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在危機不斷蔓延的今天,仍有許多自詡“制造大國”的中國企業人在固執己見,不能正視自身存在產業結構選擇方面“加工並非制造”,以及經營理念方面“生意並非事業”這兩大本質病原。
無情的經濟現實,讓2008年成為壹個非同尋常的年份。次貸危機以來,國內外經濟環境發生了諸多變化,持續的出口受挫和缺乏後續資金等困難,使得中小企業倒閉現象由起初的暗流湧動,惡化至目前的屍橫遍野。隨著奧運後經濟回暖美夢的破滅,股市持續走低,繼之華爾街爆發金融海嘯,乳業更不合時宜地以“毒牛奶”失去世界……制造業的生與死,同樣導致相關行業出現蕭條景象,由此拉開中國企業社會進入冬天的序幕。
壹、中國制造的內憂外患
本質表現:哪裏最發達,哪裏最受傷
以玩具巨頭“全球最大玩具代工商”合俊集團突然倒閉,以及素有“糖王”美譽的廣東中谷糖業集團龐貴雄先生跳樓自殺為代表,加上眾多無良老板攜眷私逃國外之事,珠三角已然哀鴻滿地;位於長三角的江浙壹帶,曾經是民間借貸最發達的地區,同樣墮入無助的深淵。在這場巨大的危機中,除了眾多企業遭遇滅頂之災,也必將有壹些老板陷入絕望。
1.外貿總量表現(1)
從泛珠區域(2)的進出口貿易及相關表現稍作展開。
2008年上半年,在GDP增長方面,僅江西省同比增加13.3%,其他省區的整體經濟勢頭呈放緩趨勢,同比增長率平均下降3.7%。進出口總值4035.1億美元,雖同比(同上年比較,下同)增長16.7%,但低於全國9個百分點,占全國進出口總值的32.7%。其中,廣東進出口總值為3245.1億美元,同比增長13.3%,但增幅低於全國12.4個百分點。
泛珠區域累計貿易順差675.4億美元,增長8%,同期比增幅回落44.7個百分點;實現貿易順差占全國貿易順差額的68.2%。其中,出口總額為2355.3億美元,增長15.4%,低於全國出口增幅6.5個百分點;進口總額為1679.8億美元,增長18.6%,低於全國進口增幅12個百分點。
比較中國內地進出口的總體表現得知,進出口貿易呈現出口減速和進口加速態勢。
2.傳統大宗商品及企業總體表現
2008年上半年,由於外需不夠和低價不再等多重原因,泛珠區域出口增幅明顯減緩。其中,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148.4億美元,下降23.2%;塑料制品出口34億美元,下降7.3%;鞋類出口80.8億美元,增長11.4%,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7.3個百分點;家具及其零件出口58.9億美元,增長23.9%,增幅略微放緩0.3個百分點;箱包及類似容器出口31.5億美元,增長19.3%,增幅放緩8個百分點;玩具出口23.4億美元,增長3.1%,增幅放緩26.5個百分點(如下表)。
同時期,國家發改委資料顯示,全國約有6.7萬家規模以上的中小企業倒閉。處於勞動密集型產業代表的紡織行業的中小企業倒閉數超過1萬家,另外超過2/3以上的紡織企業將面臨洗牌或重組。僅浙江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成本就已占到收入比重的87.6%,同比提高0.3個百分點;企業融資景氣指數則跌入“不景氣”區間,二季度為98.5,同比下降22點,22.3%的中小企業感到融資困難;企業家信心指數和企業景氣指數分別跌至122.4和131.5,同比下降22.7和23.3點,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3.相關行業表現
