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藝術動畫和實驗動畫的範疇?"民間藝術"和"帶有民間色彩"的區別?

藝術動畫和實驗動畫的範疇?"民間藝術"和"帶有民間色彩"的區別?

實驗動畫的性質:

在動畫發展的幼年時期,可以說所有的探索與開發都具有實驗的性質,其中壹個顯著特點是個體化創作。當動畫的制作開始進入群體化運作時,動畫的主流已脫離了實驗的性質而成為壹種新型的文化產業模式。而那些仍然保持自我風格、形式、技巧以及制作方式的動畫藝術家的作品就被稱為“實驗動畫”。這兩種不同類型進行互相比較之後的結果使得實驗動畫從內涵到形式更傾向本體元素的極限發揮,而商業動畫更趨向多元文化的相互滲透。

如《平衡》、《小牛》、《星期壹閉館》、《nothing》等等 商業動畫比較好理解,那麽,什麽是藝術動畫?其實藝術動畫是比較商業動畫而言的。從壹般意義上講,是很難劃出壹條十分明確的界線,把壹些動畫片劃分為商業動畫,把另外壹些劃分為藝術動畫。但事實是的確存在商業動畫與藝術動畫之分。

無論是商業動畫還是藝術動畫,都無外乎“動”和“畫”兩個方面的特點。動,壹般是指影片中所塑造的物體的活動和攝像機的運動;畫,壹般是指動畫片的制作風格和手段。從“動”的方面來看,藝術動畫與商業動畫並沒有太多的不同。而“畫”卻是辨別商業動畫與藝術動畫的主要依據之壹。在“畫”中可以體現藝術動畫的壹些主要特色,藝術動畫裏的“畫”自由地借用和移植繪畫等造型藝術手段,使動畫的表現力豐富多彩,更富於藝術性和趣味性。也難怪有些人把商業動畫片稱為“卡通電影”,把藝術動畫片稱之為“美術電影”。

為什麽會有藝術動畫和商業動畫之分?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在哪裏?區分它們的意義是什麽?

由於動畫片的制作手段有許多種類,其中主要有二維動畫片和三維動畫片。在二維動畫片中,采用傳統的線描、平塗顏色的手段是最基本的主要的手段。從動畫史的記載來看,這傳統的方法,就是先畫在紙上,然後再描繪在透明的賽璐珞片上進行分層上色,最後合成並在攝像機下進行拍攝。當然,隨著動畫技術的不斷發展和豐富,也逐漸出現了如剪紙動畫、木偶動畫、沙子動畫、水墨動畫等動畫形式,但到目前為止,它們都屬於非主流的制作方法。從20世紀80年代起電子計算機進入到動畫制作領域,動畫技術產生了第二次革命,出現了完全在計算機裏的虛擬磁性空間,通過這個空間產生了由數字技術完成的三維動畫。在傳統的二維動畫片領域,以往描繪在賽璐珞片上、然後在攝像機下進行拍攝的方法基本被電腦和掃描儀所取代。

雖然當今愈來愈多的高新技術進入到動畫制作過程中,但是,其基本的制作流程並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傳統的線描、平塗顏色的手段目前在商業動畫電視片、電影片制作中依然還是最為常見的手段。探究原因,很重要的壹條就是這種方法十分適合於流水線作業和工業化生產。

無論是商業動畫還是藝術動畫,它們是有許多的相同點:不管是商業的或藝術的,都是動畫片;從制作的工藝上來看,商業動畫片與藝術動畫片的制作方法和基本原理是基本相同的;從它們播放的媒介和觀眾群體看,也是基本壹致。另外,它們都是需要通過團隊合作而產生。

商業動畫與藝術動畫卻有壹個本質的不同點,這就是商業動畫是以制造商品,創造商業價值為其最主要的生產動機;而藝術動畫則以藝術表現和藝術探索,創造藝術成功為其主要的創作動機。這是他們之間的最大的不同。

