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美國的孤立主義是什麽?

美國的孤立主義是什麽?

孤立主義是壹種外交政策。它通常由防務和經濟上的兩方面政策組成。在防務上,孤立主義采取不幹涉原則,即除自衛戰爭外不主動卷入任何外部軍事沖突;在經濟文化上,通過立法最大程度限制與國外的貿易和文化交流

作為壹種外交政策,孤立主義壹直飽受爭議。壹個國家是否采取此種政策對該國各方面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都會產生巨大影響。 今天所有的西方發達國家都依賴於全球經濟。盡管也有人指出如果獨立於這個經濟模式之外可能會有壹些潛在的好處,但大部分經濟學家壹致認為此種政策是無益於國家的總體進步的。典型的反例就是工業時代以前的傳統經濟模式。國家或地區之間能夠互通有無在壹般情況下總是利大於弊的,其道理顯而易見,此處不再贅言。所有經常認為,孤立主義對貿易的封鎖將導致人民生活更加貧困。 不過在另壹方面,軍事上的不幹涉政策總體上是有益的。它既節約了軍費,又降低了(主動發起的)戰爭風險。

編輯本段曾經采用過孤立主義的國家

日本

起因

1633年起,德川幕府開始頒布鎖國令,禁止與西方國家的貿易(荷蘭除外)。直到1853年廢止為止,日本歷經了200余年的孤立狀態。這項政策壹方面免於日本受到外部世界的影響,另壹方面也造成了日本的落後。

結果

最終,明治維新使日本徹底擺脫了這項國策,並通過全速從西方引進先進技術與文化實現了日本的近現代化。

美國

原因

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長期奉行的不與歐洲大國結盟、不承擔任何義務的外交政策。美國獨立初期,首先考慮發展本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把活動主要集中在美洲大陸,在對外關系中避免卷入歐洲的政治和軍事沖突,不承擔國際社會的政治、軍事義務,不與外國、特別是不與歐洲大國結盟。早期外交上的孤立主義對保護剛建國的美國的國家利益有壹定歷史作用,曾對美國對外政策產生深刻的影響。

初期

由於在第壹次世界大戰中遭受了巨大傷亡,美國在20年代開始奉行孤立主義,決心不再參與任何在歐洲發生的軍事沖突。當時的孤立主義趨勢還導致了嚴格的關稅制度的引入,這被認為是後來大蕭條的壹個重要誘因。二戰爆發後,美國逐漸傾向於盟國,並在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後完全放棄了這項國策。

後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孤立主義已被美國的全球戰略所取代。近年來美國經濟不景氣, 澳大利亞在溫室效應上的孤立主義

國內問題成堆,部分人中孤立主義情緒又有擡頭。 孤立主義的基本主張之壹是單邊主義。在歷史上,這壹主張要求避免對其他國家承擔長期的政治義務,以保持美國外交政策上的絕對的“選擇自由”。孤立主義者認為,單邊主義是壹種在對外關系上的獨立政策,它使美國避免受制於其他強國,從而能在任何時候都按美國自身利益行事。從這壹主張出發,孤立主義者擔心卷入歐洲爭端會使美國陷入與英法等歐洲強國事實上的結盟,從而難以保持美國在行動上的完全自由。而在亞洲,情況則不同。在那裏,沒有壹個國家強大到足以制約美國,使它背離單邊主義的原則。在20世紀30年代,單邊主義表現為反對羅斯福政府同英國、法國結盟的政策。孤立主義者反對卷入歐洲戰爭,認為戰爭意味著同英法事實上的結盟,從而引起實質性的長期的卷入歐洲事務。與此相反,30年代的孤立主義者認為,壹場亞洲戰爭是同日本作戰。由於日本是亞洲唯壹的強國,因此即使卷入戰爭,美國也完全可以獨立行事而不致使它的戰時或戰後的政策受制於強大的盟國。用30年代孤立主義代表人物、***和黨參議員塔夫脫的話來說,“卷入太平洋戰爭並非像卷入歐洲戰爭那樣危險”。

