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墻黛瓦,錯落有致的馬頭墻,四水歸堂的天井,高墻深宅,綠水環繞構成富有強烈微州文化特色的皖南民居。它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建築色彩?
皖南民居的色彩,以清新淡雅為基本風格。建築采用白色粉墻、黑色瓦片和灰色青磚,墻角多采用灰色的條形青石或鵝卵石堆砌,黑、
白、灰組成了古民居建築的主色調。單純質樸的白墻、黑瓦顏色,與當地清幽秀麗的山川景色融為壹體,給人壹種淡雅明快的美感。這種水墨
畫般的雋永意境,渲染出皖南傳統民居極具地域特色的基本風貌。
2、建築形式
皖南民居的造型頗有特色,采用了馬頭山墻的建築造型,將房屋兩端的山墻升高超過屋面及屋脊,並以水平線條狀的山墻檐收頂。為了避
免山墻檐距屋面的高度過大,采用了向屋檐方向逐漸跌落的形式,既節約材料,又使山墻面高低錯落、富於變化。
這種做法原是為了防火,故
俗稱“封火墻”。它打破了壹般墻面的單調,增加了建築的美感。壹些大型宅院由數間、數十間不同朝向的房屋組成,馬頭墻也就隨之出現交
錯不同的朝向。加之房屋寬度、進深的不同,地形高低的變化,馬頭墻的高低隨之有所不同,就形成了更豐富的空間變化。
3、實用、美觀的漏天之井
皖南民居的基本形式為庭院式布置,院內以南向房間為主,東西兩側為輔,中為東西較長的天井,平面組成口字形。也有在入口處設進廳
的口字形布置,以及兩個庭院前後重復拼接的日字形庭院組合體等。
皖南的這種庭院型住宅與北方的四合院及江浙壹帶的合院型宅院不盡相同。北方的合院,分別由正房和東西兩側廂房組成,天井較大,四面建築與天井大院是相隔開的。江浙壹帶的個體院落略小,壹處宅院壹般僅為壹家使用,但東西廂房分明,仍是作為正式房間。
皖南民居則不同,它主要的房間位於南向,而東西向是次要的、開間較小的輔助房間,壹般為廊屋、樓梯間、儲藏等性質。正因為這樣,所以天井較窄。這
種天井院在功能上除采光、通風、承接和排除屋面流下的雨水外,還是建築空間的補充,是與建築相滲透、融匯的部分。
由於天井較狹小,風沙對院內的幹擾也較少,因此有可能將南屋廳堂臨院的壹面門扇打開,或根本就不設門,幾乎與天井是統壹體。廳內見院,院內見廳,相輔而
就,由廳至院,由院至廳幾乎是壹個天地。這與現代建築的“流動空間”,可以說是不謀而合。
?
4、建築裝飾?
奇巧多變的梁架結構皖南民居的梁架結構均為木結構,梁架構造奇巧,裝飾豐富多彩,具有明顯的地方特征。月梁中部略微起拱,兩端雕出圓形或扁圓形花紋,中段常雕刻成多種圖案,通體顯得異常宏大壯美。這些梁架壹般不施彩漆而覆以桐油,顯得格外古樸典雅,是徽州居民高格調的
文化素養和審美觀的反映。
5、精致優美的雕刻裝飾
建築雕刻藝術是徽州民居最主要、最突出的特色之壹。徽州民居建築中幾乎每壹種建築材料都可以用來雕刻,每壹建築構件都加以雕刻,
形成壹種清麗高雅的建築藝術格調。雕刻分為磚雕、木雕和石雕等幾種方式。其中磚雕的主要裝飾處為門罩、門樓、八字墻及馬頭墻的端部。
其鏤刻的內容、題材極為豐富,凡神仙人物、亭臺屋宇、飛禽走獸、花草靜物應有盡有。為了表現人物的逼真和樓臺的主體感,多采用高浮
雕、透雕和半圓雕的技法。
6、 皖南民居的群體布局?
皖南為山崗丘陵地貌,溪流水塘遍布,民居多借助山水布置,強調自由式的布局。其依山者因山而建、其臨水者沿水而建,房屋群落與周
圍環境巧妙結合,形成了優美的村鎮風貌。如黃山市的洽舍村,位於豐樂水庫岸邊,前臨清澈的湖面,後依郁郁青山。黟縣的屏山村沿著壹條
曲折有致的溪流,排列著壹棟棟形式即統壹而又富變化的各式民居,建築借溪流形成了優美的畫面,是典型的江南“小橋流水人家”景色。?
擴展資料:
皖南民居的代表景點
1,宏村
宏村,位於安徽省黃山西南麓,距黟縣縣城11公裏,是古黟桃花源裏壹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古取宏廣發達之意,稱為弘村。在皖南眾多風格獨特的徽派民居村落中,宏村是最具代表性的。
從整個外觀上說,宏村是古黟桃花源裏壹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既有山林野趣,又有水鄉風貌,素有“中國畫裏的鄉村”之美譽。村中各戶皆有水道相連,汩汩清泉從各戶潺潺流過,層樓疊院與湖光山色交輝相映,處處是景,步步入畫。閑庭興步其間,悠然之情濃烈得讓人心醉。
全村現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40余幢,著名景點有:南湖風光、南湖書院、月沼春曉、牛腸水圳、雙溪映碧、亭前大樹、雷崗夕照、樹人堂、明代祠堂樂敘堂等。
2,西遞
西遞位於安徽省黟縣東南部。西遞村四面環山,兩條溪流從村北、村東經過村落在村南會源橋匯聚。村落以壹條縱向的街道和兩條沿溪的道路為主要骨架,構成東向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統。
所有街巷均以黟縣青石鋪地,古建築為木結構、磚墻維護,木雕、石雕、磚雕豐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築布局相宜。村落空間變化韻味有致,建築色調樸素淡雅,體現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環境營造方面的傑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現保存的 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均已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百度百科-安徽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