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秧歌的風格特點是明快、舒展、富於韌勁的舞姿、細膩、潑辣的情感、三道彎體態。膠州秧歌是以各類曲牌形成的壹種曲牌體的小戲音樂,以十壹個風格迥異的曲牌所組成,以徵調式為主,以商羽調式為輔的交叉調式是膠州秧歌音樂調式的特點。
膠州秧歌是民間舞蹈和秧歌小戲結合形成的北方秧歌,又稱“地秧歌”“跑秧歌”“扭斷腰”“三道彎”等。膠州秧歌起源於宋元時期,後經過傳承演變,正式形成於明末清初。
膠州秧歌的表演形式及代表作有:
1、膠州秧歌的基本角色為鼓子2人、棒槌2人、翠花2人、扇女2人、小嫚2人,角色們在秧歌小戲中演繹各種悲歡離合的故事。開場時,先以鑼鼓聲招人,然後跑大場,由鼓子帶領眾角色跑出,演員相遇時對舞,男角多做翻撲技巧動作,女角則對舞而過,即興發揮各自技藝絕活。
2、由於舊時膠州秧歌女角皆由男性扮演,男演員穿蹺板扮女角時,前腳掌著地,褲腿下只露小腳以模擬纏足步態,所以形成了“三彎九動十八態”的舞姿特點。
3、秧歌小戲對白和唱腔皆為膠州鄉音,多反映鄰裏之間、妯娌婆媳之間、夫妻之間的日常生活。秧歌小戲大多是口頭傳授。傳統秧歌小戲有《大離別》、《小離別》、《關東五更》、《四勸》、《拉磨》、《三賢》、《想娘五更》等35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