由於需求不足和生產過剩,2008年上半年,就泛珠區域相關行業出口而言,鋼坯及粗鍛件出口531.9噸,下降99.9%;鋼材出口333.2萬噸,下降25.2%;鋁材出口45.3萬噸,下降10.5%;水泥出口85.8萬噸,下降20.3%;化肥出口287.9萬噸,增速由去年同期1.3倍減緩為14.8%;農產品出口50.8億美元,增長12.4%,較去年同期回落了6.6個百分點。而在進口方面的主要表現分別為,汽車進口3萬輛,增長62.7%,價值10.7億美元,增長79.8%;銅礦砂及其精礦進口84.7萬噸,增長57.1%;農產品進口65.4億美元,增長52.8%;錳礦砂及其精礦進口127.6萬噸,增長27.5%;鐵礦砂及其精礦進口2248.3萬噸,增長19.8%;成品油進口571.1萬噸,增長13.6%。
9月份前後,在金融海嘯的傾巢之下,房地產、鋼鐵及其關聯行業均無完卵。此處不探討房地產市場早已出現的全國性持續低迷問題。
10月份以來,國內鋼鐵及相關行業全面虧損。僅鋼鐵大省河北,已有超過四成的小鋼廠倒閉,鐵礦石企業普遍倒閉,積壓的礦石染紅了港口。由於需求疲軟,這些高價進口的原材料必然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消化。而且,行業性虧損現象究竟將持續多久?是不得而知的。關聯行業,如北京市五金建材市場就同奧運前的表現迥異,以及房地產業,銷售情況直到今天仍無升溫跡象。
4.經濟社會受影響的表現
同樣,制造業危機對金融體系和資本市場,也對運輸及服務行業的發展,均產生嚴重的消極影響。
首先談金融、資本和企業的關系。任何壹家企業都必須要有足夠強勁的現金流,壹家成熟的企業並非離了銀行就必然死亡。但中國企業發展具有自身明顯的特色,以企業和金融機構(也包括類金融機構或個人在內)的關系最為微妙,構成了金融機構、資本市場同企業“榮辱與***”的特殊關系。這體現在兩個方面:壹是沒有借貸就沒有產業的發展,企業基本上沒有積蓄,有多大產量老板就敢借多少錢;二是幾乎每位老板都對資本運作情有獨中,且對IPO上市(4)有某種特殊情結,但又過於關註收益回報表現,疏於精細化管理。
其次說運輸。目前,從事貨運與物流的國內外企業,相繼呈衰敗或破產表現。這壹態勢也表現在客運方面。從近期壹份並不完整的《中國部分倒閉企業名錄》中,發現其中至少有超過30家大中型國際貨運或物流公司倒閉,超過100家中小型企業破產。而實際上,據筆者考察所知,當前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國內貨運與物流企業均已開始出現虧損,或瀕臨破產的壓力;涉外運輸及港口運營更是風聲鶴唳,相關中小企業頻頻倒閉;中國航空運輸2008年前三季度客貨周轉量,平均同比至少下降5%。
再講對各類基本服務業的嚴重影響。目前,不僅是連鎖商業和零售市場受到影響,餐飲酒店業也難以幸免於難。香港餐務管理協會主席楊位醒坦言,餐飲業將成為“倒閉潮”的下壹個“重災區”,未來壹年的生意並不樂觀。
綜合國內整體表現,借鑒相關經濟運行數據比較分析可知,中國企業具有的“加工”屬性這壹行為病原已沈屙惡化:壹旦進口國需求降低,危機迅即爆發。即便是泛珠區域這片國人曾經無比自豪的“制造業熱土”,也就必然驗證了“加工暴富終有期”的命運:這壹產業結構素質下的中國企業社會,處於世界經濟危機的大局勢,必然是哪裏最發達,哪裏最受傷。
二、變革謀變
基本點:產業要轉型,企業更要管理轉型
