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羌族人有什麽風土人情

羌族人有什麽風土人情

羌族的風土人情

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其余散居在汶川、理縣、黑水、松潘等地。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來的壹支。  羌族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但有自已的語言。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分南北兩大方言。  羌族現主要經營農業。工業從無到有,已興建起制革、造紙、木材、水泥、化肥等工業。刺繡、挑花、編織是羌族人民的傳統工藝。

羌族的禁忌有:婦女分娩時在門外掛枷單或背兜,忌外人入內,家有病人時在門上掛紅紙條,忌外人來訪;不能跨火塘或用腳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腳架上烘烤鞋襪衣物;忌坐門檻和樓梯;飯後不把筷子橫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

羌族結婚操辦喜事,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娘家要備好“回門酒”,親友要向新婚夫婦饋贈禮物,並致詞祝福。羌族民間有的地方還有“逗新郎”的習俗。即在回門酒的宴席上娘家人要給新郎用四尺長的筷子,而且還要在筷子的後面加幾個用馬鈴薯做的筷子墜,要新郎使用這種筷子,隔著幾盞油燈去夾用肉丁和豆粒做成的菜,如果因為筷子長,夾不起菜,或油燈燒著下巴,就要被罰酒,這種活動既是節日聚餐,也是壹種娛樂。

羌族民間大都壹日兩餐,即吃早飯後出去勞動,要帶上饃饃(玉米面饃),中午就在地裏吃,稱為“打尖”。下午回家吃晚餐。羌族主食大都離不開“面蒸蒸”。  常年食用白菜、蘿蔔葉子泡的酸菜,以及青菜做成的腌菜。  肉食以牛、羊、豬、雞肉為主,兼食魚和狩獵獸肉。散居在山區的羌族壹般不常食新鮮豬肉,都是將豬宰殺後去毛,剖成兩半或切成幾大塊,吊在房梁上熏烤制成“豬膘”,存放時間壹般為壹年。  羌族壹般飲用的酒稱為咂酒,咂酒的制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曲,封入壇內,發酵7—8天後即可飲用。每逢節日、婚喪、祭祀、聚會、待客或換工勞動,除飯菜豐盛外,還必備美酒。結婚吃“做酒”,宴客吃“喝酒”,重陽節釀制的酒稱為重陽酒,需儲存壹年以上方可飲用,重陽酒因儲存時間較長,酒呈紫紅色,酒醇味香,是重陽節期間必不可少的美酒。|  典型食品:羌族特別講究藥膳,較為典型的藥膳菜有:羊肉附片湯;羊歸湯;豬肉加杜仲1-2兩清燉。以上三種都能補腎。黃芪燉雞或黃芪(當歸、黨參也可)加上幾兩燉豬肉也能補血益氣。蟲草燉鴨,能滋陰補肺益腎。節慶   農歷十月初壹為羌族年節。年節的宴會又稱“收成酒”。年節這天全寨人到“神樹林”還願,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要用蕎麥粉做成壹種餡為肉丁豆腐的蕎面餃,有的還要用面粉做成牛、羊、馬、雞等形狀不同的動物作為祭品。次日,設家宴,請出嫁的女兒回娘家。進行各項節日活動。

祈禱豐收的祭山會是全村寨的壹種祭祀活動,除已婚的婦女不準參加外,全寨的人都要帶上酒、肉和饃去赴會。會首由全寨各戶輪流擔任。屆時會首要備好1只黑公羊、1只紅公雞、1壇咂酒、3斤豬肉、1鬥青稞、13斤面做的大饃和香蠟、爆竹、紙錢等,按規定擺好,由“許”(巫師)主持祭祀,祈求天神和山神保佑全寨人壽年豐,並將山羊宰殺後煮熟,連同其他食品分給各戶,過去稱“散分子”。最後大家席地而坐,互相品嘗各自的祭祀食品。

精湛的建築技藝

羌族建築以碉樓、石砌房、索橋、棧道和水利築堰等最著名。  羌語稱碉樓為“邛籠”。早在2000年前《後漢書·西南夷傳》就有:冉(左馬右龍)人,“依山居止,壘石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記載。碉樓多建於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間,用以禦敵和貯存糧食柴草。碉樓有四角、六角、八角幾種形式。有的高達十三四層。建築材料是石片和黃泥土。墻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墻內側與地面垂直,外側由下而上向內稍傾斜。修建時不繪圖、吊線、柱架支撐,全憑高超的技藝與經驗。建築穩固牢靠,經久不衰。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縣羌族鄉水安村發現的壹處明代古城堡遺址“永平堡”,歷經數百年風雨滄桑仍保存完好。

