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日升,鬥轉星移,回首往昔,歷史為我們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這“歲時禮俗”就是其中之壹。比如,春節習俗成了我國最大的傳統民俗節日。春節在古都更受到人們普遍重視,由此也形成了壹套完整的春節習俗。農歷的正月初壹為春節,俗稱“過年”。春節原起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古代的春節稱:“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後,才把正月初壹正式定名為春節。
就北京地區來說,從臘月初八家家戶戶要泡臘八蒜,就開始有了“年味”。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從這壹天開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竈,掃房子,蒸饅頭,置辦年貨,貼“福”字,貼年畫,剪窗花,貼對聯。貼門神,貼掛錢,壹直忙活到除夕,開始過大年。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豐盛的壹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飯要葷素壹起上。有冷葷、大件和清口菜。冷葷有冷燉豬、羊肉、冷燉雞、鴨。大件有:紅燒肉、扣肉、米粉肉、紅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壹般都是豆腐、青菜、羅十、鹹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葷素睡覺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壹都要吃餃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還總是把餃子包成元寶形,在餃子中放進糖、銅錢、花生、棗、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著日後生活甜蜜;吃到銅錢意味著有錢花;吃到花生意味著長壽,因花生又名長生果,吃到棗和栗子的意味著早立子……
北京春節的習俗真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