在實際的行業中,商業動畫與藝術動畫是動畫家庭的兩個大陣營,它們是平衡動畫領域的兩大支撐點,也是帶領動畫不斷發展的兩個最重要的環節。它們相互交叉,相互分隔,相互彌補,又相互轉化。區分商業動畫與藝術動畫的目的並不是要把它們分出高低貴賤,而是證明各種動畫片的存在都有它的價值與意義,只是看我們如何去理解和認識。事實上,對於動畫藝術家而言,也難於劃分其為商業動畫的工作者還是藝術動畫的創作者,因為他們中的很多人也是在這兩個領域中遊動著的。

研究和分析商業動畫與藝術動畫的目的也不是引導人們在觀看和欣賞動畫片的時候,先要搞清它們是商業動畫還是藝術動畫。其真正的意義在於:讓我們的動畫制作人、投資者和動畫家明白,在壹部動畫片、尤其是壹部大制作動畫片產生前,是需要考慮到方方面面的因素,而不是在影片制作完成後才作思考。只有這樣才會避免出現壹些不明智的做法,例如,明明是壹部商業的動畫片策劃和制作,卻壹定要強調那是藝術動畫(品),導致不計制作成本和回報周期的盲目投入,以致陷於壹種尷尬局面;又如,明明是壹部充滿藝術家主觀因素和個人藝術表現的藝術動畫或者是壹部時政的宣傳片,卻壹定要說服商業投資人相信那是壹部可以獲得巨大商業利益和回報的商業動畫片,以致投資人血本無歸。

發展著的中國動畫目前正進入了壹個需做深度研究和對前期總結的時期,在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應不斷提出問題,並不斷地進行分析、討論和總結,這才可能促使我們的動畫產業和動畫藝術持續而健康發展。 1 中國色彩藝術發展史

說起中國色彩文化與教育,是壹個很大的課題,因為任何壹個章節都能寫成壹本書,為了大家能了解中國色彩文化教育,通過我簡單的介紹後,願大家能對中國色彩文化教育能有壹個初步的了解和印象。

壹. 了解中國色彩發展史

中國色彩應用傳播的歷史翻開人類文明發展史就可以清楚發現在混沌初開的原始時代,隨著人類生理進化完善,視覺生理系統的發育健全,顏色的意識逐漸誕生在人的思維之中。它作為最初的壹種心理現象以物質本源色彩,在人類大腦中產生反映和刺激反映,這種對自然色彩認識激發了人類最原始的色彩應用意識,就是這種意識豐富了我們人類精神世界的需求和創造生活環境的勇氣。

對於色彩本身而言,無論是原始人類時期還是現在文明時代。自然色彩的存在不是依人類需要而存在,而應用色彩則是人類自己的選擇而存在。在商用色彩形成的初期是以原始人類應用的需求而存在的,到人類能創造工具並用之交換其需求的時候,人類的祖先開始懂得用顏色來裝飾自己創造的工具時,最早的商用色彩形式隨著人類進步而出現了。

在應用色彩中沒有高級低級應用之分,只有高級低級的享受之別。古人雲:“未用謂之色,已用謂之色”。自然的彩、應用的色,商用是設計創造的過程,使用是精神享受的目的。但對色彩的認識人類是相同的。

“感知色彩是動物的本能”;

“了解色彩是人類的需求”;

“傳播色彩是人類發展要求”;

“商用色彩是傳播色彩手段”;

“享受色彩是人類進步標致”。

中國史前文化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在野蠻時期的低級發展階段,人類的高級屬性就開始發展起來。原始人在舊石器時代主要是在自然色彩環境中生活,但對於色彩的感受和認識僅停留在對自然界中的動物,自然形態和空間的視覺信息和感觀的記憶刺激經驗來辨別。自然色彩就成為原始人類強化色彩記憶的色彩“教科書”。

