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藝術的現代性與發展1
摘要 近年來,纖維藝術的發展在國內非常迅速,中國纖維藝術的創作已進入了壹個新的高潮,很多藝術家開始投入到纖維藝術的創作中,湧現出風格各異的纖維藝術作品,對材料技法等方面的獨特釋義表達出現代纖維藝術的多元性發展趨勢。
但由於國內現代纖維藝術起步較晚,與國際纖維藝術的發展觀念和意識脫節,使現代纖維藝術的發展進程中會出現各種問題,筆者試圖通過對現代纖維藝術的發展進程進行研究,以期對纖維藝術在國內的教育、創作和藝術品市場方面能夠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纖維藝術 材料 技法 發展進程 反思
纖維的運用在中國由來已久,我們古老的祖先認識並利用纖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纖維具有天然的親和性和保暖性,與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在為人類提供基本的溫暖保障之外,還傳達著愉悅視覺感受和觸覺感受。
千百年來,人類在不知不覺纖維材料造物的過程中將纖維織物造就成了壹個承載體,承載了不同國家的歷史、文化,承載了不同民族的信仰和希望,將不同民族的情感織進了各類纖維實用品和藝術品中,並且與物質、精神、生活、藝術的經緯交織中融為壹體,隨著經濟改革開放的到來,中國的纖維藝術在原有平面織造的基礎上也迎來了新的創作高潮,眾多畫家、工藝美術家、藝術院校的師生積極參與到纖維藝術的創作中,多方面的國際學術交流也使中國現代纖維藝術步入了世界纖維藝術的行列,中國的纖維藝術進入了空前的多元的創新與探索時代。
現代中國的纖維藝術經歷了從臨摹為主追求繪畫真實效果到主觀能動的追求對纖維肌理、材質、空間及觀念的結合以及對立體形態表現的過程,然而,在中國現代纖維藝術積極發展的過程中有很多問題是值得藝術家們思考的。
壹 纖維藝術材料多樣性而產生的藝術現狀
纖維藝術的材料的豐富性和制作手法的多樣性,使得現代纖維藝術取得了相當程度的發展,但是由於中國近現代的纖維藝術早期脫胎於本土的繪畫藝術臨摹和地毯工藝,後期受國外纖維藝術選材和創作手法影響,中間沒有有效的銜接過程,致使很多纖維藝術作品的創作沒有體現出作者想表達的初衷,再加上選材和創作手法選擇的不協調,觀眾也無法從藝術作品中感受到作品想表達的深刻內涵,感受到的僅僅是視覺效果上的不同而已。
首先,不同纖維材料的選擇與運用有利於表達藝術家的藝術思維和主題,但是從目前很多探索和實驗性的纖維藝術作品來看,選擇纖維材料的局面不容樂觀,創作者雖然是從探索的目的出發來選擇材料的,但是並沒有將纖維材質本身的特點發揮出來,很多西方藝術家雖然選用多種不同纖維材料和多種表現形式來進行纖維藝術作品的創作和探索,但是其作品根源上並未脫離纖維“細”和“柔軟”的特性,並且更多地選用天然纖維表達作品主題和內涵,這也是我們需要特別註意的,不能單純為了表達作品的與眾不同而拋開纖維材料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征。
其次,壹些纖維藝術作品除了不註重纖維藝術作品所具有的本質性特征外,單純著重精神和內涵表現,這作為欣賞性的藝術作品也無不可,但是任何藝術作品的最終歸宿不能在展覽後就收歸倉庫,這也背離了纖維藝術作品所具有的“溫暖”和“柔軟”特性,這些特征是其他藝術作品所不能體現和替代的,因此,纖維藝術作品的創作除了在著重表達畫面內涵外更應該註重與實際環境的契合,以此來達到裝飾空間、溫暖空間視覺效果的目的。
再次,從創意入手,還原纖維藝術作品的手工性,但是保有纖維藝術手工性的藝術價值有壹定的難度,尤其是現代裝飾品市場上手工技藝的廉價性再次出現,市場上湧現大量廉價仿手工制品,從作品的選材到制作工藝和用途都毫無藝術性可言,只冠以纖維的名稱進行極度市場化的翻版制作,失去了纖維藝術所具有的獨特藝術語言和藝術魅力。