綜合而言,筆者認為,從經濟發展角度看,奉行自由市場原則和凱恩斯主義的美國因政令繁雜而出現眾多金融衍生品終致華爾街風暴,其對本國實體經濟的影響可能是間接的;而過於放任的管制環境和過分依賴外貿的中國,目前的企業危機,則是實體經濟潛藏已久的本質病原終於火山爆發,是社會可能發生經濟危機的初步征兆。
可以說,同發達國家大企業同中小企業在產業分布及營運模式方面涇渭分明的差異相比,中國中小企業和大企業幾乎是處在相同的行業和發展水平上:凡是大企業做的事,中小企業都能做,甚至單個私人也能做。此次必然的危機告誡我們,亟需進行不同層面的深度變革與轉型。
1.產業結構調整
在占最大份額的傳統大宗商品出口增速普遍回落,以及礦產資源進口增長這些不利表現的同時;值得壹提的是,2008年上半年,泛珠區域機電產品出口值是1532.2億美元,增長21.6%,占出口總額65%;高新技術產品(與機電產品有交叉)出口782.9億美元,增長21.9%,占出口總額33.2%。這說明在出口萎縮的總體態勢下,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依舊保持了20%以上的穩定增長幅度。從相關分析可以看出,泛珠區域外貿發展globrand.com本身呈現極不平衡的分布狀態,也因為很多省(區)對外貿的依存度不高,可見,中國企業目前尚未頹至“兵敗如山倒”的絕境,但由於壹般加工貿易收入占GDP的巨量比重,充分反映了國內和地區制造業產業結構轉型的緊迫性。
當然,也必須正視產業升級和轉型過程中面臨的各種挑戰。主要有:壹是如何消化和激活勞動密集型或初級加工部門的產能過剩問題?二是如何解決導致附加值不高的技術研發問題(5)?三是如何進行產業整合和優化企業管理?四是如何綜合提升產品質量、成本管理、生產效率和市場運作能力,以提高競爭國際市場的實力?
2.既要增加內需,也要拓展內銷
盡管生產過剩導致大宗商品及相關產品的內銷價格下降,但這只是表面的和暫時的。消極的影響,既不利於企業的持續生產,必將迫使眾多企業減產,並導致大量的中小企業破產;同時,必然帶來壹定的城市失業問題和農業經濟壓力。所以,從上到下都必須要正視並及時妥善解決此次制造業危機對經濟社會的沖擊。
壹方面,中央政府宜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比如取消貸款限制,加大扶持中小企業的力度,支持高新技術產業化和鼓勵技術進步;並通過相關經濟政策,切實提高城鄉居民收入,以各種措施有效增加內需等等。可喜的是,至本文撰文收筆時,近日中央政府已公布註資4萬億人民幣的十大宏觀措施。
同時,地方政府應想方設法,幫助企業擺脫大量的生產過剩,以及企業後期發展的困局。比如廣東省外經貿廳近日出臺《關於推進外商投資、加工貿易企業擴大內銷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五大政策舉措,對內銷納稅大戶以及創立了內銷品牌的外商投資、加工貿易企業予以資金獎勵,鼓勵更多出口企業轉攻國內市場。而針對企業所擔憂的渠道和品牌難題,明確指出將引導和鼓勵外商投資、加工貿易企業通過壹般貿易方式,生產適銷國內市場的產品,逐步建立國內營銷和物流體系,創立內銷品牌;並將組織和引導企業參加國內會展,為外銷產品進入國內市場提供良好的展示和服務平臺。
另壹方面,相關企業要充分挖掘自身能力,增加掌控市場的實力。譬如,“渠道為王”永遠是家電廠商的命脈。在產業利潤被日益攤薄的今天,為應對家電連鎖巨頭的強勢要價, 廠商采取自建渠道、改變渠道或自行開發終端市場等營銷策略,是業界對市場模式進行轉型的積極之舉。這既要求廠商就此增加開支和抓好銷售團隊管理,也要避免采取“層層批發”的傳統模式,確保最終消費者得到實惠。
3.必須改變企業老板的思想:是矯情、煽情,還是無情?
