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從渠道上講,所謂網絡文學壓倒傳統文學,就是個偽命題。對於文學而言,並非創造出了網絡文學,這種新的文學形式,而是產生了作者推出作品的全新方式。
被央視和9家地方臺同播的《亮劍》,作者是軍人出身,因文筆粗糙,加之內容觸規之處,輾轉無數家出版社無人收留,最後無奈在網上發表。
因為網絡讀者不太在乎文采,被其獨特的故事細節吸引,被迅速廣泛轉載。拍成電視劇,因李幼斌精彩演繹風靡全國,成為軍事類型作品的經典之作。可以說沒有網絡就沒有《亮劍》的成功。
這件事說明傳統的文學發行弊端: 壹來每個編輯所長所好不同,水平有高低,每個出版社的用稿標準亦不同。新人同編輯不熟,又不是他喜歡的類型,稿件不太可能被細細閱讀,采用的機率可想而知。
另外壹年壹度由專家人士評選的文學大賽,水準當然有保證,卻未必合大眾的胃口。所謂學術性強,市場性差,叫好不叫座。
所以網絡的積極意義在於,它可以讓作品面對巨量的讀者,讓只有極少的懂妳的編輯看到妳。而且通過閱讀、評論、監管機制,讓受讀者歡迎的作品脫穎而出。
對於有真才的作者,網絡給了他們接面對讀者的機會,打造了連接作者和出版社以及讀者三者之間的高速通道。壹本本和傳統書籍壹樣的網絡書就此面世。海量,高效,定位準確,是網絡文學平臺的渠道特色。
2004年盛大收購起點,開創了網文與遊戲結合的新模式,這正是網絡文學商業化的標誌。而今來由其洐生的影視劇作品濟,粉絲經濟更是方興未艾。
從99年幾個人網站演繹而生的"易到方舟",而後的"幻劍書盟",最有價值的文學網:鮮文學網和龍的天空,開始了文學的網絡化。隨著資本的不斷註入產生了閱文集團,書旗,掌閱系,晉江文學等大型綜合平臺,既原創又有渠道。
由此出現了大量經典的網絡文學作品: 《悟空傳》《尋秦記》《誅仙》《鬼吹燈》《成都請將我遺忘》《擇天記》《褻瀆》等等。也造就了今何在,當年明月、蕭鼎 、李哥歡、寧財神丶邢育森丶南派三叔等壹大批知名的網絡作家。不少人因之榮登富豪榜。如唐家三少,以1.22億收入,連續5年登上網絡作家富豪榜榜首。
1997隨著《第壹次親密接觸》的席卷大陸,榕樹下舉辦了第壹屆網絡文學大賽,到了二十年後的今天,網絡文學已然撐起了整個傳統出版業的半邊天。
網絡文學同時開創和豐富了傳統文學的門類。如蕭鼎的《誅仙》,開創了後金庸武俠經典。與《漂渺之旅》《小兵傳奇》並稱網絡三大奇書。
而《盜墓筆記》、《鬼吹燈》更為盜墓小說類發端。燕壘生的《天行健》以恢宏詭異為能事。《新銳幻劍》開創網絡奇幻,金子《夢回大清》《獨步天下》之後穿越玄幻仙俠成為網文主要類別。作為穿越文的晉江,有網友戲稱穿越事件為"千年難得壹件,晉江天天見?。
有人感嘆著新時代來臨,以後註定是網絡文學的天下;也有人高呼網絡文學垃圾,消失不過就是早晚的事情。
其實真正的困惑在於傳統文學的嚴肅性、社會意義同數字化文學的商業價值的沖突。
憑借《龍族》系列家,兩次登頂作家榜榜首的作家江南坦言:
我們做紙媒挺不容易的,讀者讀妳壹本書,需要知道妳這是什麽書,什麽時候出版,還得花錢去買,與互聯網相比,這就需要閱讀者的專註力更高。《龍族》的意義不是賣了多少本,而是保留了慢閱讀、高黏度閱讀和深度閱讀的審美。紙書需要厚度?紙書是慢媒體,在快媒體時代生存下去,需要厚度。人既需要碎片化的閱讀,也需要厚度閱讀。因為碎片閱讀不是知識的擁有者,只是知識流通的途徑。
從2006年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問世至今,熱度只增不減,刷新了人們對網絡文學的看法。北師大文學教授周枝羽稱之為"壹個流行文化研究的經典案例"。他表示這部書具備了流行文學傳播的壹切元素,(沒有穿越,沒有修仙,沒有升級打怪,不是正宗網絡文學?)居然是壹部歷史作品,而且是正史,幾乎完全忠實明史的?
所以不必擔心什麽傳統文學衰落,看看去年作家富豪排行榜,前三甲都不是網絡作家,來日方長,風物長宜放眼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