我就玩,妳能把我怎麼樣!”我看他很不聽話,大怒,捏著他的耳朵將他從座位上提了起來:“給我站到門口去!”
下課後,我到校長室將這壹情況向他作了匯報。校長壹聽,也很惱火:“這學生怎麼這麼囂張!妳將他叫到我辦公室來!”我將李小剛叫到校長室後,校長嚴厲地對李小剛說:“妳這是嚴重違犯校規的行為!我的處理意見如下:壹是手機沒收,二是現在必須向王老師道歉,三是寫出深刻的檢查材料在全班讀,四是叫妳的父母下午來我辦公室壹趟!”
下午,我正在上課,校長打來了電話:“妳快點到我的辦公室來壹趟!”我急忙安排學生們自習,然後立即趕到了校長室。到了校長室,我見李小剛和壹對年輕的男女正坐在沙發上。校長見我來到,嚴厲地對我說:“現在我們實行的是素質教育,妳怎麼可以體罰學生啊!”我說:“我沒有體罰誰啊!”校長說:“中午妳捏著李小剛的耳朵將他從座位上提起來,這就是標準的體罰學生!”我無話可說:“這,這……”見我說不出話來,校長說:“鑒於妳的嚴重違紀行為,我的處理意見如下:壹是立即歸還李小剛同學的手機,二是必須現在就向李小剛和他的父母當面道歉,三是必須寫出深刻的檢查材料,四是對妳的違紀行為在全校通報批評並上報教育局!”
校長送走了李小剛的父母,校長讓李小剛先去班裏上課,然後看著楞在那兒的大惑不解的我,嘆了口氣說:“我這是在保護妳,希望妳能明白我的苦心!”我問:“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啊?”校長說:“小剛的父母來了,我才知道,小剛的姥爺是咱縣的教育局長!”
我笑了笑說:“那我回去後,也請我姥爺去給李小剛的姥爺進行壹番素質教育!”校長問:“妳姥爺是誰?”我淡淡地說:“市紀委副書記、市監察局局長!”
素質教育散文2每次回國,我都很容易看到以下的情景:
年輕的父母帶著四五歲的孩子出來聚會,孩子完全不理會在場的人,到處亂跑,大聲喧嘩,父母都會對我訕訕壹笑:“我們現在也學歐美國家,讓孩子自由發展,少點規矩,多點個性!”
有的孩子已經十三四歲了,在聚會場合,父母還要督促他們問候其他人。孩子完全不融入聚會的活動,自己在壹旁玩手機,父母此時也會說:“我們家很民主,用歐美素質教育的方式帶孩子,多給孩子空間和自由,少幹涉他。”
這種論調很讓我困惑:從壹個四五歲的孩子身上,我連基本的禮貌都沒有看到;壹個十三四歲的孩子連給人打招呼都還要父母教,連壹個正常人的交流能力都不具備,談何素質呢?
荷蘭是壹個開放、自由、社會容忍度很高的國家,可是幼齡教育裏面首先教的是規矩以及對規則和權威的遵從。無論是對事還是對人,在沒有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前提下,不提倡批判和反抗,更不會容忍散漫無禮。言論自由,也要在沒有歧視和對他人人身及情感沒有傷害的前提下。
荷蘭的老師不會姑息無理發泄情緒的孩子,而教不好孩子的媽媽也要“培訓上崗”。
在荷蘭的幼兒園,如果壹個小朋友不服從團隊安排,不遵守公***場合的基本禮數,被教育幾次後不改,老師會根據規定,讓家長把孩子領回家,孩子還要接受幼兒心理咨詢師的評估和治療。家長也必須配合,完成讓孩子能正常融入社會和團體的過程。有時候,家長也要接受培訓。如果孩子不幸被確定為“問題兒童”,那就只能去收納有行為和社交問題的孩子的特殊學校了。
我有個荷蘭朋友,他4歲的兒子上學前班的第壹周,經常破壞其他小朋友搭好的積木,在公***場合到處亂竄,當老師制止他時,他就大哭跺腳,生氣毀物。老師馬上就叫家長來把孩子領走了。孩子的媽媽帶著孩子去幼兒心理師那裏,在候診的時候,孩子要吃擺在桌子上的巧克力,媽媽對他說:“妳只能吃壹塊哦!”他吃完了壹塊還要去拿,媽媽就說:“妳不能再拿了!”孩子不聽,照樣拿了就吃。此後孩子照樣連續拿了5塊巧克力吃,媽媽也重復了5遍“妳不能再拿了”,但對孩子的行為完全沒有影響力。這壹切都被幼兒心理師看在眼裏,壹進診室,幼兒心理師馬上建議媽媽和孩子壹起接受治療,因為她對孩子完全沒有控制力。在進行了行為評估診斷後,幼兒心理師對孩子的媽媽說:“壹些當母親的基本能力妳還不具備,所以妳必須要學習。妳要通過訓練取得作為母親合理管教孩子的資格。”第壹次咨詢,幼兒心理師就嚴格地訓練孩子要知道壹個場所裏的“領導者”是誰,並要服從;如果妳自己是“領導者”,那麽就要服從社會規則和法律。無理地發泄情緒和不滿,是不會被姑息的'。
