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描述:
紫姑的傳說是什麽
解析:
元宵節作為壹個大節,人們歷來重視。明嘉靖《蕭山縣誌》雲:“上元,邑市通衢采松竹結棚張燈。十三日試燈,十八日收燈,行遊五日而罷。不能如此,皆以為不豐之兆。”清代和民國期間所修的縣誌,對於元宵節的風俗記載也大同小異,都離不開壹個“燈”字。其實,自明末清初後逐步成陸的沙地,凡元宵節,都不張燈結彩的,而沙地元宵節迎紫姑、燒蝗蟲的風俗,倒被縣誌完全被忽略了。
所謂紫姑,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廁神。從《荊楚歲時記》、《清嘉錄》等典籍來看,元宵節接請紫姑神的風俗,不少地方曾較為流行。關於紫姑神的來歷,主要有三種說法。最早的記載,見南朝劉敬叔的《異苑》卷五,說紫姑神早已有之,她原是壹戶人家的婢妾,因被主婦所嫉恨,總讓她幹臟活加以折磨。紫姑不堪虐待,於正月十五那天激憤而死,此其壹。第二種說法出自宋代大文豪蘇軾的《子姑神記》,這篇誌怪小說全文如此:
元豐三年正月朔日,予始去京師來黃州。二月朔至郡。至之明年,進士潘丙謂予曰:“異哉,公之始受命,黃人未知也。有神降於州之僑人郭氏之第,與人言如響,且善賦詩,曰:‘蘇公將至,而吾不及見也。’已而,公以是日至,而神以是日去。”其明年正月,丙又曰:“神復降於郭氏。”予往觀之,則衣草木,為婦人,而置箸手中,二小童子扶焉。以箸畫字曰:“妾,壽陽人也,姓何氏,名媚,字麗卿。自幼知讀書屬文,為伶人婦。唐垂拱中,壽陽刺史害妾夫,納妾為侍書,而其妻妒悍甚,見殺於廁。妾雖死不敢訴也,而天使見之,為其直怨,且使有所職於人間。蓋世所謂子姑神者,其類甚眾,然未有如妾之卓然者也。公少留而為賦詩,且舞以娛公。”詩數十篇,敏捷立成,皆有妙思,雜以嘲笑。問神仙鬼佛變化之理,其答皆出於人意外。坐客撫掌,作《道調梁州》,神起舞中節,曲終再拜以請曰:“公文名於天下,何惜方寸之紙,不使世人知有妾乎?”予觀何氏之生,見掠於酷吏,而遇害於悍妻,其怨深矣。而終不指言刺史之姓名,似有禮者。客至逆知其平生,而終不言人之陰私與休咎,可謂知矣。又知好文字而恥無聞於世,皆可賢者。粗為錄之,答其意焉。
上述兩種說法盡管不同,但很明顯是同壹個故事,主要之點也完全相同,即紫姑或子姑,是個弱女子,最終慘遭迫害而死。第三種說法出自《封神演義》中雲霄、瓊霄、紫霄三位仙姑擺黃河陣的故事,與前兩種說法差別較大。這三位仙姑的哥哥,即後來被封為財神爺的趙公明,應聞太師之請,幫助殷紂王打西岐的周國,被陸壓道人施法術弄死。三位仙姑為兄報仇,就擺下了黃河陣,用混元金鬥這件法寶,把元始天尊十二弟子的大部分打進了黃河陣。後來元始天尊和老子大施法力,破了黃河陣,三位仙姑喪命。姜子牙封神,三位仙姑就成了坑三姑娘。原來她們的混元金鬥就是子孫桶,也即馬桶,故為廁神。《封神演義》成書於明代,這壹說法也就最遲。
元宵夜迎紫姑是為了扶乩。這壹風俗,大約始行於唐朝。李商隱《昨日》詩中雲:“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鳥使來賒”;他又在《正月十五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觀》詩中,有“身閑不睹中興事,羞逐鄉人賽紫姑”的句子。到了宋代,更為流行。從蘇東坡《子姑神記》中“衣草木,為婦人,而置箸手中,二小童子扶焉。以箸畫字……”,可見扶乩活動的端倪。至明、清,這壹風俗則已較為固定。扶乩的方式,各地有所不同,壹般都是在廁所或豬欄邊進行,有的是用舊衣服包在掃帚上或用玉米稈、稻草紮人,並糊以五顏六色的彩紙,用葫蘆瓢等畫成紫姑的頭臉。迎紫姑時要念咒語:“子胥(其夫)不在,曹夫人(大婦)已行,小姑可出嬉。”如果掃帚變重,表示紫姑神降臨,就可以向紫姑蔔問能以數字回答的問題了,據說掃帚會點頭作答。有的地方則不以掃帚等紮紫姑神,而是“提豬覺重者,則是神來,可占眾事。”
沙地人原先主要由紹興遷移而來,其風俗習尚大多傳承於紹興。但是南宋嘉泰《會稽誌》、寶慶《會稽誌》,新修的《紹興市誌》,以及現在可見的蕭山歷代縣誌,都沒有關於接紫姑扶乩的記載,可見越地是不大流行這壹風俗的。那麽,沙地何以偏偏得以盛行?