人類只能被動接受自然界中四季變化無常的色彩環境,自然界中色彩現象就是人類心理色彩承受的定量標準,在原始人類漫長生存發展歲月中,人類還沒有用審美的眼光看自然,人類“強化”接受自然界色彩現象還不能進入意識應用階段,因為人類對自然色彩最初的意識不是審美意識,是被動教育的自然現象。但隨著人類進步和發展,自然色彩現象會成為壹種模式進入人類祖先的潛意識中,為人類進行商用色彩的設計最早的打下基礎。

其實人類祖先對色彩“結緣”最早應歸屬於大自然的兒子石頭。人類開始創造的第壹個工具就是石頭,當時人類祖先對天然的石塊選擇標準就是――順手。考古學家在發現大量石器原料為瑪瑙,各色燧石、蛋白石、水晶、脈石英等,五彩繽紛,正是這種奪目的刺激效果才能激起對色彩感的更大興奮,也正是這種世世代代不斷重復的刺激,才能逐漸的把沈睡在人類祖先腦中的色彩本能激活,並逐漸敏感化。自然界的色彩不會自發地成為喚醒色彩美感地力量,啟蒙者只能世人類自己地創造物。作為自己本質力量的感性確證,工具形式壹開始就讓人類激動;也有了這種深厚的心理積澱。本能被喚醒的過程,就是本能得到提升、發展和轉換的過程。這是人類祖先的眼睛轉化成人的“欣賞形式美的眼睛”的過程,而本能被喚醒和得到提升,人類終會以欣賞工具色彩得眼睛來欣賞大自然給予的壹切。這就是自然界的人化過程,小石器是人類色彩感的啟蒙老師。

到了舊石器時期的後期,人類生活開始有了變化。當進入母系社會時,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人類長期受自然色彩的潛意識教育,開始有了壹點點要駕馭自然的意識開始擡頭。這是的人類群居生活的模式已形成,首領或族長出現,已有了尊卑等級的區別,開始有了約束族人祈求上蒼的需求,也出現了巫術觀念。人們把某種動植物或自然現象當作民族的圖騰來崇拜。追逆到中國“山頂洞人”穿戴都用赤鐵礦的砂粉然過,在屍體旁也撒滿了“紅粉”。紅色對於它們已不是生理感觀的刺激作用,(這是動物也可以擁有的)而是開始包含著應用或提供某種行為觀念的含義(這是動物所沒有的)。原始人之所以染紅穿戴撒抹紅粉,這壹官能感受是原始人類最早有朦朧的裝飾意識活動,亦即包含著應用色彩是服務於原始的宗教、藝術、審美、巫術、禮儀的真正的開始,這是中國應用色彩歷史上最早的最原始的應用色彩現象 民間藝術

“民間藝術”是藝術領域中的壹項分類,依照字面上來看就是“某某藝術”的壹種表現形式,而冠上“民間”字樣,顯然是要與所謂的“宮廷藝術”與“貴族藝術”等有所區隔。不過姑且不論“民間藝術”的領域有多廣,其基本架構“某某藝術”的重點在於“藝術”,因此我們有必要先了解有關於藝術的含意。《辭海》(臺灣中華書局)中有如下的定義:“藝術”(Art)壹、廣義:凡含技巧與思慮之活動及其制作,如機械、工匠、建築、房屋之類,皆稱藝術;義與技術相當。二、狹義:指含美的價值之活動,或其活動之產物;意義與美術(fine art)同。可見藝術是指學問與技術而言,也可謂是“巧藝”或“工藝”。這可從周朝的六種技藝(六藝:禮、樂、射、禦、書、數),以及《周禮》鄭氏註國學基本叢書中有關“百工”的記事,得知藝術本來的意義就是指“工藝”,而我們從古書中可以歸納出以下之定義:

