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納西族建築民俗

納西族建築民俗

壹、納西族民居建築的發展流變

納西族的居住建築因歷史發展階段不同,可分為巢居、洞穴、窩棚(風籬)泥式建築、井幹式木楞房、土木結構瓦房、磚瓦鋼混結構的七個發展階段。從內容上分可分為以麗江古城為代表的古鎮民居、以壩區為代表的農村民居、以山區為代表的木楞房民居,以永寧納日人為代表的母房民居。大多以木楞房、草房為主,普遍地興建樓房是建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的事。

東巴經書中有巢居、洞穴居、窩棚居的記錄,這與人類建築起源是壹致的。至今納西族壹些偏遠地方仍保留有古老的居住形式,如在四川左所納日人中就有風籬式的建築:在四周壘以土塊,輔以木架,上覆木板或草,中設火塘。(見圖)從古老的納西象形文字看,“房”、“屋”的書寫形狀中就可以看出,納西族進入有文字社會階段後,已經告別了原初的原始居所,已經構建了不同的民居,如上蓋木板片的“板房”(g'33dMi31)及蓋草的“草房”(z'33dMi31)。這些房因蓋物不同而得名,但其房屋構建結構可能同為木楞房。納西族人稱木楞房為“si55li31dMi31”,意為梨木房。這種井幹式建築是納西族傳統的建築,在清代光緒《麗江府誌稿》卷壹中就有記載:“麼些蠻所居,用圓木縱橫相架,層而高之,至十尺許,即加椽桁,覆之以板,石壓其上,房內四面皆施床榻,中軒火爐,高與床齊,用鐵錮。刳木甑,炊竈其上”。

這種木楞房高約3—4米,壹般為平房,四周由木椽壘架而成,在每根椽子之間兩端皆有縫合切口;地基要求高出水平面1—2尺;上蓋以櫟木片或麻桿為主,並壓上石塊。以三間為主,廚房較之圈房、住房更寬大5—10平方米,壹般分為兩間,中房占三分之二,為做飯、休息睡覺的重要場所。火塘靠正後墻角邊,高約2—3尺,面積為2米見方。中置火塘,四時不熄,喻其家道長年不衰,蒸蒸日上。四周為座位,兼職床榻,正上方俗稱“格固魯”(意為正上座),壹般為家中主人或尊客所坐。其上墻上高有神位,為燒香敬祖之處。偏間為儲藏糧食之所。屋內有母柱,為壹家神聖之處,上掛有素兜簍,系家神“素”的所居之處。婚喪嫁娶都要祭素神。

木楞房是納西族地區山村在改革開放以前的主體建築,主要是因為投資少,可以就地取材,尤其是生態植被較好的時期。大多數村民壹般壹家有壹棟三間的木楞房,而且都是人畜雜居。現在基本上每壹家都有壹棟樓房,尚存的木楞房也不再住人,主要是關牲畜或放雜物。至今納西族山區仍保留著不少木楞房的建築。

漢式建築在明清兩代興起,明時麗江古城就已經初具規模,“宮室之麗,擬於王者”的木府大型建築群已經成為當地建築傑出代表。古城為中心的周邊地區也逐漸向土木結構的瓦房過渡。到清末時,三坊壹照壁、壹進兩院、兩坊拐角、四合院等漢式建築樣式已經在鄉村較為普及了。同時,各種寺宇,道觀、神祠也遍布城鎮鄉村,同樣成為納西族建築壹大觀。但直至本世紀50年代初,納西族的社會是多種形態並存,甚至在同壹民族的不同地區之間也存在不同的社會形態。納西族地區的建築仍呈現出不同的特色。

二、麗江納西族民居

麗江納西族民居建築基本以土木結構的樓房為主,壹般是高約6——7.5米的兩層土木結構平房、樓房。布局形式有三坊壹照壁、壹進兩院、兩坊拐角、四合院,其中以三坊壹照壁為主。經濟困難的人家,也有修建“兩坊房”和“壹坊房”的,待經濟好轉之後,再逐步擴充。三坊壹照壁,即主房壹坊,左右廂房二坊、加上主房對面的照壁,合圍成壹個三合院。壹般來說三坊皆兩層,朝東的正房壹坊及朝南的廂房壹坊樓下住人,樓上作倉庫,朝北的壹坊樓下當畜廄,樓上貯藏草料。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還兼供曬谷子或加工糧食之用,故農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磚石鋪成。此外,麗江納西族民居中最顯著的壹個特點是,家家房前都有寬大的廈子(即外廊)。麗江納西族民居在體型組合及輪廊造型上縱橫交錯。外觀的立面多為石砌勒腳,墻面抹灰,墻角鑲磚,青瓦鋪頂,色調和諧,外觀樸素。為保護木板不受雨淋,大多房檐外伸,並在露出山墻的橫梁兩端頂上裙板,對橫梁起到了保護作用,又增強了整個建築的藝術效果,當地稱為“垂魚”板。

