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膏貼用什麽做

膏貼用什麽做

中藥外用的壹種,古稱薄貼,用植物油或動物油加藥熬成膠狀物質,塗在布、紙或皮的壹面,可以較長時間地貼在患處,主要用來治療瘡癤、消腫痛等。早在久遠的年代,我國醫學家就有言曰:"膏藥能治病,無殊湯藥,用之得法,其響立應。"

傳統膏藥的制作方法

壹、歌訣及註意事項

壹丹二油,膏藥呈稠,三上三下,熬枯去渣,滴水成珠,離火下丹,丹熟造化,冷水地下,其形黑似漆,熱則軟,涼則硬,貼之即粘,拔之即起。熬膏藥應掌握的技術要領:1。炸藥勿太過或不及,如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影響膏藥黏度。2。下丹註意掌握火候和劑量大小,溫度低影響丹油化合,其色不澤。大火易燃,丹量小則膏嫩,易流失起不到固定作用。丹量大 則膏老,質脆而不粘,貼敷易脫落。3。祖曰:膏藥之黑功在熬,亮之功在攪,下丹後要不停的攪,並用扇子或風扇煽動,盡量使油丹化合時產生的氣體跑掉,則膏藥光亮,粘膩。

二、詳細步驟

黑膏藥系以食用油炸取藥料,去渣後在高溫下與黃丹反應而成的鉛硬膏。

壹、基質原料的選擇與藥料的處理

1. 植物油:以質地純凈的麻油為好。其優點是煉時泡沫少,有利於操作。且制成的膏藥色澤光亮,性粘,質量好。亦可以采用棉子油、菜子油、花生油等,不宜用豆油。

2. 黃丹:又稱章丹、鉛丹、紅丹、陶丹,橘黃色,質重,粉末狀,主要成為為四氧化三鉛,純度要求在95%以上。(可在大型藥店或化工店買到)

3. 藥料的處理:藥料可分為壹般藥料(粗料)與細料兩類。粗料為壹般性的中藥根莖葉等,細料為貴重藥與芳香藥。粗料按處方取好,並進行適當的粉碎,為熬枯去渣作準備。細料如麝香等研成細粉備用,攤塗時撒在膏藥表面;可溶性或揮發性的細料如冰片、樟腦、沒藥、乳香等可先研為細粉備用,在攤塗前投入熔化的膏藥中混勻。(細粉要過120目篩)

二、傳統黑膏藥的制作工藝

1.藥料的提取(熬枯去渣):取植物油置鍋中,微熱後將藥料投入,加熱並不斷攪拌,直至藥料炸至表面深褐色內部焦黃為度。此時溫度可達220度,炸好後可用鐵絲篩撈去藥渣,去渣後的油為藥油。(鍋最好用銅鍋,控制溫度可用專用高溫溫度計,醫療器械商場都有賣)

2.煉油:取上述藥油繼續熬煉,待油溫度上升到320度(壹定要達到溫度,很關鍵),改用中火。煉油的火候:壹是看溫度計,達到規定溫度;二是看油煙,開始為淺青色,漸為黑而濃,進而為白色濃煙,無風時白煙直上;三是看油花:沸騰開始時,油花多在鍋壁周邊附近,當油花向鍋中央聚集時為度;四是看滴水成珠:取少許藥油滴於水中,不散開成珠狀為度。(本關最難,壹定要煉油到滴水成珠,壹定要註意防火,溫度太高)

3.下丹成膏:藥油煉成後,離火下丹,壹般500克油可加250克左右丹,黃丹在下前先幹燥並過100目篩。少量加丹,邊加邊攪動,壹定要向同方向攪拌。攪成粘稠的膏體,膏藥不粘手,拉絲不斷為好,過硬則老,過粘則嫩。