總結

孤立主義是美國外交傳統也是美國單邊主義外交政策的基礎。雖然20世紀下半葉多邊主義主導著美國的外交政策,但是以孤立主義為基礎的單邊主義依然時隱時現。

編輯本段美國的孤立主義

創立

眾所周知,在美國立國之後相當長久的壹個歷史時期中,美國外交政策所奉行的 新美國孤立主義

是由國父華盛頓所確立的孤立主義原則。華盛頓在其著名的《告別詞》中就新生的美利堅合眾國的外交政策提出下述基本原則: (壹)要將美國建成自由進步的偉大國家,最為重要的是應該排除對某些個別國家抱永久且根深蒂固的反感,而對另壹些國家則又有感情上的依附; (二)為了保衛美國的安全,自由的美國人民必須對外國勢力的陰謀詭計和影響有清醒的頭腦,因為歷史和經驗證明,外國勢力是***和政府最致命的敵人之壹; (三)美國應該與外國發展商務關系,但是卻要避免與它們發生政治聯系,不要與任何外國建立永久的聯盟,只有在非常緊急的情況下可以建立短暫的聯盟,雖然對已經訂立的政治性條約,應該忠實履行,但僅以此為限,以後不再增加; (四)由於歐洲有壹套與美國無關、或者關系非常微小的根本利益。因此美國不能通過人為的紐帶,牽連進歐洲的政局變換中去,或者卷進與歐洲為友或為敵的那些通常的結合和沖突中去; (五)美國獨處壹方,遠離他國,這種地理位置允許並促使美國能推行壹條獨特的外交路線,使好戰國家不能從美國獲得好處,也不敢輕易冒險向美國挑釁,美國因此可以在正義的指引下,依照自己的利益,在和平和戰爭問題上做出自己的抉擇。 十分明顯,華盛頓所提出的是堅持不與任何國家(主要為歐洲列強)結盟,不卷入列強紛爭,完全獨立地處理國際事務的孤立主義外交原則,其精髓為:"我們是為我們自己行動,不是為別人而行動的。"然而,恰恰就是華盛頓所提出的孤立主義原則對日後美國的單邊主義外交實踐,即推行不受他國和國際機構影響,不建立和依靠聯盟,完全獨立地依靠自己的實力處理國際事務的外交政策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發展

正是由於孤立主義與單邊主義的這種緊密關系,因此在自華盛頓確立了孤立主 美國外交思想史

義的外交原則之後直至1914年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美國的外交實踐始終由單邊主義為主導,即始終堅持不與任何國家(主要為歐洲列強)結盟,不卷入列強紛爭,完全獨立地處理外交和國際事務。雖然,隨著自身力量的增強,美國在1823年推出了拒絕歐洲列強幹預美洲事務,從而將拉丁美洲劃入自己勢力範圍的門羅主義,以及在1898年挑起美西戰爭,打敗西班牙,占領波多黎各,吞並菲律賓,並進而在20世紀初組建白色大艦隊,推行"胡蘿蔔加大棒"的外交政策,但是,所有的這壹切都基本上是在"我們是為自己行動,不是為別人行動"的孤立主義原則基礎上單方面實施的。這也就是說,盡管自華盛頓提出著名的孤立主義外交原則之後,美國的外交政策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地變得更具進取性、進攻性和擴張性,但其不介入歐洲事務,不與他國結盟,不為他國利益而只為自己利益服務的孤立主義宗旨則完全沒有變化,而從具體的操作層面看,美國所實施的就是單邊主義的外交政策。

改變失敗

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民主黨總統伍德羅·威爾遜試圖努力改變美國的孤立主義外交原則,而以多邊主義的外交政策替代單邊主義的外交政策。威爾遜所提出的多邊主義外交政策就是"要求美國人承認支持法制化和制度化形式的多邊參與。"也就是說,威爾遜認為美國應該改變過去那種不受他國和國際機構影響,不建立和依靠聯盟,完全獨立地依靠自己的實力處理國際事務的外交政策,並且在此基礎上,積極推行通過結盟和建立國際制度實現多邊國際合作,調整國際關系和維護美國國家利益的外交政策。1918年威爾遜向美國國會提出著名的"十四點計劃",系統地闡述了頗具他個人色彩的美國外交政策新原則,提出通過建立國際聯盟來實現國際合作和保障世界和平的設想。威爾遜的設想顯然與美國傳統的孤立主義外交原則相背離,其實質就是大多數西方學者稱之為的"國際主義"。威爾遜的"國際主義"在外交實踐中的具體表現就是我們今天普遍認為的多邊主義。然而,美國公眾和政治精英們對威爾遜改變美國孤立主義外交傳統的做法並不認同。雖然美國最終加入了協約國軍事聯盟,參加並與盟國壹起打贏了第壹次世界大戰,威爾遜總統也在戰後帶著他的"十四點計劃"遠渡重洋參加巴黎和會,並且說服戰勝國建立起嶄新的多邊主義國際合作機制——國際聯盟,但是,他卻沒有能說服他自己的國家改變孤立主義的外交傳統,批準《凡爾賽條約》和加入國際聯盟,並進而以多邊主義外交政策替代原先的單邊主義外交政策。威爾遜在巴黎和會結束後,壹回國就向參議院提交了包括國際聯盟盟約的《凡爾賽條約》。他問道:"我們敢於拒絕它嗎?敢於傷世界人民的心嗎?"但是,當時的美國參議院就是敢於傷世界人民的心,因為孤立主義的原則就是"我們是為我們自己行動,不是為別人而行動的。"盡管如此,威爾遜的"國際主義"外交原則和"多邊主義"外交實踐卻對20世紀下半葉的美國外交政策產生很大的影響。

