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祠 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肅祠”,位於合肥市環城南路東段的壹個土墩上,是包河公園的主體古建築群。明弘治元年(1488年).廬州知府宋鑒在此修建包公書院,故名為包公祠。這個土墩又有“香花墩”的雅號。 包公祠是紀念宋龍圖閣直學士、禮部侍郎、開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祠為白墻青瓦構築的封閉式三合院組成。主建築是包公享堂,端坐包拯高大塑像,壁嵌黑石包公刻像,威嚴不阿,表現了“鐵面無私”的黑臉包公的凜然正氣。享堂西面配以曲榭長廊;東面有壹六角龍井亭聳立,內有古井,號“廉泉”。亭欄畫棟頂端雕有浮龍,晴天白日,龍影映人井底,隨著井水晃動,如龍飛舞,俗稱“龍井”。清末舉人李國葦根據傳說寫了《井享記》,發出“抑或孝肅祠之井為廉泉,不廉者飲此頭痛歟,是未可知也”的議論,世人改稱“廉泉”。其祠四面環水,正門朝南,西廊陳列包氏支譜、遺物、包公家訓和包公墨跡,以及有關史冊資料。祠四周即包河,相傳生紅花藕,斷之無絲,“包老直道無私、竟及於物”,因此傳為佳話。 與包孝肅祠緊連的是包河南畔林區的包孝肅公墓園。園內面積1200平方米,墓園內遷安了包拯及其夫人、子孫的遺骨。
巢湖
巢湖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壹,方圓800裏,是皖中旅遊勝地.巢湖煙波浩渺,白帆點點,美不勝收,宛如壹面寶境鑲嵌在江淮大地。湖中央有姑山,姥山兩個島嶼,被譽為"兩顆寶石"。矗立於湖心的姥山島,面積0.86平方公裏,古有望兒塔、聖妃廟,今建娛樂城、度假村,來此遊覽猶如進入“虛幻夢境”、“世外桃源”。中廟(漢),傍湖淩空而建,與姥山島隔水相望,稱“湖天第壹勝景”。湖四周有半湯、香泉、湯池三大溫泉, 有太湖山,雞籠山,冶父山,天井山四個國家森林公園,稱"四塊翡翠",還有仙人,紫薇,王喬,華陽,伯山五大溶洞。這天然組合的奇觀,點綴湖巢湖沿岸,猶如"眾星捧月",組成了壹幅絕妙的立體山水畫!巢湖地區歷史悠久,文化薈萃.這裏是長江流域人類祖先"銀山猿人"繁衍生息的地方,是"商湯放桀於巢湖","伍子胥過韶關","楚霸王烏江自刎"的紀念地,是名人丁汝昌、馮玉祥、張治中、李克農、戴安瀾的故裏。
太平湖
太平湖位於黃山區北部,距屯溪143公裏,距黃山北大門(芙蓉嶺)18公裏,距九華山南大門(南洋灣)40公裏,南依黃山,北鄰九華,是九華山進黃山公路必經之津。有“東方日內瓦”“水中黃山”、未經雕琢的翡翠“之美譽。 太平湖是壹處人工湖,東西長80公裏,南北最寬處約4公裏.最窄處僅10余米,面積88.6平方公裏,水深平均約40米,最深處70米,可蓄水28億立方米,屬高山峽谷型湖泊,也是安徽省最大的人工湖. 太平湖寬處煙波浩渺,似洞庭之坦蕩;狹處曲徑通幽,賽漓江之奇美。崇巒起伏,翠崗連綿,山環水繞,微波瀲艷。湖內秀島錯落,星星點點;島上林木蔥蘢,鳥語花香。環境清幽靜謐,空氣清新宜人。湖水終年清澈碧綠,潔靜明麗;湖岸粉墻青瓦,青松翠竹倒映湖中,如瑰麗的七寶樓臺,又似神奇水晶宮,恍若奇妙的夢幻世界。 整個太平湖***分為***幸、廣陽、黃荊、龍門、三門等五大景區,主要景點有:西山觀魚、平龍山采茶、三峽水趣、桂林小景、鱷魚戲水、蘑菇松、眉毛峰及樵山神仙洞等自然景區核心鏡的白鷺洲樂園、黃金島植物園、猴島、鹿島、蛇島及金盆灣旅遊度假區。 廣陽景區:***幸開發區是太平湖旅遊接待中心。出***幸灣不遠,即是廣陽景區。廣陽景區湖面寬廣,山水相映,綠如翡翠。景區內樹綠水綠,碧藍純凈;湖岸山舍村舍倒映水中,猶如水中樓閣,自然水墨畫。新建的太平湖大橋即在湖區西側。 黃荊景區:為太平湖的精華景區。
