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美術作品構成的基本要素有哪些?美術作品有哪幾種形式?

美術作品構成的基本要素有哪些?美術作品有哪幾種形式?

構圖的英語詞為compossition,意為組合構成。在美術創作中,壹般指在平面的物質空間上,安排和處理審美客體的位置和關系,把個別或局部的想象組合成整體的藝術作品,以表現構思中預想的形象與審美效果。構圖是藝術傳達的第壹步,也是對構思的檢驗和修正。壹般來說,構圖涉及多種形式法則,是繪畫藝術的基礎,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稱為章法或布局,被認為是“畫之總要”,極受重視。 意境,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重要範疇,在傳統繪畫中是作品通過時空鏡象的描繪,在情與景高度民主融匯後所體現出來的藝術境界。 意境理論的提出與發展,使中國傳統繪畫,尤其是山水畫創作在審美意識上具備了二重結構:壹是客觀事物的藝術再現,壹是主觀精神的表現,而二者的有機聯系構成了中國傳統繪畫的意境美。為此,傳統美學所強調的意境,既不是客觀物象的簡單描摩,也不是主觀意念的隨意拼合,而是主、客觀世界的統壹,是畫家通過“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藝術美三方 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諧的體現。 意境的構成是以空間鏡象為基礎的,,是通過對鏡象的把握與經營得以達到“情與景匯,意與象通”的,這壹點不但是創作的依據,同時也是欣賞的依據。繪畫是通過塑造直觀的、具體的藝術形象構成意境的,為了克服造型藝術由於瞬間性和靜態感而帶來的局限性,畫家往往通過富有啟導性和鄉鎮性的藝術語言與表現手法顯示時間的流程和空間的拓展。如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散點透視、虛實處理、計白當黑、意象造型的,就是為了最大限度地展現時空鏡象而采取的表現手法。這些手法壹方面使畫家在意鏡上獲得了充分的主動權,打破了特定失控中客觀物象的局限,另壹方面也給欣賞者提供了廣闊的藝術想像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間和形象蘊涵著無限的大千世界和豐富的思想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講,意鏡的最終構成,是由創作和欣賞兩個方面的結合才得以實現的。創作是將無限表現為有限,百裏之勢濃縮於咫尺之間;而欣賞是從有限窺視到無限,於咫尺間體味到百裏之勢。正是由這種面到點的創作過程和由點到面的欣賞過程,使作品中的意鏡得以展現出來,二者都需要形象和想象才能感悟到意鏡之美。 情與景是構成意鏡的基本因素,但意鏡中的情須是蘊理之情,是特定時代精神的折射;而景也不僅僅是壹般的自然景觀,同時也包括著能夠出動人們情懷,引起生活回憶的場合、環境、人物和事件,這樣才能使作品的意鏡在欣賞過程中得到社會心理上的認同和感情上的***鳴。 美術作品的形式是作品內容的存在方式,是內容的物質化的體現,因此形式應該從屬於準確而鮮明地表達內容這壹要求。但是,形式也因為具有相對獨立的審美意味而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馬克思曾經論述過,人類只有通過審美實踐活動,才能培養出“壹種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這也就說明,形式美是能夠被人們感受到的。這裏所說的形式美,是美的壹種表現形態,它有著特定的含義,這主要是指美術語言的合規律與合目的性的組合,也就是符合美的規律與符合審美需要目的的作品外部形式結構。在藝術史上,美術家們通過長期的創造實踐,探索出了壹些相對不變的形式美的法則,這些法則都是事物矛盾運動和對立統壹規律在美術形式上的體現,因此具有很大的普遍性,也有著能為人所把握的生理、心理基礎。下面就分別列舉並結合壹些實例作些簡要的解釋。 變化與統壹:在這裏,變化也就是多樣,所以也稱多樣與統壹。事物本來就是豐富多彩和富有變化的統壹整體,在美術作品中,個別形象和形式要素、語言的多樣化,可以極大地豐富作品的藝術形象,但是這些變化又必須達到高度統壹,使其統壹於壹個中心的形象或主體的部分,這樣才能構成壹種有機整體的形式。例如在達·芬奇的名作《最後的晚餐》中,十二個門徒的姿態和表情均不相同,極富變化,然而畫家把他們三人壹組地分置於耶穌兩邊,使處於明亮背景前的耶穌對統壹畫面發揮統攝作用,室內建築的透視線又進壹步加強了他的中心地位和形式上整體統壹的視覺效果。又如《清明上河圖》的虹橋壹段,畫面以客船過橋為中心,橋上下及兩岸的各色人物,都為這壹情節所吸引,由此而構成多樣統壹的熱鬧而緊張的生動場面。雕塑作品中如希臘的《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女神的頭、胸、腰、胯和腿,都形成自然而微妙的方向變化,而作為整體,這些部分又統壹於女神那呈反S形的人體中軸線,從而構成壹種富有魅力的優美、高雅的身姿。這些作品都是體現多樣統壹的形式美的典範作品。  對比與和諧:對比就是應用變化原理,使壹些可比成分的對立特征更加明顯,更加強烈。美術形式中的對比因素很多,如大小、曲直、方向、黑白、明暗、色調、疏密、虛實、開合等,都可以形成對比。和諧就是各個部分或因素之間相互協調,就是指可比因素存在某種***性,也就是同壹性、近似性或調和的配比關系。和對比壹樣,和諧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例如在林風眠的《靜物》中,直立的玻璃水壺和水平的魚、黑與白、背景上的橙與綠,都存在鮮明的對比,使畫面具有很強的感染力。然而由於黑白在畫中起主導作用,畫面仍是和諧的。而潘天壽的《水仙》由於花叢方向與造型而使整體形式非常和諧,然而在花叢大小、位置、葉的交插及題字上又稍有變化。因此在美術作品中,對比與和諧,常常是某壹方面居於主導的地位。  比例與尺度:美術作品的形式結構和藝術形象中都包含著壹種內在的抽象關系,就是比例和尺度。比例中包含著數學的秩序,美的人體具有某種比例,在古代希臘就被發現並作為美的規範。古希臘前期人體比例規範被確定為7個頭長,到後期又確定為8個頭長。同時,幾何學中的黃金分割又被認為是美的比例運用到美術創作中。如希臘雕刻《持矛者》的上下身比例以及古希臘建築《帕特農神廟》的建築平面與正立面的長、寬之比,都是接近黃金比的。法國古典主義畫家達維特的《薩平婦女》的構圖,也是按黃金分割的比例去安排主要人物與次要人物的位置的。這裏所說的尺度,並不是度量上常說的尺寸,從美學意義講,尺度就是標準、規範,其中包含體現事物的本質特征和美的規律的意思。例如建築設計的原則就是要適應人的生活起居與審美的需要,人體的比例、畫面的安排都要有壹個適當的標準,就是符合美的規律的尺度。  對稱與均衡:對稱是指整體的各部分依實際的或假想的對稱軸或對稱點兩側形成等形、等量的對應關系,它具有穩定與統壹的美感。其中完全等量、等形的對稱又稱為均齊,具有很強的整齊感與秩序感,如貴州的《蠟染頭巾》。並不完全等量等形的對稱,如馬蒂斯的《藍衣婦女》,是壹種帶有變化成分的對稱,使人感到人物形象既穩重端莊,又自然生動。均衡是從運動規律中升華出來的美的形式法則,軸線或支點兩側形成不等形而等量的重力上的穩定、平衡就是均衡。如王雪濤的《牡丹》,右上方的花與左下方的枝葉就是依中間的重力支點形成均衡的。馬蒂斯的《靜物》中,右邊的盆花與左邊的大塊襯布構成均衡。均衡的法則使作品形式於穩定中更富於變化,因而顯得活潑生動。