在麗江納西族民居中,墻只起外圍護作用,不承重,對墻體的要求是“墻砌不到頂,倒墻倒外面”,因為墻體既然不承重,也就沒有必要砌到頂。

麗江納西族因與白族相鄰而居,其民居風格明顯受白族影響。但也有不同之處,如大理白族民居規模大,規整,有封火山墻;而麗江納西族民居多為小院落,無封火山墻,出檐較大,顯得輕巧靈活。同白族民居的纖巧明麗相比,納西族民居以其深厚的懸土屋頂與樸實的裝修而顯得古樸灑脫。

麗江納西族民居可以分為麗江古城、壩區農村、山區三個部分。相對於古城較為集中、古雅、精致的民居特色,麗江壩區農村民居則呈散落、隨意、樸素的特色。且民居功能除了居住功能外,也兼有為生產勞動服務的功能特點,所以院落寬敞,有糧架、糧倉、松毛堆、畜圈、草料房等。山區建築原告以木楞房較為突出,近年也逐漸與壩區趨同,木楞房淪為畜圈或廚房,主房以磚瓦房為主。原來廚房為家庭議事、祭祀、會客、睡覺等功能也逐漸消失。

三、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因於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而蜚聲中外,它也是中國第壹座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文化名城。麗江古城包括大研古城、束河古鎮、白沙古鎮,以大研鎮為主體。麗江古城的發展脈絡以是在不同歷史時期依北到南的地理順序遷移而來,從最初的白沙,到中期的束河,最後在元朝時定於現大研鎮位置。至今還可看出大研、束河、白沙三鎮的建築風格與模式都是壹致的,皆依山傍水,戶戶垂楊、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以四方街為中心向四周發散發展,民居與官署混融在壹起;街隨水走,屋隨水建,沒有漢式傳統的中軸線建築及官民不同等級的建築風格,它尊崇的是不拘壹格又自成壹體,無意為之又妙手天成,真正實現了天人合壹的理想追求。麗江古城因不同地域而各有文化特色:大研鎮的文化特點是以漢族與土著納西族的融合而形成的多元文化為主體;束河古鎮則以茶馬古道文化為基調,至今仍有皮匠村和藏族村,古有束河人“壹根錐子闖天下”之說;白沙則以納西原生態文化集大成而著稱,其境內集中了大寶積宮、白沙壁畫、北嶽廟(三朵閣)三聖宮、文昌宮、琉璃殿、金剛殿、大定閣、福國寺、玉峰寺、玉柱擎天處等人文景觀,現又增加了東巴萬神園、東巴王國、藍月亮谷、玉水山寨等人文景區。三個古鎮和諧統壹地構成了完整的麗江古城,濃縮了納西族由遊牧、農耕、商貿、工業的不同歷史發展階段,這也是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史、發展創造史。

古城雖古,但它是活著的古城,這體現在三個方面:壹、活水,活水潺潺,穿街過巷,流遍全城,惠及全民;二、活文化,納西族世居於此,在漫長滄桑的歷史長河中頑強地保存了自己古老的文化,在與漢族融合過程中,也並未喪失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且成功實現了文化融合的雙贏:漢文化平和融入納西文化,使納西文化更趨於博大精深,強健明朗;三、活建築,古城建築依山就勢,飛檐翹角,起伏有致,蔚為壯觀,富有詩情畫意,但對世居在此的近兩萬人的本地人來說,這些民居更多的意義是它所負有實用功能。這些民居迎送多少寒暑,閱盡多少春秋,以滿身滄桑進入他們的歲月,至今仍在庇護他們,使他們平凡的生活能夠繼續,他們本身也與古城融為壹體了。

古城的靈魂是水,與水有關的是河、井、橋。水從上方壹公裏多的黑龍潭而來,至古城入口處分成東、西、中三股河水,三股河水在城中又分出若幹條,形成脈絡狀的河道。井以“三眼井為”名,“三眼井”即壹井分三口,三口相連,三口依次分為飲用水、洗菜用水和洗滌用水。有河必有橋,古城又為民居密集之地,橋自然成為壹道風景:古城***有廊橋(風雨橋)石拱橋、石板橋、木板橋等不同類型354座橋梁,平均每平方公裏93座!

