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們如何作出決策
原理壹:人們面臨權衡取舍。人們為了得到喜愛的壹件東西,通常不得不放棄另壹件喜愛的東西。作出決策就是要求經濟人在壹個目標與另壹個目標之間進行權衡取舍。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由於人們面臨權衡取舍,作出決策就要比較可供選擇的行動方案的成本與收益,也就是機會成本。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人們通常考慮邊際量來作出最優決策。只有壹種行動的邊際利益大於邊際成本,壹個理性決策者才會采取這項行動。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由於人們通過比較成本與利益作出決策,所以,當成本或利益變動時,人們的行動也會改變。所以,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2)人們如何相互貿易
原理五:貿易可以使每個人的狀況都變得更好。貿易使各國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有比較優勢的活動,並享有各樣的物品和勞務,從而使每個人的狀況更好。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壹種好方法。企業和家庭在市場上相互貿易,價格和個人利益指導著他們的決策,市場經濟在大多數情況下實現了社會福利的最大化的結果。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市場需要政府來保護,而且當市場失靈時,市場不能有效地配置資源,政府幹預經濟可以提高效率和促進公平。
(3)整體經濟如何運行
原理八:壹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和勞務的能力。壹國的生產增長率決定了平均收入增長率。在生產率水平高的國家,人們享有更高的生活水平。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通貨膨脹是經濟中物價總水平的上升,而大多數的通貨膨脹的罪魁禍首是貨幣量的增長。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和失業間的短期權衡取舍。當政府增加經濟中的貨幣量時,可能引起通貨膨脹,也可能在短期內降低失業水平。通貨膨脹與失業的權衡取舍只是短期的,決策者可以選擇影響經濟所經歷的通貨膨脹與失業的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