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給我華人的傳統習俗我要比較短的資料

給我華人的傳統習俗我要比較短的資料

除夕——過新年。傳說以前的人民為了驅趕壹種叫做夕的怪物而形成的習俗,因而有放鞭炮的習俗

清明——祭奠死者,我們那邊有吃清明菜、掃墓的習俗

端午節——壹說是為了紀念屈原,二說源於紀念伍子胥,三說源於紀念孝女曹娥,還有壹說是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壹般人們都包粽子,我們那裏有摘菖蒲草(據說其葉形似屈原的劍)掛在門口的習俗,還有炸麻花,不知道怎麽來的。

七夕——陰歷七月初七,相當於西方的情人節。

鬼節——每年的陰歷七月十四,傳說是鬼從陰間回家看望的日子,我們那裏要給死者燒紙錢。

中秋節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壹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的由來 在中國的農歷裏,壹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臺州、舟山,這與方國珍占據溫、臺、明三州時,為防範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為元宵、八月十六為中秋”有關。此外在香港,過了中秋興猶未盡,還要在十六夜再狂歡壹次,名為“追月”。 “中秋”壹詞,最早見於《周禮》壹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壹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壹樣。 至於中秋節食月餅這壹習俗的形成則是在明代。

重陽節——每年陰歷九月初九,傳說中開天門的日子。有登高的習俗。

臘八——臘月初八,豬八戒的生日,嘿嘿。

  • 上一篇:紅酒的釀造過程
  • 下一篇:安徽省三大世界文化遺產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