曲徑、小橋、流水、人家、石板、深巷,組合成“曲、幽、達、雅”的完美意境。外人入其內,陶陶然以為置於杏花春雨的江南古鎮之中了,不期突然壹擡頭,皚皚銀亮、巍巍玉龍撲面而來,東巴畫、七星羊皮、納西古樂、象形文字、納西阿奶等民族文化元素也接踵而來至,這些都構成了麗江古城的神奇魅力。

壹、 永寧納人民居建築

永寧納人的民居建築以傳統的木楞房為主,布局多為三坊壹照壁和四合院。四合院分為正房、經堂(西廂房)東廂房、門樓。正房是家庭主要活動的中心,故比壹般房屋要寬大,壹般為十米之長。正房中有男、女柱,以女柱為大,體現了納日人對母性的尊崇。是舉行男女舉行成年禮的地方;右壁中間設有火塘,火塘為議事、吃飯、家主睡覺、供神之處,火塘裏的火不能熄,不能跨過火塘,朝裏吐口水,也不可說不健康的話。左邊墻壁下設竈臺,壹般為陳放炊具及請客辦事時作炊竈用;上方設有壹神龕,上面放置神像、供品和花瓶。火塘上方塑有竈神像,前有陳放祭品的鍋莊石碗。正房屋後設內室,作儲存食物及老人居室之用。經房即西廂房,樓上住喇嘛,供有佛像,下為貯柴,有些人多之家也會住人,多為單身男子或客人。東廂房、門樓樓上住成年婦女,樓下關牲畜。

火塘右邊是主位,左邊是客位,不能混亂。壹般是右側為婦女,左側為男子。座位以長者為上,小輩要主動給長者讓位,請座;壹旦坐定,就不能隨便亂走動,這樣會認為是對主人的不尊重。兒童與老人同住,成年男子在家無固定室。

永寧納人認為人的出生、去世、成長都在家屋中完成,壹個人自從誕生在這個家屋後,她(他)也就成為家神保佑的對象,成為這家庭的壹分子,自幼享受家庭的溫馨、歡樂,成人要承擔起相應的家庭及社會責任及義務。所以在母屋中舉行的成年禮就意味深長了。納日人去世後,家人要做壹個類似木楞房的小棺材,以資死者在陰間享用。

三、麗江納西族建新房民俗

民間有“納西吉次獨”之說,意即納西人以建房為大。麗江納西族建新房時要舉行隆重的儀式,其中既有本民族傳統的文化特色,也有外來文化的影響。下面就簡要介紹儀式的過程:

1、 安木神,送木神

安木神:開工第壹事是安木神。在中梁末端鋸下壹小截圓木片,書上“圓木大吉”;再做壹個小木馬,在祖先牌位旁祭獻後放在竈臺邊。此為安木神。

送木神:豎房前壹天晚上,由大師傅主持送木神儀式。木神祭獻在祖先牌位前,敬獻三生三熟的犧牲、米、酒、茶、糖果等。另外還要備好大木馬壹個,火把壹束,三角紅旗四面。祭頌畢後,點燃火把,大師傅擡木神,其他人各擡祭品,走出大門,把木神送到看不到新房的地方,行人看到也要主動避讓,不能打招呼。送木神的方位由測日子的人(尼瓦呂喜)來確定。送木神的人壹到指定地點,就要把東西放下就走,不能說話,也不能回頭看。同時,留守家中的另兩個師傅要到新房址舉行趕木神儀式,在已經穿插好的屋架旁,先說木神該離開了,要回到他的歸宿。然後在每壹個石柱礅邊各插壹柱香,同時,在每壹根柱子上敲打幾下,“木神起,木神走……”