二 傳統與現代纖維藝術材質多樣性的結合
纖維歷經千百年的變化,纖維材料大大豐富,用於纖維藝術創作的纖維材料從天然的棉纖維、麻纖維、絲纖維、毛纖維發展到現代的化學合成纖維、人造纖維,如錦綸、腈綸、氯綸、維綸、丙綸、滌綸等,甚至金屬纖維也大量運用到纖維藝術的創作中,纖維藝術作品的創作形式和作品表現形式使藝術家的創作主旨表達得更為鮮明和充分。
縱觀中國現代纖維藝術展覽和各大雙年展上的纖維藝術作品,對纖維藝術材料語言的探索基本分為兩類,壹類是堅持選用傳統纖維材料並根據材料的特點探索新的編織或表現形式和手法,另壹類是選用現代特質的新型纖維材料,並根據新材料的光澤度、柔軟度、韌性程度及絕緣、防腐、阻燃等特性,開發與之相適應的編織技法或表現形式,雖然兩者選用的纖維材料不同。
但是由於制作手段上的交叉應用,使得纖維藝術材料的選用和作品的面貌極具裝飾個性,但是我們需要認識到的是,中國現代纖維藝術的進程近年來受國外藝術家的選材和表現形式的影響,雖然在纖維藝術選材上有較大的突破,但是從根本上來講,用於現代纖維藝術創作的材料並不都適合於作品主旨的`表達,對於選材和編織工藝的結合還存在壹定的盲目性。
雖然纖維都具備如下特質,輕薄感、厚重感、粗糙感、細膩感、柔軟感、堅硬感、疏松感、緊密感等,但是這些獨特的藝術視覺或觸覺的心理感受,並不能被每壹位藝術家遊刃有余得體現到藝術作品中,因此,雖然現代新材料的出現有利於現代纖維藝術的創作表現,但我們還是建議在現代新纖維材料運用的基礎上適當保有傳統編織和纖維藝術的根源,讓兩者能夠充分地融合,才能在此基礎上更好地表達纖維藝術所具有的種種特質,這也是其他藝術形式所不具備的。
三 民族元素和特征在纖維藝術中的體現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絲織大國,但是目前我們看到的各大纖維展覽上,絲織材料和工藝幾乎銷聲匿跡,大量新材料的選擇和運用帶有壹定的盲目性,充分展現了我國織造技術特點藝術作品除了少量傳統的簇絨工藝外,其他制作形式和材料的作品則很難見到,因此,突出表達纖維藝術作品的本土特征也是壹個難點,而其他國家的藝術作品我們卻能感受到很鮮明的民族特色,我們應該意識到在纖維藝術的發展過程中,保留繼承和發揚傳統的纖維藝術內涵和意趣,也是發展我國纖維藝術值得探討的問題。
各國藝術家的材質選擇和技法結合充分使人感受到本國纖維藝術的源流和歷史,前蘇聯功勛藝術家基維堪達雷裏,在藝術創作中壹直使用古老的高比林技法來表現作品,如《山泉旁的歌聲》通過高比林技法表現了格魯吉亞高加索山民節日的歡樂場景,技法的懷舊性與民族性表現無疑;再如,日本著名纖維藝術家福本潮子的《夏夜》是用日本傳統染色技藝來表現“海上生明月”的意境,也充分展現了具有日本傳統特色和代表的染色工藝;又如,美國拼布,拼布歷史在美國由來已久,藝術家充分運用此項技藝創作做藝術作品,充分表達作品的藝術內涵。
美國是壹個移民國家,纖維藝術家們有著各自的文化背景、生活經歷和體驗,體現在作品上的是壹種文化的蛻變,是與美國現代文化的融合,美國藝術家的思維極其活躍、大膽,然而現代觀念並不影響他們學習傳統和從世界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匯總汲取營養,創造性地運用到了自己的作品中,因此他們的成就必然是多元化的。
反觀中國現代的纖維藝術作品對於中國傳統元素和技藝表現者寥寥無幾,而國外藝術家對此表現更為主觀和生動,如挪威藝術家托娃佩德森的作品《上海巨輪下水典禮》大膽運用了中國民間的傳統喜慶色彩和圖案,運用中國四五十年代最具生活代表性的圖案,如牡丹、彩帶、紅日等圖案烘托巨輪在海面上的喜慶場景,表達作者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