4.去火毒:膏藥制成後放入冷水,浸泡,每壹日換壹次水,七日後膏成。

5. 取膏藥團置於容器中,在水浴或文火上熔化,將細料兌入,攪勻,用竹簽取壹定量的膏藥在牛皮紙或膏藥布上即可,麝香等特別貴重的藥可最後撒上。

無鉛無丹膏藥的滲透主要靠膏藥的促進滲透劑如麝香、冰片、氮酮等,無鉛無丹膏制作方便,環境衛生,較易為患者接受。

檢查法

取供試品5張,分別稱定出總重量。剪取單位面積(cm<2>)的裱背稱定,折算出裱背重量。膏藥總重量減去裱背重量即為藥膏重量,與標示重量相比較不得超出上表規定。

6相關規定

壹、藥材應依法加工、碎、斷,按各該品種項下規定炸枯;質地輕泡不耐油炸的藥材,宜待其他藥材炸至枯黃後加入。

二、炸藥後的油煉至“滴水成珠”,放至壹定溫度後加入紅丹,攪拌使充分混合,噴淋清水。藥膏成坨置清水中浸漬。

三、揮發性藥物、礦物藥及貴重藥應研成細粉,於攤塗前加入,溫度應不超過70℃。

四、膏藥應烏黑光亮、油潤細膩、老嫩適度、攤塗均勻,無紅斑、無飛邊缺口,加溫後能粘貼於皮膚上且不移動。

五、膏藥應密閉,置陰涼處貯藏。

7重量差異

膏藥重量差異限度應符合下表規定:

━━━━━━━━┯━━━━━━━━━━━

標示重量 │ 重量差異限度

────────┼───────────

3g或3g以下│ ±10%

3g以上至12g │ ±7%

12g以上至30g │ ±6%

30g以上 │ ±5%

━━━━━━━━┷━━━━━━━━━━━

8膏藥秘密

曾有人笑言:在中國,沒有用過膏藥的老人可以申請貼上“稀有動物”標簽。雖是笑言,但也反映了膏藥在我國使用的廣泛性。古代醫學家有言曰:“膏藥能治病,無殊湯藥,用之得法,其響立應。”與打針吃藥相比,膏藥方便、無痛,更容易為人們接受。特別是常有腰酸背痛的老年人,更是對膏藥情有獨鐘,家中常備。本期專家評藥,為您——

膏藥在我國由來已久,是中藥五大劑型——丸、散、膏、丹、湯之壹。早在戰國秦漢時期,《內經》、《神農本草經》、《難經》等著作中都有關於膏藥的記載,《內經》中記載了壹種豬脂膏之類的軟膏,稱之為“豕膏”,用於塗治腋部小潰瘍。唐、宋時期,醫藥大為興盛,膏藥的種類隨之越來越多,治療的範圍也越來越廣,有的用於跌打損傷的止痛散淤,有的用於膿腫癤子的“抽膿拔毒”。到清代,膏藥已經發展成為普遍的民間醫藥,是常用的外治措施之壹。

貼膏藥治病,取材方便、操作簡單、費用低廉、安全無痛苦,加之其治病範圍廣泛,易被人們所接受。特別是常患頸、肩、腰、腿痛等慢性勞損性疾病的中老年人,對膏藥更是情有獨鐘。

膏藥經皮膚發揮作用貼膏藥療法是中醫臨床常用的外治方法之壹,它遵循中醫辨證論治及中藥的功效、主治與歸經的原則,充分調動藥物互相協調為用的效能,組成多味藥物的復方,以發揮藥物的良好效果。由於膏藥直接敷貼於體表,而制作膏劑的藥物大多氣味較濃,再加入辛香走竄極強的引經藥物,通過滲透入皮膚,內傳經絡、臟腑,起到調氣血、通經絡、散寒濕,消腫痛等作用。

3種劑型,作用各有特色膏藥種類繁多,綜合古今膏劑,除去內服煎膏,外用貼膏大致分軟膏、硬膏、敷膏三大類劑型。

軟膏人們習慣稱它為“藥膏”或“油膏”,是用植物油、蜂蠟、凡士林或動物脂肪等作為基質,配上中藥而制成。軟膏對皮膚具有保護、濕潤、潤滑作用。有些膏藥中的藥物可透皮吸收而發揮全身作用。這種劑型特色突出,療效肯定,患者樂意使用,壹般的藥店均有出售。

硬膏制作過程比較復雜,多由特殊工藝制作而成的近似固體的劑型。使用時需加熱軟化後攤在幹凈的厚布、牛皮紙或熟制後的狗皮上,貼於患處或穴位。此類硬膏藥具有局部或全身的治療作用,根據基質和制作工藝不同,有鉛膏藥、松香膏、橡皮膏、狗皮膏、巴布膏劑等。

敷藥膏是將配制好的中藥粉,用各種液體調成糊狀或軟膏狀,攤在紗布上貼敷患處或壹定的部位。這類劑型制作較簡單,可在醫生的指導下對證調配使用。

經過臨床經驗的不斷總結,對膏藥的配方、制作工藝不斷改進,膏藥的療效也顯著提高,應用範圍更加廣泛。特別在劑型上有了改革和創新,市場上已出現新壹代不同配方膏藥劑型,廣泛運用於臨床各科,受到患者的青睞。

如今,除了醫院(特別是中醫院)的藥房,大大小小的藥店、診所,甚至地攤上都可見到膏藥的身影。面對眼花繚亂的膏藥市場,您若需要,該怎樣選擇?