2、 豎新房

男主人壹大早就要在門口或新房處燃放鞭炮。寅時立新房,全村青壯年勞力都要參加。午時上梁為吉。

3、 點中梁

正梁架在兩個木馬架上,正中畫有八卦的太極圖(有的是畫在布上再釘上去的),前面供桌上供奉著豬頭壹個,大公雞壹只,清水壹碗(裏放有銀元壹至二元作為酬金)蜜餞、糖果;還要擺放木匠工具:五尺桿、墨鬥、套榫板、畫簽。五尺桿上拴紅布六尺,套榫板上系毛巾壹條。

點中梁前主人和大師傅要更衣,主人先用凈水洗手後,再用醋湯冼雞腳。洗耳恭聽好後把雞敬獻給大師傅,獻後拱手作三揖,以示謝意。大師傅接過雞後,對著正梁上躬拜壹下,然後開始頌誦建新房調:

太子登,太子登,接得主人壹支雞,雞是什麽雞?雞是天上鳳凰雞,頭上戴頂金冠帽,身上披著五彩衣,腳上穿著萬年鞋。我是魯班的弟子,魯班叫我取點生(掐破雞冠以作點血)。左後點的是後檐柱,後代子孫出狀元;右前點的是前檐柱,千秋萬代五谷豐登;點了四點中梁柱,壹事業點在龍頭上,榮華富貴;二點點在龍尾上,大發大旺;三點點中間,保佑主人子孫興旺(旁人也相呼應:子孫興旺!);

點了中梁點工具,壹點點在五尺桿,量合不合有妳在;三點點在套榫板,彈合不合有妳在;四點點在畫簽上,畫合不合有妳在。

4、 登新房上梁

點中梁後,大師傅手持小斧頭壹把,來到架在中屋的梯子邊,用斧頭敲了三下梯子,然後唱道:

樣梯是什麽梯,梯是上天如意梯,今日遇著黃道日,魯班師傅叫我上天堂。右腳踩妳妳不搖,左腳蹬妳妳不擺。(登梯而上後)上了壹臺又壹臺,上了壹蹬又壹蹬。壹上上到天堂上,天堂搭著壹座橋;橋是什麽橋?橋是金龍橋,今日是黃道日,我是魯班的徒弟,魯班叫我過金龍橋,右腳踩妳妳不搖,左腳蹬妳妳不擺。(師傅在天橋上站定,下面的人把供品依次遞上,擺在天橋上;大師傅從上放下壹根繩索)。

拴索人:索是什麽索?

師傅:索是東海龍王絲線索,絲線要拴金龍梁,左邊拴龍頭,右邊拴龍尾。龍頭起!龍尾起!龍頭龍尾壹齊起!搖搖擺擺上天堂!(新梁放正了位置後,師傅燃放鞭炮)

師傅:白金龍,白金龍,妳在山上做樹王,今日遇著黃道日,主人取妳作中梁,我是魯班的弟子,魯班師傅叫我問三下。壹問龍頭榮華富貴(敲壹下);二問龍尾富貴榮華(敲壹下);三問中間,保佑主人大發大旺!(眾人在下齊應呼:合——!)

師傅:左邊插著金龍旗,右邊插著鳳凰旗(左右各插上小紅旗);酒是什麽酒?酒是鶴慶糯米酒(敬灑);水是什麽水?水是麗江九龍水(灑水);錢是什麽錢?錢是道光嘉慶錢。(撒幣錢)

飯是什麽飯,飯是五谷飯,神仙皇帝離不開。(丟饅頭,根據所丟方向不同而唱)壹破東方甲乙木;二破南方丙丁火;三破西方庚辛金;四破北方壬癸水;破了四方破五方,五破中央戊已土,主人跪在梁底下,接得著榮華富貴,接不著榮華富貴,主人面份有壹對(丟給主人內包有珠寶的饅頭);我的面前有壹份,大家看了莫見笑。

接著其他木匠師傅壹起把幾大盤的饅頭全部扔向四方,四下壹片歡騰。

新房豎起來後帖對聯。對聯是親戚朋友送來的,上書有親戚名字。

壹般對聯寫有:豎柱喜逢黃道日,上梁正遇紫微星。橫批為:吉星高照

四、納西族民居建築功能

1、休養生息

這也是房屋最大功能,正房是家人活動中心,也是休息、談事、娛樂的中心。正房的樓下中間稱為堂屋,是家中男性主人的睡處,納西族夫妻分床,女主人睡在堂屋的隔壁;壹般女孩隨母親睡,男孩隨父親睡;孩子長大了則分開睡,偏房也是作臥室。四十年代來過麗江的顧彼德在《被遺忘的王國》壹書裏對納西族夫妻性回避有這樣有趣的描寫:“丈夫睡在堂屋(會客室)裏幾乎是壹種規矩。白天他的床鋪上褥子,作為休息處。與中國內地和其它國家截然不同的是,麗江沒有雙人床,丈夫和妻子不興整夜睡在壹起。如果鄰居發覺他們睡在壹起,他們在村裏就要丟臉了。甚至被子也總是做成單人的,從來沒有雙人被子。這種限制不適用於朋友間。要過夜的男朋友總是和男主人睡在壹起,兩三個同睡壹張床”。