采石磯
采石磯 位於馬鞍山市西南約5公裏的翠螺山麓,古稱牛渚磯,和嶽陽城陵磯、南京燕子磯,合稱“長江三磯”。以山勢險峻,風光綺麗,古跡眾多而列三磯之首,素有“千古壹秀”之譽。采石磯突兀江中,絕壁臨空,扼據大江要沖,水流湍急,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采石磯歷來為江南名勝,古往今來,吸引著許多文人名士,像白居易、王安石、蘇東坡、陸遊、文天祥等都曾來此題詩詠唱,特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多次來采石磯遊覽,留下了許多有名的詩篇。 來到馬鞍山市西南的唐賢街,過鎖溪橋,即見平地拔起的翠螺山。山西北臨大江,三面為牛渚河環抱,海拔131米,猶如壹只碩大的碧螺浮在水面而得名。此山原名牛渚山,相傳古有金牛在此出渚。山間林木蔥綠,蔚然深秀,西麓突兀於江中的懸崖峭壁就是著名的采石磯;西北臨江低凹之處,人稱西大窪,北邊山脊梁叫蝸牛尾,山勢險峻;南麓林木蔥郁,亭閣隱隱,太白樓等文物古跡均分布在這壹帶,最高處是翠螺峰。 太白樓面臨長江,背連翠螺,濃蔭簇擁,雄偉壯觀。它與湖南嶽陽的嶽陽樓、湖北武昌的黃鶴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合稱為江南著名的“三樓壹閣”。太白樓是為紀念我國唐代詩人李白而建造的。它初建於唐元和年間(806~820年),原名“謫仙樓”。清雍正八年重建,改名為“太白樓”,亦稱作“唐李公青蓮祠”。現存建築建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太白樓高18米,長34米,寬17米,采用我國傳統的古建築式樣,主樓三層,壹層為廳,二層為樓,三層為閣。前後分兩院,前為太白樓,後為太白祠,由回廊相連,二、三樓閣檐下置郭沫若書寫的“太白樓”和張愷帆書寫的“謫仙樓”匾額,各具神韻,十分醒目。進門檐下兩壁嵌有壹塊清代重修太白樓碑記和壹塊記載李白生平的碑文。進入大廳迎面大屏風繪有太白漫遊來石圖,壁上掛著太白遊蹤圖,樓上設兩尊黃楊木太白雕像,壹立壹半臥,還有太白手書拓本和各種版本詩集陳列,以及歷代名士文人的詩篇、楹聯、匾額和繪畫。 太白樓西側是廣濟寺。綠樹掩映之中的“觀音閣”是已毀的廣濟寺僅剩的建築,內供觀音菩薩像。閣前左側有壹口“赤烏井”,是采石磯最為古老的歷史文物。 廣濟寺西首有蛾眉亭,亭建於北宋,已有900多年歷史。亭內有數方珍貴的古碑。蛾眉亭據險而臨深,憑高而望遠,景色秀麗。亭前左前方臨江之處是聯璧臺,此石嵌在蔥郁陡峭的絕壁上,伸向江中,險峻異常。民間傳說詩人李白是在這裏跳江捉月,騎鯨上天的,故又稱“捉月臺”或“舍身崖”。 聯璧臺左下側的臨江絕壁之上有燃犀亭,四方小亭簡樸典雅。傳說東晉將領溫嶠在此燃犀角照金牛水怪。亭下滔滔江水穿過天門壹瀉而下,浪擊峭壁,卷起千堆雪,氣勢壯觀。亭西側石階下還可以看到懸空橫出的巨石,上有壹只50余厘米長的大腳印,傳說是明初大將常遇春三打采石磯時留下的。 翠螺山半山腰還有李白衣冠冢,墓用青石壘砌,基高2米,直徑5米,墓碑上鐫“唐詩人李白衣冠冢”。四周松柏簇擁,芳草菲菲,環境幽靜。 三元祠,是采石磯最大的壹座天然石洞,又稱三官洞,在蛾眉亭西側巖下,洞傍山臨江嵌在崖壁間,下落無地,如自水而出,江水拍擊洞邊崖壁,浪花飛濺,令人眩目。洞內上下兩層,洞內有洞,可通大江,環境別致,四季景色迥然各異,洞中供奉天、地、水三元水府神位。內還設有茶室。