目前,中國企業社會至少存在如下兩點核心難題:
(1)低端的產業結構以及固化的落後營運模式。
這包括兩類企業,第壹類是地理上向內地轉移的沿海企業,並沒有改變產業層次和營運模式;第二類是向沿海企業學習的內地企業,產業層次也是相對較低的。
(2)極具投機性的中國企業社會“造就”“四不像”的中國老板。
作為企業社會的主動主體,中國老板既不像投資家,也不像企業家。這正如中國某位知名民營企業老板所說:“我做企業,就是要將企業當兒子養,當豬賣。”充分反映“只求得,不願舍”這壹極端的利己本質動機和過於短視的經營眼光。
必然地,壹旦遭遇危機,往往市場“勢如破竹”以及人才“樹倒猢猻散”。前期顧雛軍科龍危機,近期三鹿和牛根生蒙牛危機等等,都是典型範例。
4.企業管理轉型的出路:企業市場化,管理社會化
由於實際控制者在經營理念方面的頭腦病原,即便是新的企業或投資者的出現,或是新管理層(主要是職業經理人)的加入,都無法從根本上改變企業的命運。也可以說,老板文化並不壹定錯,錯的是形成老板文化的理念。這證明了中國企業社會各個主體的管理模式之變,在未來具有相同的方向:管理社會化。
何謂“管理社會化”?簡單地講,是產權制度改革中非常重要的契約委托管理,產權所有人不再親自去操作企業和經營資產,而是依靠和委托職業經理人團隊去管理。在管理實踐中,隨著職業化管理團隊的介入以及組織能力的綜合提升,在具體的戰略實施與目標管理活動中,不再是將管理目標當成或有或無的指標,而是首先建立壹套必須高度強調管理目標和確保長期收益的綜合績效指標評價體系。這套評價體系承載的各項管理目標,既是企業市場化與管理社會化的壹種標誌,也是企業履現社會責任感的基本載體,更是企業長期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其中,需要重點指出的是,我們要正確認識“社會責任感”不僅僅是為向社會捐款和“獻愛心”那麽簡單。
由於國有企業本身其實就是壹種契約委托管理,這裏本人稍作展開。由於壹直以來,政府沒有解決好以職權、責任和利益為核心的績效考核問題,且人為地將經濟指標放在了對國企經營者考核的第壹位,這種短視屬性始終導致對管理者進行綜合評價的機制十分不合理。因為追求經濟利益不應損害社會利益,過分強調經濟指標必然滋生經濟掠奪行為;而重視高額收益以及必然出現的管理者貪腐,又似孿生兄弟。這既是中國國有企業走向行業壟斷和市場獨占的根本原因,也是國有企業在頂點階段容易因外資介入而出現瞬間崩塌的主要內部威脅。非國有企業老板需要註意的問題,其實從本質上講,是同國有企業完全壹致的,這也是為什麽民營企業發展到壹定階段必然出現泛國企化弊端的原因。可見,老板應當高瞻遠矚地站在長期發展的角度,主動地選擇規範管理之路,積極地追求滿足各項管理指標要求的利潤目標。
目前看來,若不利用危機從根本上診治病原,不盡快進行產業結構轉型和實現企業管理社會化,企業將永遠無法獲得長期生存與發展之機。
我們將拭目以待,在中國企業社會,如同企鵝的中小企業,將如何度過嚴酷的寒冬?如同北極熊的大型企業,將如何迎接炙烤的酷暑呢?
(1) 文中數據均來自於官方。實際情況可能較之更為嚴重與惡化。
(2) 指泛珠三角內地9省區。
(3) 中國海關統計資料。
(4) 壹般來說,采用IPO上市的中小企業,公司本身達不到上市的條件,比如資產凈值未達掛牌門坎,因此必須借助社會投資機構的資金投入,才能順利實現掛牌上市。所以,采用IPO上市的公司,其自身條件相對於用老股上市(NON-IPO)的企業來說,是較為寬松的。也就必然帶來壹些盲目上市現象。
(5) 既同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也同新興市場國家有壹定差距。據韓國產業研究院報告顯示,2007韓中公司在制造業領域的技術差距為3.8年,在鋼鐵和紡織業領域的差距是4.1年,而在電子領域差距為3.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