節奏與韻律:節奏本來是表示時間上有秩序的連續重現,如音樂和舞蹈的節拍和節奏。在美術中,它指壹些形態要素的有條理的反復、交替或排列,使人在視覺上感受到動態的連續性,就會產生節奏感。如法國的《巴黎聖母院》正立面的那些直線、柱廊、拱券乃至光影等,都形成了富有變化的節奏。韻律的原意也是指聲韻上的律動。在美術中,韻律是指動勢或氣韻的有秩序的反復,其中包含著近似因素或對比因素的交替、重復,在和諧、統壹中包含著更富變化的反復。如葛飾北齋《神奈川沖浪》中的波狀線與曲線所構成的沖浪形象,就充滿強烈的韻律感。拉斐爾的《西斯廷聖母》是西方古典油畫中富於韻律感的典範名作,我們的視線可以從位於前景的衣著華麗的教皇開始,他右臂下垂的長袖連到最下方的小天使,他們仰首註視的姿態又把我們的視線引向位於明亮背景前的聖母,他的披巾和長袍構成優美的反S形,飄起的下襟連到聖女身上,最後又達到背後綠色的帷幔。在所有這些和諧的曲線中,蘊藏著極為復雜而完美的韻律美。

  • 上一篇:網絡研討會(又稱為在線研討會),和網絡會議有什麽區別?或者說優勢
  • 下一篇:老照片:這真的是底層百姓生活真實狀況,清朝滅亡的場景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