1. 工藝是指生活所必備的知識。

2. 工藝是指人類制作生活用具之事。

3. 工藝是指考慮材料與加工技術以人工的方式制作器物之事。

4. 工藝是指熟練精巧的技術。

由以上所列對於藝術的定義,再冠上「民間」而成「民間藝術」,就不難理解「民間藝術」其實就是「民間工藝」,而有別於「貴族工藝」、「機械工藝」、「產業工藝」、「美術工藝」、「現代工藝」等藝術領域。舉凡在民間形成、發展並廣為流傳的各種通俗的傳統藝術以及具有民間色彩的技術與藝能,例如傳統工藝、戲曲、舞蹈、音樂、雕塑、編織、中國結、剪刻、木偶、魔術、雜技、原住民文化……等等,都屬於民間藝術。

中國民間工藝之微雕介紹:

我們的老師郭月明認為:精微藝術貴在精微,也難在精微,因為它不僅術其微小,還必須在微笑之中再現藝術神采、韻味。每壹件精微藝術品,無不是成功於所實的基本功之上,同時,又綴滿了心血和汗水。

他期望我們新壹代的微雕藝人能學有所成,卻不奢望藝術上的投機取巧,壹蹴而就;他期望我們的作品有朝壹日得到社會的承認,他恥於以媚俗之作去欺世盜名。時至今日,他依然故我地在鬥室中埋頭磨礪,不知晨昏,也屋所謂冬夏;在精微藝術這片充滿生機的田野上耕耘不止,不問收獲,也屋所謂個人名利。淡泊寧靜,耐得寂寞;超然物外,求索不己,這就是中國微雕藝人學藝生活的真實寫照。

“皮影”是對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包括場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稱謂。中國皮影藝術,是我國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巧妙結合而成的獨特藝術品種,是中華民族藝術殿堂裏不可或缺的壹顆精巧的明珠。

皮影戲是讓觀眾通過白色布幕,觀看壹種平面偶人表演的燈影來達到藝術效果的戲劇形式;而皮影戲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場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間藝人用手工,刀雕彩繪而成的皮制品,故稱之為皮影。

皮影戲是我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壹。它的演出裝備輕便,唱腔豐富優美,表演精彩動人。千百年耒,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所以流傳甚廣。不僅如此,皮影戲還對國內外文化藝術的發展起過壹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戲曲劇種,就是從各路皮影戲唱腔中派生出來的。中國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戲的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都起過先導作用。西方世界從十八世紀的歌德到後來的卓別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對中國皮影戲藝術都曾給予過高度的評價。建國後,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戲來招待國內外賓客。然而,皮影戲藝術在遭遇“文革”劫難之後,瀕危的處境至今未能扭轉。

至於皮影戲中人物、景物的造型與制作,卻又是屬於我國的民間美術範疇。。它為了適應皮影戲的幕影表現形式,采取了抽象與寫實相結合的手法,對人物及場面景物進行了大膽的平面化、藝術化、卡通化、戲曲化的綜合處理。其臉譜與服飾造型生動而形象,誇張而幽默。或純樸而粗獷,或細膩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暢,著色之艷麗,通體透剔和四肢靈活的工藝制作效果,著實能使人賞心悅目,愛不釋手。皮影人制品(簡稱影人)不只是用於皮影戲的演出,而且每個人都可以用雙手耍玩娛樂,還可以置於窗前或白墻之上,作為室內藝術裝飾。由於皮影造型古樸典雅,民族氣味濃厚,既具有藝術欣賞性又有收藏價值,所以國內外很多博物館、收藏家、藝術工作者和皮影愛好者都藏有中國皮影。在國際交往中,也常有國人以中國皮影為上等禮品贈與國際友人。

中國剪紙

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壹,據考證,從商代開始就有人用金銀箔、皮革或絲織品進行鏤空刻花制作裝飾品,後來在公元 105 年,蔡倫改進和推廣前人的經驗開始大量造紙,這種鏤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從而誕生為現在的剪紙藝術。

