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2015年的凈利潤高達324.1億元,同比漲逾30%。這意味著,按照這壹比例,騰訊每年投入公益的資金會隨利潤水漲船高。
我們單位也打算下公益這盤棋。上周,單位開會研討2017年發展升級計劃,其中之壹是:打造公益傳播平臺和民生服務平臺。
騰訊做公益、壹些專業的公益組織做公益、媒體做公益有什麽不同? 結合個人實踐,談談我對公益活動的認識。
搜索百度百科,可以看到公益的如下界定:公益從字面的意思來看,目的是為了公眾的利益,實質是社會財富的再次分配。公益活動指,壹定的組織或個人向社會捐贈財物、時間、精力和知識等。
公益活動的內容包括社區服務,環境保護,知識傳播,公***福利,幫助他人,社會援助,社會治安,緊急援助,青年服務,慈善, 社團 活動,專業服務,文化藝術活動,國際合作,等等。
瀏覽單位的2017年計劃,打造公益傳播平臺是指:策劃推出《陽光人人幫》,聯合民政、人社、衛計委、殘聯等部門和組織, 關註貧困人群、低收入群體、弱勢群體、殘障人群等,報道和參與公益活動。
我認為,這樣的公益是狹隘的公益。而優化的方向是: 做更有貼近性的、有發展空間的公益平臺和民生服務。
具體說:1做平等個體之間的連接,而不只是強勢對弱勢的幫助。
2知識、思想、技能的傳播交互是更大的公益。
2016 年3月 ,成都愛思青年組織第3期開門行動周末活動。活動采取閉門會議的形式,邀請30位渴望行動的青年,壹起腦洞大開,用社群設計的方法,將每個人思索已久的Crazy Idea,變成壹個可以立即發起的社群,並在現場找到願意和妳壹起行動的青年,策劃出第壹個可執行的活動方案。期間,我和小夥伴三次發布了出走社群的方案。並在活動中認識了愛思青年的工作人員小輝、李浩等。
4月,奶奶廚房項目組籌建,我們在武侯青年聚落召開第壹次線下會議,壹起討論關於老人的壹些認識,以及討論老人最需要的究竟是什麽?最後,決定加入奶奶廚房調研組。
活動中得知,參與本次項目的有元氣包子創始人hilary,成都某高校在讀學生壹壹、秋凝,以及在職的IT人士以及號稱擅長玩奶奶的二人組,還有壹個約飯APP的工作人員。
大家都本著公益和興趣集合在壹起。
討論還決定,我們的活動方式是:邀請奶奶們來做好吃的,邀請年輕人來品嘗。以美食為媒介,建立年輕人和社區老年人之間的連接。
四月份,奶奶廚房調研組進行了首次調研。在成都玉林附近壹個老舊小區的入口處,提前聯系好的近10位奶奶到場,我們壹起來聊壹聊奶奶們擅長做什麽菜,以及老人們的故事。
以下是我當時寫下的調研筆記:
5月份,奶奶廚房項目組密集在武侯區三個小區做了三場活動,為奶奶廚房活動預熱。
6月份,端午節當天,奶奶廚房項目第四次活動,十幾位年輕人和邀請到的奶奶壹起包粽子。
活動期間,青年人變身小記者,采訪爺爺奶奶們最拿手的菜品。從做菜到做人,兩代人逐漸就打開了話路。壹聊天才發現,原來奶奶們現在最幸福的事,都是壹些平常而具體的瑣事:能幾個老人家約著去體檢看病、平時壹起跳跳廣場舞、想說話的時候幾個“閨蜜”聊上幾句……
活動推出以來,效果不錯,吸引了近餐等企業的支持,並開通了網易直播。截止到9月26日,奶奶廚房美食青年群的成員達到了105個。項目同時得到了省團委的資金支持。
在騰訊基金9.9公益日當天,奶奶廚房籌集到了活動資金2000多元。
比如:I遊,連接在川中國大學生和外來留學生,致力於雙方的文化交流和語言提升。
樂活財商俱樂部,通過現金流遊戲和線上分享討論等方式,連接有提升財商需求的人
河流文化節:通過活水公園導覽、河北集市、河邊音樂會、河流探訪等活動重新梳理人與河流的關系
Workface:所有人向所有人學習的公益性創業社群
推理壹座城
抽屜式垃圾分類計劃
Come home library
騰訊基金會。 馬化騰稱,“我們希望不僅僅能夠出錢,更關鍵是發揮我們在平臺上的影響力。騰訊基金會搭建了壹個目前看來非常活躍的公益平臺,它的目的就是把數千家公益組織、NGO、很多公益項目與我們數億用戶連接在壹起。”每個人選擇他最感興趣的項目,可能就是在他身邊或者最熟悉的公益項目進行捐助,而且還可以不用壹次性捐款,可以設定每個月的月捐計劃。”
技術服務公益。 騰訊關註很多技術上的小創新如何融入公益。 例如微信運動,每天走的步數超過 1 萬步後就可以捐出去,有贊助商配捐壹定金額到妳想要支持的公益項目,這壹點,有媒體已經進行很好的嫁接,並且開發了節目進行播出。 再比如捐聲音,通過微信錄音,愛心網友們可以為盲人錄制壹本有聲讀物,還有通過QQ全城助力發布信息尋找丟失兒童等。
值得註意的是,馬化騰提到微信正在探索壹種 急救功能 。“比如說突然間有人心臟病發,我怎麽能夠找到最近的心臟的AED這個設備,或者有急救功能這樣的人、誌願者在哪裏,用新技術壹按,他就可以收到call,他知道妳在哪裏,就可以過來幫助。”
以愛思青年為例。愛思青年創辦於2011年,由兩岸三地專家學者、社會賢達***同發起,並於2013年1月正式在成都市民政局獲準無主管單位註冊,是壹家專註青年成長與社會創新的倡導型和支持型民間公益組織。
我們從它的公號來看下它的主要項目構成。
我認為,至少可以有三部分:
1講者 思想聚會:定期的線上或線下論壇。傳達城市創變者的聲音,傳播解決城市問題的智慧和力量
2公益項目孵化和媒體、政務支持。定期組織項目孵化活動,組織好、報道好、篩選好、幫助好、落地好公益項目,並利用自身優勢,為其提供媒體曝光度和政務部門的政策和資金支持。
3公益活動的報道和參與。
總之,要做到兩個轉變:
1報道者到參與者,到發起者的身份轉變。
2從幫扶到連接的思想轉換。
在搜索相關知識,完善我的論點時,註意到了這樣壹篇文章: 米公益:移動互聯網如何做公益的催化劑?
文章認為,公 益領域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三方面:企業、個人、持續性。
媒體的優勢恰恰在於,可以解決曝光度的問題。而短板在於,社會資源的整合能力不足,以及缺乏公益項目運營的專業經驗。因此,聯動、協作至關重要。
個人參與公益意願低的解決方法則應該是:用搭建平臺、互通有無式的公益思維代替單方面付出的傳統公益思維。
用壹些新媒體的手段助力公益的可持續性。比如:朋友圈轉發,PK,公益大使等級勛章、和受幫助對象的互動等方式,不斷激發個人做公益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