逍遙津
位於合肥市舊城的東北角,是壹座約20萬平方米的城市公園。 逍遙津古為淝水上的壹個津渡。公園外,有壹座西津橋,又有逍遙橋,是合肥對外交通要道。 逍遙津名稱歷史悠久,以三國古戰場聞名後世。曹魏與孫吳為爭奪合肥,鏖戰32載,其中最著名的壹次戰鬥就在古逍遙津畔。著名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張遼威震逍遙津”的故事,即由此而來。至今逍遙湖心3島中還有壹土丘,相傳為張遼的衣冠冢。逍遙津公園四季長青,環境優雅寧靜,曲道幽長迂回,假山假石磷峋逼真,不對稱式園林布局層次分明,錯落有致。公園既有北方園林的古樸典雅,又有南國園林的嫵媚清秀;就像壹位亭亭玉立、著裝入時的村姑。足踏逍遙津公園,悠久的歷史傳說會使人盡發思古之幽情;而引人入勝的自然風貌和人工建築又使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在這裏,既可想象出古戰場的彌漫硝煙,又可品覽祖國壯麗河山的錦繡。公園最大的特色是園內有湖,湖中有島,島上有亭,極富情調;若逢淡霧朦朧的天氣,或霞光萬丈的時辰,更是別有壹番風味。
桐城文廟
桐城系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春秋為桐子國,唐至德初建縣制,崛起於明,鼎盛於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稱天下。歷代名人、桐城派代表人物均留有豐富的遺存。古建築更是燦燦如珠,烘襯出這座古城的文化風采。在眾多的古建築中,尤以桐城文廟超群絕倫,光彩奪目。
迎江寺
位於安慶市東門,瀕臨長江,占地3萬余平方米,建於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明光宗曾親書匾額“護國永昌禪寺”,清順治七年(1650年)敕改“迎江禪寺”,乾隆帝賜“善獅子吼”額,光緒八年(1882年)題匾“迎江寺”,慈禧太後賜額“妙明圓鏡”。
黃山
黃山 黃山聳立在皖南山區,風景區的面積約154平方公裏,其中蓮花峰、光明峰、天都峰三大主峰都在海拔1800米以上。明代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有句很著名的話“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意思是,黃山的景色最佳,遊覽了黃山,別的山都不用去看了。
瑯琊山
瑯琊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滁縣城西約5公裏處的群山之中。古稱摩陀嶺,後因東晉瑯琊王避難於此,改稱“瑯琊山”。 這壹風景區包括瑯琊山、城西湖、姑山湖、胡古等四大景區,面積115平方公裏。主要山峰有摩陀嶺、鳳凰山、大豐山、小豐山、瑯琊山等。景區以茂林、幽洞、碧湖、流泉為主要景觀。山間還有豐富的人文景觀,有始建於唐代的瑯琊寺,有蔔家墩古遺址留下的大量古跡和文物,還有著名碑刻唐吳道子畫觀音像、唐李幼卿等摩崖碑刻近百處。唐宋著名文人雅士如韋應物、歐陽修、曾鞏、蘇軾、宋濂等均以詩文記其勝。故瑯琊山為我國24座文化名山之壹。 醉翁亭,位於瑯琊山半山腰,為我國四大名亭之壹。