風箏

風箏起源於中國,是目前世界風箏界壹致公認的結論。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的科學家墨翟制造的,早期風箏主要是用在軍事方面的,從晚唐開始逐漸被當成玩具使用,現在中國的風箏壹部分還出口日本、朝鮮、歐洲等國家。

剪紙

剪紙是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壹。大約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面廣而普遍受歡迎;更因它最適合農村婦女閑暇制作,既可作實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了群眾的審美愛好,並含蘊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壹,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

現在已發現的最早剪紙實物是南北朝墓葬中的動物花卉團花,學者們則認為可推溯到漢唐婦女使用金銀箔剪成方勝貼在鬢角為飾的風俗,而雖已找到蔡倫以前的東漢紙張實物,嚴格意義上的剪紙恐不會早於漢朝。早期的剪紙大約跟道家祀神招魂祭靈有關,例如杜甫詩中就有“暖湯濯我足,剪紙招我魂”的明確記載。今日苗族仍有年節剪鬼神之形貼於牛欄或門上的巫術習俗。

在過去,人們經常用紙做成形態各異的物像和人像,與死者壹起下葬或葬禮上燃燒,這壹習俗在中國境外有時仍可見到。剪紙藝術壹般都有象征意義,此外剪紙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現在,剪紙更多地是用於裝飾。剪紙可用於點綴墻壁、門窗、房柱、鏡子、燈和燈籠等,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人們以前還常把剪紙作繡花和噴漆藝術的模型。

熟練的民間藝人只打腹稿就直接用剪刀把紙剪成圖形,專業藝人則有用刻刀在蠟板上制作者,稱“刻紙”。經起稿、剪刻、粘貼、揭離、修整而成,可以壹次刻透多層紙,而提高產量。

剪紙因材料單薄,多用滿幅鋪排勻稱而物像互相串連的平面構圖法,形象多富裝飾性,避免大塊黑白,用精致花紋點綴裝飾主體人物。聰明的藝人在表現“貓捕鼠”時竟創造出“鼠在透明貓腹”的奇特效果,天真爛漫的風格十分耐人尋味。平面重疊鋪陳的手法不僅造成濃烈的民族風味,並且擴大了畫面的容量、提高了剪紙的表現力。絕大多數剪紙都並不追求嚴格寫實,而是群眾心目中的意象的表現,例如陜西剪紙的牛,把牛身上的漩毛做極度誇張而成為牛身上的裝飾花紋,既增添了視覺的動感變化,又加強了形式美感。

春節習俗:舞獅子

圍繞著春節,幾千年來形成了許多風俗習慣。有些習俗,如接神、敬天等,帶有迷信色彩。隨著人們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漸被淘汰了,有的習俗,賦予了新的內容,如燃放鞭炮、張貼春聯和年畫、耍龍燈、舞獅等等,迄今仍廣為盛行。

舞獅子

每當“爆竹壹聲除舊歲”時,在我國廣闊的土地上,傳統的舞獅活動就伴隨著送暖的春風和歡樂的鑼鼓,出現在城鎮和農村。為壹年壹度的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歡樂氣氛。

舞獅是我國壹項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起源於南北朝時代。

據傳,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66年)五月,宋朝交州刺史擅和之奉命伐林邑,林邑王範陽還使用了象軍參戰。這支象軍由於士兵持著長矛騎在又高又大的象背上,所以使僅僅擁有短兵器的敵方,連接近它都很困難,宋軍的士兵開始吃了大虧。後來,先鋒官振武將軍宗愨想了個辦法。他說,百獸都害怕獅子,大象大概也不會例外。於是,連夜用面、麻等做成了許多假獅子,塗上五顏六色,又特別張大了嘴巴。每壹個“獅子”由兩個戰士披架著,隱伏草叢中。他還在預定的戰場周圍,挖了不少又深又大的陷阱。敵方驅象軍來攻,宗愨用弓放出了假獅子,這種“雄獅”壹個個翻動著鬥大的血口,張牙舞爪直奔大象。