孩子的社交素質,可以通過和大人平等地聊天來得到提高。
歐洲是壹個非常重視社交禮儀和相互交流的地方。在壹個家庭聚會裏,孩子被教導要積極參與和融入交流,而當著大人的面不管不顧地玩手機是不被允許的。我先生的家庭是個大家族,孩子眾多,每次家庭聚會時少則30多人,多則60多人,總要包個度假村或是大餐廳來搞活動。我們會給孩子們安排他們的活動空間和時間,在絕大多數時間(比如吃飯、下午茶和家庭遊戲時),孩子們都必須參與親人之間的互動。在他們的自由活動時間沒到或大人沒有允許之前,他們不能做自己的事情。
上次我先生的表哥壹家4口從美國回荷蘭探親,家庭聚會被安排在壹家自助餐廳。丈夫家的聚會因為人多,有個傳統就是壹般吃完壹道菜,大家就換個位子,以便和坐得遠的親戚也能聊天。為此,表哥的兩個兒子,壹個10歲,壹個14歲,從壹開始就被父母打散坐在桌子的不同位置,都沒挨著父母坐,好讓他們多和在荷蘭的親友自由交流。
14歲的Brahim當晚想看美國隊在世界杯上的比賽,開席前就和他爸爸商量吃飯能否只吃半個小時,球賽開始了就離席去餐廳的電視間看球,不參與聊天。他爸爸馬上拒絕:“我也很想看比賽,可是大部分在這裏的家人更希望和我們聊天。妳可以每隔15分鐘起身去看壹下比分,兩分鐘內必須回來。”Brahim沒有討價還價,回到自己的位子上,還站起身給大家幽默地聲明:“我在以後的30分鐘內,身心全是大家的,可是之後,我每15分鐘會去看壹下美國足球隊的賽況,如果誰對‘最強大的美國隊’的比分感興趣,舉手,我負責給妳們更新!”
我坐下來,對面剛好是Brahim10歲的弟弟Armin,還沒等我開口,孩子說話了:“蔻蔻,妳更喜歡用哪種語言交流,荷蘭語還是英語?我知道妳肯定更想說中文,可是抱歉我只會用中文說幾個菜名。”接著我們用荷蘭語交流,我本想順著孩子聊聊體育什麽的,可是姨媽、表舅和兩個姨婆開始聊宗教發展與變革對歐洲現在政體的影響,我怕Armin覺得無聊,可壹看,他聽得津津有味,時不時還提壹兩個問題,再講講美國的宗教情況,比我還能聊。
後來我和表嫂聊天:“妳們在美國住那麽大的房子,家務壹定很多吧?”她說:“前幾年有點兒累,不過4年前,他倆壹個6歲、壹個10歲的時候,就好了。他們的衣服都是自己洗、自己疊,每周壹人打掃壹天衛生,壹人做兩頓晚餐,所以壹點兒也不累,因為大家都在***同分擔。”
很多荷蘭爸爸和中國媽媽吵架最多的原因就是,爸爸認為孩子應該關上電視專心和父母***進晚餐,孩子吃完飯沒經父母允許不能離席,孩子對父母不能有不恭的態度;而媽媽覺得吃個飯隨意就好,家裏要那麽多規矩幹嘛,孩子有氣不跟我們撒跟誰撒啊。爸爸認為全家過聖誕節,就算聖誕前夜沒睡好,也必須要早起吃家庭傳統的聖誕早餐;媽媽則說讓孩子多睡壹會兒,吃個飯嘛,取消就算了,反正天天都要吃。歐美人的孩子,並不是像中國人想象的那樣漫無邊際的“自由”。
其實這種教養,教導的是壹種對形式感的尊重,也是對自律和公眾責任感的培養。想想看,在壹個社交場合,最重要的不就是壹種恰到好處的自我約束力嗎?而這種能力就是從耳濡目染的家教和社會環境裏壹點壹滴學到的。
所以,如果妳的孩子不具備壹些基本的禮儀和約束力,不要再說“那是歐美的自由和素質”,因為這樣的孩子在歐美也肯定會被邊緣化,無法受到歡迎。素質不是歐美才有,壹些價值觀和素養是全球***通的。把放縱當自由,把任性當個性,這在任何地方都不是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