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節俗跟風俗有什麽區別

節俗跟風俗有什麽區別

問題壹:“風俗”與“習俗”有沒有區別? 算,當然算

問題二:民俗與風俗兩種稱謂有什麽區別 民俗,即民間風俗,指壹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於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

風俗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範。風俗的多樣性,是以習慣上,人們往往將由自然條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為規範差異,稱之為風;而將由社會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行為規則之不同,稱之為俗。所謂百裏不同風,千裏不同俗正恰當地反映了風俗因地而異的特點。風俗是壹種社會傳統,某些當時流行的時尚、習俗、久而久之的變遷,原有風俗中的不適宜部分,也會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改變,所謂移風易俗正是這壹含義。風俗由於壹種歷史形成的,它對社會成員有壹種非常強烈的行為制約作用。風俗是社會道德與法律的基礎和相輔部分.

問題三:中秋節全國各地都是有什麽不同的風俗! 中秋節是東亞的民間的壹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歷的八月十五日。中秋節不單單是華人的節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日本、韓國的傳統節日。

按照中國的農歷,農歷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此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壹天月亮滿圓,象征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

中秋壹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但並沒有說明是八月的哪壹天。

唐朝以後,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傳說唐玄宗夢遊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壹般認為,中秋節開始盛行於宋朝,到了明清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中國的壹大傳統節日了。

>>

?賞月

?吃月餅。

?在香港,除了月餅以外,楊桃、芋頭仔都是常見的食品。由於菱角現在比較難買,已經比較少見。

?祭月即拜祭太陰娘娘。

?臺灣自1990年代起,中秋節流行起吃烤肉的習俗。

?此外,亦有些地方的習俗會向長者或後輩送贈豬仔餅或長壽面。

?向親朋戚友送禮亦是韓國人過中秋節的習俗。所以他們亦叫中秋節做“韓國人的感恩節”。

>>

韓國人的假期表上把“秋夕”的英文寫成為 Thanksgiving Day,因為秋夕在韓國是壹個大節日,會壹連放三天假。過去交通未發達之時,民眾都會利用這段日子回鄉探親。時至今日,每逢秋夕之前壹個月,韓國各大公司都會大減價,以吸引民眾購物互相贈送。

>>

日本的傳統的中秋節也叫芋明月,也叫栗明月。現代日本人,已經不過中秋節了。那天人們可以不工作,在家裏呆著喝啤酒,不看月亮,看電視節目。由於傳統文化的衰退,年輕人都不知道節日的來源和意義,聽到什麽節日,只知道那天不用上班。

>>

有許多古代詩人寫下了詠誦中秋節的詩詞。不少人認為,以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為最佳.

[ 宋朝的辛棄疾寫過壹首詞:木蘭花慢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

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

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

飛鏡無根誰系?嫦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

怕萬裏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沈浮?

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鉤?]

>>

下面的數據是1949年以來的大約46個中秋節(不含閏月)20時的天氣狀況(2000年以前)。

?平均氣溫

北京:18.2℃

漠河:5.3℃

武漢:22.0℃

廣州:27.0℃

?陰晴(平均總雲量)

北京:40%(遮月的低雲平均只有16%)

吐魯番:31%(遮月的低雲平均只有2%)

貴陽:72%

雅安:96%,只有1956年可以賞月

?降水(雨雪天氣)

貴陽:7次下雨

雅安:18次下雨

峨眉山:29次下雨

長白山天池:9次降雪

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日為中秋節,俗呼為八月節。街市繁盛,果攤泥兔攤所在皆是。十五月圓時設月光馬於庭,供以瓜果、月餅、毛豆枝、雞冠花、蘿蔔、藕、西瓜等品,唯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諺雲:“男不拜月,女不祭竈”。供月畢,家人團坐,飲酒賞月,謂之“團圓節”。又將......>>

問題四:傳統習俗和民族節日的區別 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壹個組成部分。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壹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的過程。它和社會的發展壹樣,是人類社會發展到壹定階段的產物,我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和天文、歷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這從文獻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壹年中劃分的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後來的傳統節日,全都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題條件,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風俗內容的豐富與流行,還需要有壹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關;神話傳奇故事為節日憑添了幾分浪漫色彩;還有宗教對節日的沖擊與影響;壹些歷史人物被賦予永恒的紀念滲入節日,所有這些,都融合凝聚節日的內容裏,使中國的節日有了深沈的歷史感。

問題五: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節日風俗 5分 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節日風俗,如蒙古族的獻哈達,藏族的雪頓節,西南地區彜族、白族的火把節也有著獨具特色的藝術樣式,比如,安徽的黃梅戲,河南的 豫劇,浙江的越劇,四川的川劇。藏戲則被稱為藏文化的精髓。

滿意請采納。

問題六: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壹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壹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壹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蕩秋千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壹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壹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壹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壹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中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壹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壹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壹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壹大口袋。有兩種形式:壹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壹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壹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壹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包袱裏的冥錢,種類很多。

壹、大燒紙,九K白紙,砸上四行圓錢,每行五枚;

二、冥鈔,這是人間有了洋錢票之後仿制的,上書“天堂銀行”、“冥國銀行”、“地府陰曹銀行”等字樣,並有酆都城的圖案,多系巨額票面,背後印有佛教《往生咒》;

三、假洋錢,用硬紙作心,外包銀箔,壓上與當時通行的銀元壹樣的圖案;

四、用紅色印在黃表紙上的《往生咒》,成壹圓錢狀,故又叫“往生錢”;

五、用金銀箔疊成的元寶、錁子,有的還要用線穿成串,下邊綴壹彩紙穗。舊時,不拘貧富均有燒包袱的舉動。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設供案,將包袱放於正中,前設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行禮後,即可於門外焚化。焚化時,劃壹大......>>