原來,正月十五自古就是中國民間的壹個重要節令。早在元宵觀燈的風俗還沒有興起以前,南朝文學家吳均的《續齊諧記》就記載了這壹天是農家祭祀蠶神的日子。後來,隨著紫姑神的廣泛流傳,人們又將祭祀蠶神與拜迎紫姑的活動連在壹起。通過接請紫姑,占蔔新年蠶事。《荊楚歲時記》是這樣記載的:“正月十五日,其夕迎紫姑以蔔將來蠶桑。”而這種風俗,在養蠶業發達的江浙壹帶又最為流行。沙地自明末清初開墾以來,直至20世紀五六十年代,蠶桑是與棉花並舉的兩大產業之壹,流行接紫姑占蠶桑的風俗,也就在情理之中。
百裏不同風。在沙地,人們認為紫姑神是壹個年僅幾歲的小姑娘,其職能是管理竈下灰倉的,並稱之為“灰紫姑娘”。接請的時間不在十五,而在十四的晚上。接請灰紫姑娘者,必須是尚未出嫁的大姑娘,男人須回避,據說只有這樣,灰紫姑娘才會“出來”顯靈。凡接請的人家,不僅要在臘月廿三送竈時專門用面粉或米粉做壹只“謝竈雞”,恭請竈司菩薩享用,而且自正月初壹至十四夜接紫姑前,必須保持竈下灰倉的幹凈。因此年內做年糕前就都撤清了灰倉,凡火熄灰、火缽頭灰等不再倒入。
接請、扶乩,整個過程都是靜悄悄進行的,據說灰紫姑娘很怕羞。大姑娘先在竈前焚香、點蠟燭,爾後在平攤著壹些米的桶盤內插上三支香,點燃,手托桶盤於灰床上,口念咒語。咒語與別處不同,很富於詩意,其詞雲:
正月清來二月明,
三月桃花開來百草青;
百草青來百花明,
我接灰紫姑娘看龍燈;
上轎看龍燈,
落轎看馬燈;
灰紫姑娘上轎哉則話(說)壹聲。
大姑娘連念七遍這套咒語,就將桶盤端開來。站在她身旁的另壹人(也必須是女的,但年齡要求不大嚴格),手中擎個竹淘籮,壹並走出來。到得堂前,將桶盤置於桌上,在竹淘籮的邊上插壹根筷子,使之下垂,然後兩人各用壹只手指托住淘籮邊,懸於桶盤上。接著,就問灰紫姑娘的年齡:“灰紫姑娘哎,依今年幾歲哉?”如果淘籮晃動三下,筷子就在米上點三下,意即三歲。如是點五下,則是五歲。據說至少是點三下,最多則不超過七下,說明灰紫姑娘都是在三歲至七歲之間的。灰紫姑娘“回答”了年齡,表明已被接出,問蔔能繼續,反之則不行。所問內容以蠶事為主,據說“回答”蠶事最靈敏,但許多人家也問別的事情。比如,不事蠶桑,而種棉花、麥子的人家,問的就是棉花、麥子的收成。無論問哪樣,必須讓灰紫姑娘能以數字作答。如問:“灰紫姑娘哎,今年伢個蠶花有幾成好收?”點六下是六成,點四下是四成;如問:“灰紫姑娘哎,伢爺爺個毛病今年會弗會得好?會得好,點雙數。”答案便清楚無疑。都說接灰紫姑娘出來顯靈很罪過,因而扶乩時間都不長,無關緊要的事也就不問。事情問完後,最後問灰紫姑娘要什麽。如果筷子在米上畫出壹只元寶圖,就燒壹串紙元寶給她,以示謝意。當然,所畫的圖案假如不是元寶,想必扶乩者也會認為是元寶的。這是壹廂情願的感謝,而紙元寶又都早就準備在那裏。
正月十四晚上,當姑娘們正在悄悄接請紫姑神的時候,男孩們則在野外忙於燒蝗蟲的活動。這壹活動,無需人發動和組織,都是男孩們自發式的行為。為了趕上燒蝗蟲的時刻,男孩們總是顧不上好好地吃壹碗元宵節的特色晚餐——油菜蕻炒年糕,便早早地來到了野外。等到天色將暗未暗之際,他們就焚燒塘邊的蘆葦、埂上的茅草,或者用自家的絡麻稈、麥草、竹梢等紮壹個火把,在田野上邊跑邊燒,又大聲高呼:“嘩啦嗬——!嘩啦嗬——!嘩啦嗬嗬嗬嗬嗬——!”於是,廣袤的沙地平原上,星星點點的火把、火堆亮了起來。隨之火點越來越多,叫聲越來越響。轉眼問,到處都是流動的火光了。如此興高采烈地放火燒草,據說為的是燒死蟲卵,並積灰肥田,以兆豐年。
燒蝗蟲這壹節令風俗傳承於海寧(赭山、南陽壹帶,系清嘉慶年間由海寧劃歸蕭山),其之所以流行,與沙地歷史上蝗災頻仍有關。有史記載的1929年蕭山特大蝗災,就發生在沙地。蝗蟲,形似大頭蚱蜢,後肢發達,善於跳躍和飛行。它以禾本科植物為食,堅硬的口器能將整株棉花、玉米吃得只剩壹截光桿,又具有群棲的習性,且繁殖力極強,幹旱季節,蔓延特別迅速,常常是黑壓壓壹片鋪天蓋地飛行,所到之處,大片農作物遭受毀滅。以前沒有農藥治蟲,惟用人工捕捉。而蝗蟲是以短而彎曲的產卵管鑿土產卵的,並成塊產在莊稼根部,除掉卵巢的主要辦法就是用火燒。元宵節,春節活動至此而盡,春耕生產即將開始。將燒蝗蟲列為元宵節的壹項內容,寓有不忘蝗災、以農為本的用意。
蕭山舊縣誌皆雲:“東土之民多敦樸而或失之鄙瑣,西土之民多褥禮而或失之虛文。”作為蕭山東土的沙地,燒蝗蟲或因鄙瑣而為誌書撰述者所不屑,其實,它充分透露著與民生息息相關的“敦樸”;相比之下,西土的燈籠倒真有點失之“虛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