它和豐名亭都因鐫有歐陽修文、蘇東坡字而著名。醉翁亭初建於北宋仁宗慶歷年間,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它是當時瑯琊寺住持智仙和尚專門為歐陽修而建。當時,歐陽修因在朝得罪了左丞相等壹夥奸黨,被貶至滁州任太守後,常在此飲酒賦文,智仙特為他建造了這亭子。歐陽修自稱“醉翁”,便命亭為醉翁亭,並作了傳世不衰的著名散文《醉翁亭記》。醉翁亭四周的臺榭建築,獨具壹格,意趣盎然。亭東有壹巨石橫臥,上刻“醉翁亭”三字,亭西為寶宋齋,內藏高約2米,近1米,刻有蘇軾手書的《醉翁亭記》碑兩塊,為稀世珍寶。亭西側有古梅壹株,傳為歐陽修手植,故稱“歐梅”。亭前的釀泉,旁有小溪,終年水聲潺潺,清澈見底 。再往西行,可觀“九曲流觴”勝景。 從醉翁亭西南方上行1公裏許,便是瑯琊寺。瑯琊寺是我國東南名剎,建於唐代大歷年間,唐代宗賜名“寶應寺”,宋代易名“開化禪寺”。後因山名相沿,稱“瑯琊寺”。瑯琊寺掩映在綠樹濃蔭之中,潺潺泉水繞寺而過,亭臺樓閣錯落有致,正如宋人詩雲:“踏石披雲壹徑通,翠微環合見禪宮。峰巒密郁泉聲上,樓殿參差樹色中。” 大雄寶殿為寺內主要建築,雄偉壯觀,殿前院落中央有明月池,池上壹拱橋曰明月橋,池北有壹舍為明月觀。大雄寶殿後有藏經樓,相傳唐高僧玄奘西天取經回來,有壹部經書藏在這裏。從樓右側下,可抵園,園中翠微亭尤為別致。明月觀後有三友亭,因亭旁有松、梅、竹“歲寒三友”而得名。 由瑯琊寺東南偏門出便見南天門與無梁殿。無梁殿建在山腰,背靠大山,面對南天門,它無壹木梁,全系磚石結構,故以其獨特的建築樣式著稱。登上山頂南天門,這裏可遠眺長江和江南諸峰的雄姿,近瞰綠蔭如蓋,雲霧繚繞,溪水潺潺,清幽俊秀的瑯琊山自然風光,令人陶醉。從此下山向北,是壹片巨石林立的山坡,這裏有歸雲洞和石上松等景點。 瑯琊山層巒疊嶂,曲徑幽泉,四季皆有好景。尤以夕陽晚照、雨後聽泉,別有情趣。
九華山
九華山位於安徽西部青陽縣城西南,現有寺廟80余座,僧尼300余人,是具有佛教特色的風景旅遊區。在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中,九華山獨領風騷,以“香火甲天下”、“東南第壹山”的雙重桂冠而聞名於海內外。 九華山方圓約百公裏,號稱九十九峰、十八景,鼎盛時,寺庵壹百五、僧尼三四千。九華山群峰爭峙,卻玲瓏秀麗。之所以成名,除了它得天獨厚的優美環境外,還應歸功於詩仙李白和高僧金喬覺。九華山原名九子山,李白遊山時,遠眺九峰如天賜九蓮,觸景生情,詠有《遙望九華峰》壹詩,贊曰“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從此“九華名遂聞於天下”。稍後,朝鮮半島高僧金喬覺,渡海來九華修行,傳說他是地藏菩薩的化身,普度眾生,功德無量,“遠近焚香者,日以千計”。 九華山不僅以佛教人文景觀著稱,而且山水雄奇、靈秀,勝跡眾多。在全山120平方公裏範圍內,奇峰疊起,怪石嶙峋,湧泉飛瀑,溪水潺潺。鳥語伴鐘鼓,雲霧現奇松。自然風光十分迷人。唐代詩人劉禹錫贊曰:“奇峰壹見驚魂魄”;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則雲:“楚越千萬山,雄奇此山兼” 九華山最高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素有“東南第壹山”之稱,其次為七賢峰(1337米)、天臺峰(1306米〕。