大象嚇得掉頭亂竄,宗愨又乘機指揮士兵萬弩齊放,受驚的大象頓時沒命地向四處奔跑,不少跌到陷阱裏,人和象俱被活捉。……從此,舞獅首先在軍隊中流行,然後傳到民間。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西涼使》中就有“假面胡人假面獅,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起毛衣擺雙耳……”。可見,在唐代已有類似現代的獅子舞了。

為什麽在春節期間人們喜歡舞獅子呢?據說,明朝初年,廣東佛山地區出現了壹頭怪獸,每逢年歲將盡,則在佛山郊區出現,到處糟踏莊稼,殘害人畜,鄉農不勝其苦人們就把竹篦紮成若幹頭獅子模型,並塗上各種斑駁的顏色,事前布置好,當怪獸出現時,鑼鼓齊鳴,群獅奮舞,壹齊朝著那頭怪獸進發,那怪獸驚恐萬狀,掉頭就跑,爾後,當地鄉民認為獅子有驅邪鎮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於是,每年春節打鑼鼓,挨家挨戶,舞獅拜年,以示消穴除害,預報吉祥之意。

舞獅子,除春節外,在喜慶的日子裏,也常以舞獅助興。民間壹般舞獅由兩人合作扮壹頭大獅子(有的地區稱太獅),壹人扮作壹頭小獅子(有的地區稱少獅),另壹人扮武士,手拿繡球作引導,並先開拳踢打,以誘引獅子起舞。獅子隨著鼓點的快、慢、輕、重,忽而翹首仰視,忽而回頭低顧,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搖頭擺尾,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在模仿動作上,有舐毛、擦腳、搔頭、洗耳、朝拜、翻滾等動作;在技巧上,有上樓臺、過天橋、跨三山、出洞、下山、滾球、吐球和采青等。

竹馬,壹般是用竹皮或者竹篾紮起骨架,外面用紙裱糊,再經過彩繪而成。竹馬分為前後兩半,系於表演者的腰部,使表演者如騎馬狀。山西晉城市的陽城縣,則是用中式大襠褲填滿於草,壹頭作馬首,壹頭作馬尾,白褲腰是表演者的坐騎部位,外加馬頭,人稱之為“褲馬”。

跑竹馬,壹般在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鬧“紅火”時活動於廣場或街頭巷尾。山西省各地參加跑竹馬表演的人數不等,活動形式也有壹定程度的不同。

中國民間藝術欣賞祖國大家庭中的各民族,都有著高度的審美能力和卓越的創造才能,在他們當中產生、流傳、發展著的民間美術及其豐富多彩,是我國傳統文化精華之壹,是民族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

民間藝術是相對宮廷藝術、文人士大夫美術和專業美術而言的,被魯迅先生稱之為“生產者的藝術”。是指以勞動人民為主體作者,為了滿足勞動人民的衣食住行用生活需要和審美需要而創造的服裝及其配件、床上用品、食炊用具、家具以及年畫、剪紙、演具、玩具等。它在藝術上集壯美和樸素於壹身,表現出樸實明朗、火熱向上的風格,散發著勞動人民內在的真摯、善良、直率、熱情等心理素質和審美情趣。

因民間是民俗的載體,就要結合各民族、各地風俗民情來欣賞。俗話說“十裏不同俗”,各地各族都有自己的節日與節日活動的內容,民間藝術與這些節日緊密結合著,要欣賞它是如何“物以致用”,“就地取材”,“因才施藝”的。民間藝術是表意的藝術之壹,即像它們自己說的:“從心裏想出來的”,“想怎麽著就怎麽著”,不能用科學的解剖透視法去衡量它,也不能用專業美學的標準欣賞它的好壞、美醜,而應通過民間美術特有的“吉祥美好”等情趣及稚拙的表現手法去感受、體會、鑒賞。

  • 上一篇:自制電視天線圖
  • 下一篇:蘇寧電器的營銷策略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