有的家庭在堂屋正上方放置祖先牌位,有的放在樓上。樓上主要是放置糧食、家用物資。圈房樓下關性畜,樓上放草料。家庭的活動中心是廚房,以火塘為中心,壹家的做飯、吃飯、閑聊、議事均在火塘邊進行,甚至電視也是放在廚房裏。在火塘的對面設有竈臺,多為煮豬食用,在政府的推廣下,現在村裏農戶大多建了節柴竈。以往無力建蓋樓房,壹家只有壹間木楞房時,廚房也是專用的臥室,正上方是尊位,此床為“守家的人睡”,故壹般為長者或主人睡。客人來了也要請上坐此處。

2、生產服務

即滿足農業、畜牧業生產的需要。正房樓上放置糧食,偏房樓上堆積草料,樓下為畜圈。大牲畜與小牲畜壹般混關在壹起,如豬與、馬關在壹起。庭院主要用來曬糧食、圈養雞豬。及其它東西的場所。屋檐下堆滿柴薪,全是從山上砍伐後背回來的。有的來回要走十多公裏,壹年中的冬天是找柴薪的季節,堆在最底層的可達十年之久,以備壹年燒火之用,從中也可以見證納西婦女的吃苦耐勞。院中還建有曬糧架,糧架壹般豎有三根立柱,每壹棵立柱皆有鉆洞,椽子從中穿過,作為曬谷物專用。屋後有松毛堆。

3、宗教祭祀服務

納西族的民居建築中都分為世俗空間與神聖空間,神聖空間是與宗教祭祀活動聯系在壹起的。春節、清明節、火把節、燒包節、中秋節等節日也是民間的祭祖節日,這些祭祀活動壹般在家中舉行。同時,結婚、喪葬、成年禮等習俗禮儀都離不開房屋設施。正屋房間或火塘正上方常年設有神位。舉行祭祀儀式時要在此燒香、跪拜,祈求。

五、納西族建築民俗的特征

1、歷史文化性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建築就是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著這個民族的審美觀念、社會觀念以及地域性。因此,不同的民族對於建築地點和形式的選擇、房間的朝向、房間內部的布局都不盡相同。“宮室之麗,擬於王者”的木氏土司衙門府座向為座西朝東,主要是東屬五行中的“木”,要受木氣。而民間老百姓則更多考慮是否向陽、避風。有時,主人家流年不順,以為家門不幸,就請占蔔者算卦,重新改變大門的朝座方向,以求避災求福。納西先民曾以母為大,故房屋有母房、男房之別,母房為大。永寧的母房門檻很高,門頂橫木很矮,人進到屋裏來要低頭彎腰,以示對女主人的尊重;也有說法是鬼怪不會彎腰,故進不到裏屋來。正屋或母屋中供奉著家祖、竈神、素神等神位,它們都有固定的位置,不能相互錯置混淆。有時,村民對某壹家庭的稱呼是以其居住地來名之,如居住於水邊的人家稱為水邊某某家,居於村路下方的稱為路下方的某某家,住在水磨處的稱為水磨處的某某家,或者幹脆把後面的某某家也省略了,直接以地名名之,以水磨,路下方、水邊上來稱呼,這樣環境地名變成了家屋名,再變成家族名。這與納西族的命名傳統有著內在的關系。

