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貴 全省發現3處,柳林儺舞保存最完好
楊國雨手持八卦陰陽旗,扮演降獅人“回回”和兩只獅子表演,通過“踩鼓”、“查蹄印”、“單咬”、“雙咬”、“走四門”等壹系列舞蹈動作,表現壹個“回回”尋找、搏鬥最終降服“無名歹獸”的故事。舞蹈中“回回”有獨白,還和樂隊有對話。
冠縣柳林鎮是魯西歷史文化名鎮,鎮上文化站站長楊國雨年紀不大,卻對當地文化了如指掌,歷史人文典故信手拈來。他介紹,柳林降獅舞雖叫“獅舞”,其實是最古老的舞蹈—儺舞。降獅舞“降獅人”和“獅子”均為頭盔型面具,是儺舞最典型的文化特征。儺舞與祭祀密切相關,有祈禱、招魂等功能,降獅舞主要在廟會、葬禮上表演。儺舞中動物形象時常錯位,降獅舞中“獅子”額頭上有“王”字,又象虎,舞中稱之“無名歹獸”。
2010年,經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專家認定,該舞為儺舞,且是到目前為止全省發現的3處儺舞中保存最完好的壹處。
溯源 發源地已失傳,柳林楊家傳承9代人
南邢莊時期的降獅舞已不可考,目前流傳柳林鎮的降獅舞在舊社會主要用於祭祀娛神,多在廟會上演出。所謂“娛神”也是壹種祭祀方式,年關時節也表演“降獅舞”自娛自樂。
楊國雨介紹,遠古時期,部落林立,信仰繁雜,對神靈原始崇拜成為儺舞、儺戲產生的母體。隨著歷史進步,古老的儺文化僅在貧困、閉塞之地得以保存。冠縣位於冀、魯、豫交界處,自古貧窮閉塞,為儺文化產生和傳承提供了適宜空間。柳林降獅舞就是壹種具有典型儺舞、儺戲特征的傳統舞蹈。
儺舞發源於原堂邑縣南邢莊,傳為大禹治水時所留。在漫長傳承中,儺舞這壹古老名稱漸被遺忘,因與興起的“獅舞”相似,便被稱為“獅舞”。名稱雖改,但儺舞的基本特征都保存至今。
柳林楊氏家族是柳林南街第壹大姓,家族崇文尚武,文人武將輩出。為保家族興旺,公元1770年前後,楊氏族人從南邢莊學得此藝,從此代代相傳,至今已9代,歷時近300年。而在原地南邢莊,該技藝早已滅絕,柳林南街成為分布地。
現狀 搶救性挖掘,努力培養年輕接班人
冠縣資深文史專家任金光對降獅舞有著深厚感情。他說,降獅舞傳承近300年後,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停止活動。此後50多年,許多老藝人相繼離世,服裝、道具、樂器大部散失,不少舞蹈套路、鑼鼓經失傳。
2003年,該項目的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楊乃讓和兩兄弟楊乃毅、楊乃富,組織老藝人回憶、記錄、整理舞蹈套路、對白、鑼鼓經等,自費修復傳世道具服裝,購置裝備樂器。三人個人出資20000元,終因財力有限,至今各方面規模均不到原來壹半,舞蹈、伴奏之套路也僅僅整理出壹部分。當年老藝人僅存5人,平均年齡75歲以上,朝不保夕,青年人中願傳承此項技藝者甚少,後繼無人問題已迫在眉睫。
為保護和傳承這項彌足珍貴的傳統舞蹈,冠縣和柳林文化部門對降獅舞進壹步搶救性挖掘,豐富、完備現有檔案,並努力培養年輕接班人,全面傳承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