對證選膏藥科學的方法是對證選擇,並非根據價格或者品牌來選。因為每種膏藥都有其獨特的功效和適應證,世上沒有通治百病的膏藥。最可靠的方法是在醫師或藥師的指導下根據適應證來選擇。

關節疼痛(風濕痛)、僵直、肌肉麻木、骨折、傷筋(扭傷、挫傷)患者,可選用有祛風除濕、行氣活血、通經止痛作用的太乙山黑膏、萬應膏、消炎止痛膏、活血膏、橡皮類膏藥和接骨膏等。

因熱毒郁結引起的癰疽初起時硬結不消、紅腫疼痛、膿不成潰或久潰不散者,以及有瘡癤、疔的患者,可選具有消腫止痛、去腐生肌等作用的太乙膏、拔毒膏、獨角蓮膏、陽和解凝膏、水黃膏和黃連膏等。

如因感受風寒引起的腰痛、關節痛等,可用狗皮膏藥或追風膏藥以散寒祛風、舒筋通絡、活血止痛。

救心膏是選用活血化淤、芳香去濕的中藥如麝香、冰片、紅花、乳香、沒藥再加上硝酸甘油制成的敷貼膏藥。壹旦出現心絞痛癥狀,可立即取1片貼於心前區,5~6分鐘心絞痛即可緩解。如每日貼1次,有預防心絞痛的作用。

識別優劣膏藥根據1995版《中國藥典》對中藥膏藥質量的判斷標準,合格的膏藥應滿足以下要求:老嫩皮膚均適宜,貼於皮膚上有適宜的黏性,不會移動位置;外觀油潤細膩,對皮膚無刺激性;同種膏藥的厚度和重量應基本壹致;在常溫下保存,兩年內不變質,不失去黏性。

以上這些只有在使用後才能知道。對於普通患者來說,在選購膏藥時應該了解的是:合格的膏藥外包裝應標明生產廠家、藥品準字號、生產日期、保質期(壹般為2年),藥品說明書詳細明了。

認準國藥準字號膏藥屬於中藥的壹種劑型,正規合法銷售的膏藥應有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核發的藥品準字號。根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頒布的《藥品說明書規範細則》有關規定,中藥說明書格式中應標明主要成分。在藥品說明書上還應標明:功能與主治、用法與用量、貯藏、不良反應、禁忌證(有的標為禁忌癥)、註意事項等內容。

謹慎購買地攤“祖傳膏藥”

地攤上的“祖傳膏藥”不能說都是假藥,但是良莠不齊,恐怕騙人的不少。賣藥者吹噓膏藥療效非常好的往往不可信。由於地攤上的藥販流動性大,上當了只能自認倒黴。患者還是應該到正規醫院或藥房購買具有藥品準字號的膏藥,有些正規醫院的自制膏藥也可以使用。

應用篇很多患者自己選購膏藥,沒向醫生咨詢或閱讀說明書,就貼在疼痛的地方。然而,這樣做有壹定的盲目性,不壹定有效,還有可能有損健康。須知,膏藥貼法也是有講究的。

膏藥貼法有講究☆找準貼藥部位在貼膏藥前應選擇正確的貼藥部位,如偏頭痛貼太陽穴;跌打損傷、各種皮膚病等貼敷患處;慢性支氣管炎貼肺俞、天突等穴;胃痛貼脾俞、胃俞或上脘、中脘。

有些膏藥必須貼於體表特定部位,如治療小兒寒積腹痛的小兒暖臍膏,必須貼於肚臍上。

清洗貼藥處在貼膏藥前,應先用毛巾蘸溫水洗凈患處,擦幹後再貼膏藥;紅腫痛部位應先用醫用酒精消毒後再貼膏藥。

關節扭傷應先冷敷關節扭傷,不應馬上貼膏藥。因為用於扭傷的膏藥具有活血散淤的作用,如傷後馬上就貼膏藥,不但達不到消腫止痛的目的,反而會使局部軟組織充血腫脹、疼痛加重。

