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句話看,是清光緒的帝師翁同和給楊露禪演練的拳術起了個“太極拳”的名字,就是說,在此之前楊露禪學過的各種拳、練過的拳以及改編的拳、自創的拳,統統不能稱作太極拳。楊露禪學過不少拳種,接觸過很多拳家,壹般想來肯定學習吸收了不少好內容,博采了眾家之長,並且不斷改造、發展和完善自己的拳術。
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在此之前,沒有太極拳,那時之前楊露禪演練的拳術也不叫太極拳,只有自這個時候起,才有了太極拳,以楊露禪改編和自創的並經翁同和命名的拳才叫太極拳,以後在此基礎上發展完善的同樣也可稱太極拳,其他的則不應該稱太極拳。
另外還有壹份資料:
太極拳的起源
我國武術,歷史悠久,由於地大人多,發展到明代,拳種已經很多,各有所長,也各有所偏。根據大量史料的分析研究,研究整理當時各家拳法,創造太極拳新學派的是明末的陳王廷。陳王廷出自於河南省溫縣陳家溝的壹個小官僚家庭。據《陳氏家譜》記載:陳王廷。又史奏庭,陳家溝陳氏九世;祖父思貴,陜西省狄道縣典史,萬歷元年升任山東副使。弟王前、易鼎。王前亦名奏君,庠生,有碑。
陳王廷的武術,《陳氏家譜》公記載:"在山東稱名手,……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之人也。"
甲申年(1644年)明皇朝復亡的前後,陳王廷已年老隱居,造拳自娛,教授弟子兒孫。他的遺詞上半有:"嘆當年,披堅執銳,……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壹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心來時耕田,趁余閑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據《陳氏拳械譜》,陳王廷所造拳套,有太極拳(壹名十三勢)五路、長拳壹百八勢壹路(勢名沒有重復)、炮捶壹路。
陳王廷《拳經總歌》的開頭兩名話:"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諸靠"指的是兩人以手臂互靠,運用"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八種方法和勁別,以粘隨不脫,引進落空為技術訓練的基本原則),概括地說明了"推手"的特點和方法,到18世紀末葉,山西人王宗嶽(據王宗嶽《陰符槍譜》佚名氏序,王宗嶽1791年在洛陽,1795年在開封,職業是教書),以及19世紀中末期河北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年),李亦畬(1832-1892年),據以發揮太極拳的理論和練法,各自寫下了總結性的太極拳論文。陳家溝陳氏十六世的陳鑫(1849-1929年),闡發歷代積累的練拳經驗,用十三年的時間,寫成《陳氏太極拳圖說》,逐勢詳其理法,以易理說拳理,結合經絡學說;其拳法以剛柔相濟,快慢相間,蓄發互變為原則,貫穿於纏絲勁的核心作用,而以內勁為統馭。這些古典太極拳論文,都已成為練習太極拳和練習推手的指導性理論。
陳王廷的《拳經總歌》七言二十二句,是太極拳的原始理論,是總結古代技擊術(踢、打、拿、跌)的壹篇拳論,它闡述了攻擊與防禦的戰加重和戰術,所以稱得上太極拳七個拳套的概括性拳論。但是陳王廷並不滿足於吸取當時名家的拳法理論,而是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作了壹系列創造性的發展。
今天,太極拳已成為我國盛行的壹種拳術,為增進人民健康作出了壹定的貢獻,並逐步引起國際體育界和醫學界的重視。推本溯源,陳王廷對發展和創造太極拳是有壹定功績的。