兩次世界大戰的孤立主義政策

在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美國繼續維持傳統的孤立主義外交原則,在壹系列的 結束孤立主義

外交活動中堅持單邊主義,拒絕多邊的國際合作。在此時期內,美國參議院兩度否決美國參加國際法庭,美國國會還在1935年8月通過壹項全面反映孤立主義原則的中立法,禁止美國武器運往交戰國,並禁止用美國船只運送此種貨物。甚至在經濟政策上,美國政府也拒絕通過參與國際經濟金融合作來解決世界性的經濟大蕭條,堅持推行以鄰為壑的單邊主義,決不承擔穩定世界經濟的義務。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之後,美國的孤立主義外交原則才在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的努力之下逐漸發生變化,以致最終轉向加強國際合作,建立反法西斯聯盟,徹底打敗法西斯,確立維持戰後世界和平國際機制的多邊"國際主義"外交政策。

消失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成為國際體系中的超級大國,美國的外交政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孤立主義原則被否定,"國際主義"成為美國外交決策的基礎。美國外交政策的多邊主義時代產生了。戰後美國多邊主義外交政策的基本理念為:通過維持西方聯盟,在壹系列國際規則和原則的基礎上協調與盟國乃至與非盟國之間的政治經濟關系,同時強調通過建立國際制度、國際組織和國際機制來協調各國之間的國際事務。在美國政府的推動下,強調國際多邊合作的聯合國於1945年成立,而戰後的西方軍事聯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也在美國的主導下成立。在國際經濟領域,美國壹反過去的單邊主義,竭力推行多邊合作,在1944年建立起穩定國際貨幣和金融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其中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至今仍在運作,雖然該體系已於1973年宣告終結。1948年在美國的鼓動與努力之下,以多邊主義為基礎,主張國際經濟合作,大力促進國際貿易的關稅和貿易總協定宣告成立(1995年該總協定為世界貿易組織所取代),美國在關貿總協定的多輪談判中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然而,即便在冷戰中,多邊主義外交政策雖然占據著主導地位,傳統的以孤立主義為基礎的單邊主義卻依然不時地影響著美國的外交政策。首先,縱觀整個冷戰時期,美國雖然十分強調多邊合作的作用,並且主動建立起壹系列多邊合作的機制,但是,在相當多的情況下,美國卻僅僅只是將多邊合作機制作為實現自身霸權的工具。如朝鮮戰爭期間,美國利用聯合國組建聯合國軍赴朝作戰,其實質完全是為了美國自身在遠東的戰略利益,而並非為實現聯合國這壹多邊國際合作組織的崇高目標——維護世界和平。其次,美國在冷戰中往往為了自身的利益,甚至僅僅出於意識形態鬥爭的需要,將多邊主義和多邊合作放在壹邊,肆意地單邊行動,造成國際局勢動蕩不寧。如為了全面遏止***產主義,美國不惜在60年代單槍匹馬地發動越南戰爭,以致不僅造成冷戰中的又壹場熱戰,而且與自己的盟國間的多邊合作也受到很大的負面影響。再次,即使在經濟領域,雖然美國是戰後全球多邊貿易體制的倡導者,但自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美國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往往通過運用國內的立法來保護本國的貿易利益,其中1974年和1988年的兩個貿易法就都具有非常濃厚的單邊保護主義色彩,如1988年的《綜合貿易和競爭法》要求美國總統對外國的"不公平貿易"實施單方面的報復,對違反"美國知識產權"的國家采取單邊的制裁行動等。 實際上,美國的多邊主義外交政策表現得最為充分的時期是在冷戰結束之後的十年。20世紀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題。美國因冷戰的驟然結束而成為惟壹的超級大國。面對失去了對手蘇聯威脅的全新國際環境,老布什政府和克林頓政府,其中尤其是後者,堅持通過推行多邊主義的外交政策來確立美國在後冷戰時期世界體系中的領導地位。由此,強調國際制度、國際法在處理國際事務中的作用,堅持在國際政治經濟和環境領域內通過美國的領導實行多邊合作,推動全球的貿易自由化,倡導人權和積極參與多邊的人道主義援助與人道主義幹預,促進世界各國政治民主化等成為該時期美國外交政策的主流。應當承認,1991年美國通過聯合國授權成功地率領聯軍將科威特從伊拉克的軍事占領之下解放出來;1995年在美國的主持下,通過代頓協議和北約組織的介入解決了波黑多年的戰亂;1997年美國在保護全球環境,遏制地球溫室效應的《京都議定書》上簽字;以及2000年克林頓政府促成阿拉法特和巴拉克在戴維營舉行和平會談等都是美國多邊主義外交的成果。然而,後冷戰時期美國的多邊主義外交因2001年喬治·W.布什入主白宮而戛然而止。

  • 上一篇:維基試駕奔馳A200:“傳統與變革”的絕佳平衡
  • 下一篇:老獅子與鳥運用了什麽剪紙裝飾紋樣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