2、多元文化融合性

各民族文化有壹個互相融合、互相影響的過程。這種融合與影響表現於文化的諸多方面,在建築藝術上也有所體現。納西族民居建築吸收了漢族、白族、藏族的建築特色。如以古城民居建築中,大多以以木構架為主體,建築材料以木材為主;以鬥拱為結構的關鍵並作為度量的單位;在外部輪廓中,有高大的臺基,屋頂式樣繁多,有廡殿、歇山、懸山、固頂、攢尖頂、單坡、十字脊、丁字脊、拱券頂、盔頂、圓頂等以及由這些屋頂組合而成的各種復雜的形體,並相對有各種脊吻、檐邊、轉角等各種曲線,柔和而壯麗;院落的組織上,除主要建築殿堂外,附屬建築多用配廂、夾室、廊廡、前殿、圍墻等,並為沿中軸線左右對稱的布局;建築色彩的使用。這些都明顯借鑒了漢族建築藝術。白族對納西族建築的影響主要是在門窗、墻壁、裝飾繪畫等方面。麗江壹帶的蠻樓的建築風格及式樣承襲了藏族傳統建築風格;藏族的影響對永寧壹帶較突出,如母屋內皆設有經壇,並以藏族傳統裝飾來襯托;每個村都有嘛尼堆等。

3、審美藝術性

納西族建築從整體特色上來看,講究布局的均衡對稱,過渡、銜接的自然、變化。首先是壹棟房屋的結構來看,房屋的結構講求樓上與樓下、前後左右的均衡對稱。納西族民間房屋間數以單數為主,絕少有雙數的,這樣以中間為軸,兩邊為平衡點,顯得穩重大方。這種對稱均衡也體現在村落布局上,以河道、道路或以兩家中間墻壁為中軸線,相互對著中軸而居。當然,這種均衡是相對的,如夾河或夾路而對居的民居是隨著河道、道路的改變而改變的,隨山隨水錯結廬。正房、偏房、墻壁之間也是有個高矮起落,只是這個過渡突出的是自然,有層次,突出其美觀性。

五、納西族民居建築民俗的思考

在建築上所表現的民族性,根源於‘地區性,而我們對這些民族建築的研究,也應當與民族地區結合起來,與地區的人類學研究結合起來。

“民族建築”與“民族地區”結合研究的必要性在於,事物總是發展變化的,民族與建築也在不斷變化之中,特別是經濟的發展、生活的變化,以及人文、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等,它們必定要影響到民族建築的發展,而上述因素與地區的開發更是直接相關。若能能動地把握上述有關的各個因素,就有可能在變化著的歷史現象中駕馭民族建築的發展,即善於識別它的基本的創作規律、聚落文化的特色,以及建築與自然相結合的壹種原始的、樸實的美等,保持其中優良的傳統,並在新的時期創造新的地區建築文化,探索新的發展道路。

納西先民們就基於自身的生存環境和人文素質,創造了符合自身特性和環境特征的民居建築文化。但當下全球化的浪潮下,納西族民居建築也面臨著重重危機。尤其城郊和鄉村,原來延續了上百年的老房子漸顯“落後”、“過時”,有經濟實力的大都改頭換面,清壹色地用鋼筋混凝土建造,形式模仿西洋建築。有時根據政府“穿衣戴帽”要求,在屋頂臨街壹面置壹排瓦頂。總體上古典建築風格已逐漸淡出,完全西化的洋房已經逐漸取代原來的老房子。

納西族民居是多彩的,既有傳統的民族建築,也有現代興起的新式洋房,還有土洋結合的新民居。但不管它是中的,還是洋的,或是民族的,從中可以看到民族原始建築的繼承和發展,在它的深處可以找到人類生活的原點。它土生土長,鄉土氣十足,反映了壹個特定民族、特定地域所獨具的生活理念。它不拘壹格,自由活潑,同自然環境融為壹體。它產生於民眾生活,崇尚實用性和功能性,麗江城正進行著—場轟轟烈烈的建築復古運動,在“打造另—座古城”的口號下,“文化—條街”、“商品—條街”、正風起雲湧,對以往的鋼混結構建築進行“穿衣帶帽”,外面飛檐翹瓦,裏面盡是現代時髦裝修,也體味不到原住民的原生態生活。這些假古董建築形是似了,而神早已魂飛魄散。歷史文化是不能速成的,它是在漫長的歷史風雨滄桑中沈澱、升華形成的,是民族性與地理性的互動***融而成的。民族民居建築與民間習俗相結合,成為各種民俗文化活動的空間和場所,本身也構成民俗環境的壹部分。任何創新或發展都不能脫離歷史情境,文化傳統,這是歷史不斷反復證明了的公理。

  • 上一篇:精髓的英語翻譯 精髓用英語怎麽說
  • 下一篇:經典食物廣告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