但是,由於太極拳的前期是在封建社會中生長和發展起來的,所以不可避免地會蒙上壹層封建的塵垢。在封建社會中,對壹些來自民間並受到群眾歡迎的東西,統治階段通過它自己的士大夫和禦用文人,把這些東西塗上壹層幽玄的神色彩,假托"仙"、"佛"、"聖賢"等所創造,使它神化起來,以達到麻醉人民意誌和鞏固封建統治的目的。因此,在歷史上對太極拳的創始人,也就產生了各種牽強附會的臆說,議論紛紛,莫衷壹是。如有人說太極拳創始於元末明初的張三豐(註三),有人說創始於唐代的許宣平(註四),更有認為陳氏太極拳系得蔣發,而蔣發又得王宗嶽(註五),又說太極拳即內家拳(註六),等等。但是經過壹系列的歷史考證和對材料的實地核對,初步證實太極拳創始於陳王廷。
太極拳的流派
太極拳經過長期的流傳,演變出了許多的流派,有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 孫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等五大派系,譽稱為“五式太極拳”。
陳式太極拳 陳式太極拳由著名拳師陳王廷創始於明末清初,所創老架路五套,陳式世代傳 習、演化,又增新架路二套。經過精心編排,動作速度和強度、身法勁道也有所不同。
第壹路動作簡單,柔多剛少,以“棚捋擠按”四正勁的運用為主,以 “采挒肘靠”四隅手的運用為輔。柔中寓剛,行氣運動,以纏絲勁的鍛煉為主, 發勁為輔。全身內外,動分靜和,壹動全動,體現柔纏中顯柔、緩、穩的特色; 第二路(炮捶)動作復雜,急速緊湊,剛多柔少,用勁以“采挒肘靠”為主, 以“棚捋擠按”為輔;以剛發勁為主,竄蹦跳躍,騰挪閃展,震足發勁。剛中 寓柔,體現柔纏中顯剛、快、脆的特點。
陳式太極拳的鍛煉原則和練法還要求:意、氣、身三者密切配合,以意行氣, 源動腰脊,旋腰轉脊,節節貫穿。在推手中以纏繞粘隨為主,“縱放曲伸人末 知,諸靠纏繞我皆依”,在粘貼纏繞過程中,運用:“棚、捋、擠、按”等法 則,借力制動,舍己從人,聽勁懂勁,發勁制敵。
楊式太極拳 由河北永年人楊露禪從學於河南溫縣陳家溝陳長興,與其子楊健侯、其孫楊澄 甫等人在陳式老架太極拳的基礎上,創編發展了“楊式太極拳”。其拳路逐漸 刪改了陳式老架中原有的縱跳、震足、發勁等動作,由楊健侯修訂為中架子, 又經楊澄甫壹再修訂逐漸定為楊式大架子,即現在廣為流行的楊式太極拳。 楊式太極拳拳架舒展簡潔,結構嚴謹,身法中正,動作和順,剛柔內含,輕松 自然,輕靈沈著兼而有之。姿勢開展,平正樸實,練法簡易,由松入柔,積柔 成剛,剛柔相濟。正如楊澄甫所說:“太極拳是柔中寓剛,棉裏藏針的藝術” 。架勢有高、中、低之分。
武式太極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楊露禪從陳家溝返鄉後,深愛其術,從學楊於陳式老 架太極拳,後又從陳清平學趙堡架,經過修改,創造了“武式太極拳”。 武式太極拳既不同於陳式老架和新架,亦不同於楊式大架和小架,學而化之,自成壹派。其動作簡潔緊湊,架勢雖小而不局促,動作舒緩平穩,出手不超過足尖,收時不緊貼於身,左右手各管半個身體,不相逾越。胸部、腹部的進退旋轉始終保持中正。步法嚴格,分清虛實,小巧靈活,邁步時足尖先著地,然後再足跟著地徐徐放下全足踏平。弓步前腿膝蓋不得超過足尖,後腿不挺直高拔。拳勢講究起、承、開、合,動作連貫順遂,用內功的虛實轉換和“內氣潛轉”來支配外形,以“神宜內斂”,“先在心,後在身”,“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意動身隨,意動氣隨,意到氣到,意到力到,意力不分”,達到意、氣、 形三者合壹。
吳式太極拳 吳式太極拳以柔化著稱,動作輕松自然,連續不斷,循規蹈矩,松靜自然,獨 具靜態之妙。拳架雖然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又開展而緊湊,在緊湊中自具 舒展,不顯拘束。推手時,端正嚴密,細膩熨貼,守靜而不妄動,以善化見長。
孫式太極拳 河北完縣人孫祿堂,自幼酷愛武術,從師李魁垣學形意拳,繼而學於李之師郭 雲深,又從師程廷華學八卦掌。經多年研練,功夫深厚。後有從師郝為真學太極拳,參合八卦、形意、太極三家拳術的精義,融合壹體而創“孫式太極拳”。
孫式太極拳的特點是:進退相隨,邁步必跟,退步必撤。動作舒展園活,敏捷自然,練時雙足虛實分明,全趟練起如行雲流水,綿綿不斷。每轉身時以“開”、 “合”相接,所以又稱“開合活步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