正確的方法是,在皮膚無破損的情況下,應先用冷水沖洗患處或用冰敷患處。待24小時後再熱敷或貼敷膏藥,這樣既可減輕疼痛和腫脹,又可縮短病程。

熱敷可貼牢膏藥冬天氣候寒冷,橡皮類膏藥往往不易粘貼住,這時可將膏藥貼好後再用熱水袋熱敷壹下或用電吹風吹兩三分鐘,以便粘貼牢靠,提高治療效果。

不良反應的處理輕微不適多數人貼膏藥後並無明顯不適,部分人會感到局部微發熱、發癢,這屬於正常反應,可以不管。

還有壹些人在貼上膏藥後會出現水皰,如果皰不大,也不易磨破,則停用膏藥,待皰消退後再貼。如果皰較大,容易磨破,則可用消毒的註射器或用普通的縫衣針火燒壹下後,將皰挑破,擠凈皰內的液體,然後用酒精消毒或搽龍膽紫藥水。如果反復起皰,則按過敏反應處理。

過敏貼膏藥後局部皮膚出現丘疹、水皰、瘙癢,說明對膏藥過敏。

應立即揭下膏藥,如果過敏反應較輕,則用溫水將貼膏藥處清洗幹凈即可。

若貼膏藥處起疹子、水皰等,應立即將膏藥取下,用鹽水或雷佛奴爾(乳酸依沙吖啶,又名利凡諾)消毒患處,再用紗布包紮。

如果水皰大,應到醫院用消毒針管將泡內液體抽出,再作相應處理。

9清洗膏藥

取下膏藥後應該如何清洗身上殘渣呢?

用取下的膏藥反復沾取,很快就可以清除藥印,簡單有好用。

10黑膏草藥文化

陜西省秦嶺終南山的主峰,終年積雪,寒光四射,故稱太白山(周代稱太乙山),太白山遍地藥草,從古至今吸引著從醫的聖人、郎中。相傳上古時代的"神農嘗百草,壹日遇七十毒"就發生在秦嶺北坡長安、周至、寶雞沿山壹帶。唐代著名的上林苑是皇家種藥狩獵的場地,就在終南山腳下的戶縣、周至沿山壹帶。東漢著名藥醫家韓康,拒漢恒帝之封,隱居太白山研究醫藥。唐朝蘇敬在《唐本草》中載:茯苓和茯神“雍州南山亦有”。隋末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居太白山10余年,從事醫藥研究、采集、栽種和炮制中草藥,研究藥性,為民治病,著有《千金異方》,收載藥物800余種,並詳細記載了200余種藥物的采集、炮治、主治功能。後人為紀念孫思邈對醫藥學的功績,稱為藥王,稱太白山為“藥山” 。

太白山藥用植物多達3000多種。許多藥用植物都有著有趣的民間傳說。壹種草藥因形似鹿蹄,具有強骨壯髓、修骨化刺、祛風除濕等功能的“鹿蹄草”則相傳是壹只金鹿的傑作。相傳很久以前,王母娘娘跟前的壹只金鹿私自跑到太白山遊玩,王母娘娘發現後立即派神兵捉拿,金鹿使盡神力,躍起四蹄,奔向天涯海角,直到海南島的南端才被玉索套住拉回。金鹿奔馳時,留在太白山上的蹄印變成鹿蹄草,而金鹿被捉住的地方,至今仍叫鹿回頭。 祖師麻植物名黃瑞香,是壹種落葉灌木,有祛風除濕、溫中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民間有“打得順地爬,離不開祖師麻”的諺語。太白山草藥經過千百年的臨床實踐,師傳口授,在民間已形成獨特的醫療理論體系和太白草藥的配伍理論。草醫們所編著的《太白草藥性賦》、《太白草藥湯頭歌》和《太白草藥性歌括》,是太白草藥醫療理論和草藥配伍理論的集成。它不僅在民間的衛生保健上起著壹定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為我們研究新藥源提供了基礎,而謝士元教授研制的“太乙山”膏藥,正是建立在太白山草藥的文化基礎上,根據家鄉流傳的奇方,以鹿蹄草配伍山中無汙染的祖師麻、血竭、骨碎補等72味保密配方為基質,外加遠紅外陶瓷粉,使古法工藝巧妙結合清華生物提純技術,研制的新壹代黑膏藥。專門針對:骨刺、增生、膝關節退行性病變、半月板磨損、滑膜炎、頸腰椎病等。

  • 上一篇:老鼠的生存經驗寓言故事
  • 下一篇:節日文化與古詩詞和古代文化名人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