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峰有三十余座,雲海翻騰,各展雄姿,氣象萬幹。險峰多峭壁怪石,天臺峰西“大鵬聽經石”,傳說有大鵬聽地藏菩薩誦經而感化成石。觀音峰上觀音石,酷似觀音菩薩淩風欲行。十王峰西有“木魚石”,缽盂峰有“石佛”,中蓮花峰有“羅漢曬肚皮”,南蠟燭峰有“猴子拜觀音”等等,維妙維肖,越看越奇,耐人尋味。又有幽深巖洞,堆雲洞、地藏洞,相傳金地藏最初來九華時曾禪居洞內。還有老虎洞、獅子洞、華嚴洞、長生洞、飛龍洞、道僧洞等,均為古代僧人居室,清靜雅致,極利禪修。 深山多秀水。九華山溪水清澈,泉、池、潭、瀑眾多。有龍溪、縹溪、舒溪、曹溪、濂溪、瀾溪、九子溪等,源於九華山各峰之間,逶迤秀麗,閃現於綠樹叢中。龍溪上有五龍瀑,飛瀉龍池,噴雪跳玉,極為壯觀。又有弄珠潭,激流直下,浪花似珠玉四處亂彈。舒溪三瀑相連,註入上、中、下雪潭,斷崖飛簾,如卷雪浪。此外還有碧桃巖瀑布、濯纓瀑、七布泉瀑布、百丈箭瀑布、百丈潭瀑布、百丈巖瀑布等。潭有飲猿潭、清漪潭、濯纓潭、伏龍、百丈潭、鮎魚潭等,正是“藏在深山人未識,壹朝踏勘情難忘”。 九華山山水風景最著名者,舊誌載有九華十景:天臺曉日、化城晚鐘、東崖晏坐、天柱仙蹤、桃巖瀑布、蓮峰雲海、平崗積雪、舒潭印月、九子泉聲、五溪山色。此外,還有龍池飛瀑、閔園竹海、甘露靈秀、摩空梵宮、花臺錦簇、獅子峰林、青溝探幽、魚龍洞府、鳳凰古松等名勝。 導遊手記:上九華山遊覽的路線***有三條:壹是搭乘長江航船至蕪湖或貴池,改乘汽車直達九華街。貴池磁口港至九華街52公裏,蕪湖至九華街167公裏。從安慶也有班車通九華山,路程約122公裏。輪渡載車過江,旅客不用自己擺渡。 二是從南京乘火車到銅陵市,改乘汽車直達九華街92公裏。三是從杭州乘汽車至黃山,從黃山轉乘汽車至九華山。從合肥前往,路程約311公裏,亦有班車可通。交通還算方便。 九華山現有賓館、飯店、旅社床位數千張。較好的旅館,在九華街有九華旅社、佛教協會招待所;東崖賓館等,中國國際旅行社即設在東崖賓館內;中閔園有九蓮社;祗園寺有祗園寺招待所;天臺有天臺招待所等。 遊覽九華山最好的季節是3月至11月。特產有九華雲霧茶、黃精、天竺筷、紙扇等。以山筍、冬菇、野菜為原料做的“九華素食”,很受遊客歡迎。
齊雲山
齊雲山位於休寧縣城西15公裏,距屯溪33公裏。齊雲山古稱白嶽,因其“壹石插天,與天並齊”,明嘉靖年間改名為齊雲山。 齊雲山方圓110.4平方公裏,境內峰巒四起,峭壁聳立,飛雲、流泉、雲海、佛光;四時變幻,綺麗多姿。三十六奇峰,峰峰入畫,七十二怪巖,巖巖皆景.全山地質構成為層積砂巖,赤如朱砂,燦若紅霞,為典型的“丹霞地貌”。山奇、巖怪、水秀、洞幽,徐霞客、唐寅、海瑞、戚繼光等歷代名人學士都留有佳句墨寶。
天柱山
在長江北岸、安徽省潛山、嶽西兩縣境內,主峰海拔1751米,高聳挺立,如巨柱擎天,因而稱為天柱峰,山也就稱為天柱山。天柱山過去還有潛山、皖山、萬歲山之稱。據說,稱萬歲山是因漢武帝南巡時,親臨皖山設臺祭嶽,敕封皖山為“南嶽”,在祭嶽時,人群高呼萬歲,所以將此山稱為萬歲山。隋唐以後,南嶽改為衡山,天柱山被列為國內五大鎮山之“中鎮”(其余四鎮是:遼寧錦州的北鎮醫巫閭山、山東中部的東鎮沂山、陜西隴縣的西鎮吳山、浙江紹興的南鎮地稽山)。天柱山有42座山峰,山上遍布蒼松、翠竹、怪石、奇洞、飛瀑、深潭。《天柱山誌》稱天柱山“峰無不奇,石無不怪,洞無不杳,泉無不吼”。可見其自然景色奇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