羌族民居為石片砌成的平頂莊房,呈方形,多數為3層,每層高3米余。房頂平臺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墻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樹丫或竹枝,再壓蓋黃土和雞糞夯實,厚約0.35米,有澗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涼。房頂平臺是脫粒、曬糧、做針線活及孩子老人遊戲休歇的場地。有些樓間修有過街樓(騎樓),以便往來。  羌族地區山高水險,為便利交通,1400多年前羌民就創造了索橋(繩橋)。兩岸建石砌的洞門,門內立石礎或大木柱,礎與柱上栓胳膊般粗的竹繩,少則數根,多則數10根。竹索上鋪木板,兩旁設高出橋面1米多的竹索扶手。  棧道有木棧與石棧兩種。木棧建於密林,鋪木為路,雜以土石;石棧施於絕壁懸崖,緣巖鑿孔,插木為橋。  羌族民間石匠農閑時常外出做工。舉世聞名的四川灌縣都江堰工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仍在造福利民,其中就凝聚有古代羌人的血汗和智慧。淳厚的古遺風  悠久的歷史與長期閉塞的生活環境,使羌族的精神文化中保留了不少淳樸厚重的古代遺風。我國古代最早產生的兩種文學形式是古代詩歌與古代神話。這兩種文學形式至今在羌族民間仍有巨大影響,而且傳承著不少優秀作品。羌族的男女老幼大都會唱民歌,歌詞多為4或7個音節壹句,類似於漢文中的四言詩與七言詩。從內容來說,有苦歌、山歌、情歌、酒歌、喜慶歌和喪歌等。羌族神話著名的有《開天辟地》、《山溝和平壩的形成》、《造人類》、《鬥安珠和木姐珠》等,其中所說的姐弟成婚、射落8個太陽的故事,曲折地反映了原始社會羌族的生活    羌族樂器中最著名的首數羌笛。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羌笛三孔”。馬融《長笛賦》言:“近世雙笛從羌起”。唐代《樂府雜錄》載:“笛,羌樂也。”宋代陳(左日楊右)《樂書》記有:“羌笛五孔”。可見其歷史久遠。近代流行於四川羌族地區的羌笛,管身竹制或骨制。竹是岷江上遊的油竹,削成方形;骨是羊或鳥的腿骨。今羌笛管長17厘米,直徑1厘米,單簧,雙管,豎吹,六聲階,多獨奏。音色明亮柔和,哀怨婉轉,悠揚抒情,牧人常於山間吹奏自娛。古羌笛既是樂器,又是鞭竿,因有“吹鞭”之說。

民間舞蹈主要有“跳沙朗”(羌族鍋莊舞)、“跳盔甲”(又名“鎧甲舞”)、“跳皮鼓”、“蘭幹壽”等。“跳盔甲”是種古老的傳統祭祀風俗舞,過去多在有戰功的將士葬禮上跳。數十個舞者身披生牛皮鎧甲,頭戴插有野雞翎和麥桿的皮盔,肩掛銅鈴,手執兵器(多為長刀),分列對陣而舞,吼聲震天,威武雄壯。把勇武不屈、豪放豁達的民族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使粗獷淳樸的古代民風躍然再現。喝咂酒  羌族釀酒的歷史也非常悠久,原因之壹是古羌人的壹支首先從事農業。原因之二是,“禹興於西羌”,而我國釀酒先聖儀狄是禹之臣,杜康是禹的後裔。羌族男人皆有海量,所以雖喜豪飲,但卻很少爛醉滋事。獨特的飲酒方式是喝咂酒。酒以青稞、大麥、玉米釀成,封於壇中,飲時啟封,註入開水,插上竹管,眾人輪流吸吮,因而稱之為喝“咂酒”。邊飲邊加清水,直至味淡。咂酒是種低度的醪糟酒。飲時先由在場的最年長者講說四言八句合轍押韻的吉利話,作為“祝酒詞”,然後按年齡長幼依次輪咂。平輩們在壹起飲咂酒,可以每人插壹長竹管於壇中,同時飲用。

羌族民間還有“重陽酒”,“玉麥蒸蒸酒”。孩子和婦女們常飲加了蜂蜜的甜酒。

  • 上一篇:裝飾公司市場營銷方案範文五篇
  • 下一篇:洗面臺尺寸標準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