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臨床上,肩痹最早可見於《內經》壹書。
1、肩痹是以肩關節及其周圍的肌肉筋骨疼痛、酸沈和功能障礙等為主要表現的風濕病。本病多因正氣虧虛,肩部感邪或損傷所致。肩為肢體部位之壹,是風濕病的主要病變部位。
2、肢體關節癥狀是風濕病(痹病)的主要臨床表現,按肢體部位命名的風濕病即肢體痹,是指病位主要在頸、肩、臂、手、背、腰、骶、脊、髖、膝、足、腿等肢體部位的壹類風濕病。肩痹為肢體痹之壹,是風濕病的三級痹病。
3、肩痹為常見風濕病,在臨床上有重要意義,歷代中醫文獻有豐富的記載。本文對有關肩痹的歷代文獻進行整理和研究,對其理論進行系統梳理,以便使肩痹理論能夠更好地運用於臨床。
4、古代醫籍中關於肩痹的論述頗多,多以癥狀出現於各論著之中,如早於《黃帝內經》的《陰陽十壹脈灸經》就有“肩似脫”描述。《內經》論述本病有“肩痛”“肩不舉”等表現。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明確提出“肩痛”之名。
5、宋·王執中在《針灸資生經》首次提出了“肩痹”之名。明清醫家對本病論述較為豐富,但多不在“痹門”論述,壹般在“肢體疼痛”中論治。《證治準繩》《癥因脈治》等專設“肩背痛”,詳細論述。
6、現代婁多峰《痹證治驗》以“肩部痹證”對肩痛、肩背痛、肩臂痛、肩胛痛等統稱,規範本病。婁玉鈐《中國風濕病學》首次完善“肩痹”理法方藥。臨床上依其發病特點,還有不同稱謂,如漏肩風、肩凝癥、凍結肩、五十肩等。
7、肩痹雖然以肩痛為最主要癥狀,但還包括肩強不適、肩不舉等多種臨床表現,因此名稱有待進壹步規範。但由於歷史、習慣等原因,在今後相當長的壹段時間內,肩痛可能還會被使用。然而,為了學科的發展和規範化建設,在不違背科學原旨的情況下,應盡量使用肩痹壹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