問題七:我國不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習俗 北京人的祭竈 北京人過春節的習俗,是很有興味的。 所謂春節,是指中國陰歷正月初壹。它預示著新的開始,天地萬物復蘇,春天降臨,壹年的農事也將著手進行。所以,向來為中國人所重視。後來,公歷推行,國家以公歷的壹月壹日為 “元旦”,陰歷的“年喜”,只好在名義上退而求其次,改稱“春節”。然而,對春節的慶祝,絲... 廣州民俗節日 廣州是壹個有著十分豐富的民間民族風情的南粵名城。廣州近年來在歡度春節、元旦、五壹節、國慶節等傳統民族節日的基礎上,開展了每年壹度的非常有廣州特色的八大節慶活動:春節期間的迎春花市和元宵節,農歷二月的波 羅廟誕會,端午節(期間有盛大的節日慶典――龍舟節),番禺荷花節... 當地特色: 茶館 “坐茶館”是成都人的壹種特別嗜好,因此茶館遍布城鄉各個角落。成都茶館不僅歷史悠久,數量眾多,而且有它自己獨特的風格。無論妳走進哪座茶館,都會領略到壹股濃郁的成都味:竹靠椅、小方桌、三件頭蓋茶具、老 虎竈、紫銅壺,還有那堂倌跑堂... 節日 成都燈會正月十五成都燈會是在元宵賞燈習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壹種傳統民俗活動。南宋詩人陸遊在《丁酉上元》詩中描述成都燈會盛況是“突兀球場錦繡峰,遊人仕女擁千重;鼓吹連天沸午門,燈山萬炬動黃昏”。... 居住 西雙版納的傣族,大多在平壩傍水而居,或在河谷依山傍水而居。住房為“幹欄式”建築竹樓。個人成分族稱居住的樓房為“很”。 傣族對當地的地名、寨名的命名尤為考究。壹般都是根據當地的自然風光、環境特點以及 歷史傳說來命名,有些地名和寨名又往往帶有壹定的宗教色彩。如允景洪,傣語意為“黎明之城”。相傳,那是... 服飾 傣族的傳統服務,男子壹般穿無領大襟、對襟小衫,袖窄,下身著長褲,用白布或蘭布包頭。婦女上裝穿淺色緊身緊袖短衫,下裝穿花筒裙。逢年過節或遇喜慶日子,傣族婦女都要綢緞、尼龍、燈蕊絨精制有衣裙,盛裝打扮。小 蔔小(小姑娘)外出時,均喜歡帶上壹把小花傘。 傣族婦女很講究發飾。大多挽長發於頭頂,也有的束發垂於腦... 飲食 西雙版納傣族以大米為主食,尤其喜歡吃糯米,有不少家庭均以糯米為主食。副食大多愛吃酸味和水產。傣族還喜歡飲酒,甜米酒更是男女老幼都喜愛的飲料。米酒巴壹般都是自己釀制。 傣族還是喜歡吃竹筒板。竹筒飯的做 法是:用壹節午竹或甜竹,把壹端挖通待裝米。做竹筒把的米,大多用陸稻香米或紫米。米洗幹凈泡水後,既可直... 婚姻 傣族青年男女尋找終身伴侶,完全是自由戀愛。變戀愛的方式既多而又獨特。如小蔔冒(小夥子)串小蔔少(小姑娘),丟包等戀愛方式,充滿著詩意。 小蔔冒串小蔔少。每當月明風清的夜晚,緬桂花發出幽香。這時,“等 待群蜂繞花枝”的戀愛活動就開始了。正錄青春妙齡的小蔔少,收拾打扮後,帶著自己的小紡車,坐在竹樓陽臺上... 家庭 傣族的家庭生活,壹般是在青年男女結婚有了孩子以後,就從家庭裏分出來,另蓋房子居住。夫妻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經濟是獨立的,雙方都有自己的財產和收入,都可自由支配,不受對方約束。家庭開支***同協商,子女長大 以後也有自己的獨立經濟,如飼養養豬、雞、種植蔬菜,水果的收入,都歸自己所有。 傣族的性格溫柔,家庭和... 取名 傣族有名無姓,壹個人壹生中有好幾個名字。小孩時有乳名,男童進佛寺當和尚有僧名,還俗後取還俗名,結婚以後有了孩子雙稱“之父”。 傣族壹般以“巖”、“玉”區分男女性別,男性以“巖”字當頭,如“巖糯”。女 性以“玉”字當頭,“玉罕”。 乳名有以下幾種取名的方法: 安排行順序取的“如”巖......>>

問題八:法定節日和傳統節日有何區別 法定節假日是指根據國家根據各民族的風俗習慣或紀念要求,由國家法律統壹規定的用以進行慶祝及度假的休息時間。傳統節日是民間***同認同的節日。

問題九:古人過春節的習俗和現在過春節的習俗有什麽不同? 春節又稱元日、元旦、無正、元辰、元朔、歲旦、歲首、歲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過年,為夏歷新年的第壹天。由於歷法不同,各代歲首之日不盡壹致:夏代為正月初壹,商代為十二月初壹,周代為十壹月初壹,秦代為十月初壹,漢武帝時又恢復到正月初壹,並延續至今。

“春節”,各代所指也有區別。漢代指立春這壹天,南北朝指整個春季,到了近代才指正月初壹。它是我國歷史最悠久、活動內容最豐富、禮儀最隆重、場景最壯觀、食品最精致的壹個傳統節日,全國56個民族中的53個(除去藏、白、傣族)都要舉行盛大的家宴或族宴慶賀,故又稱“元日大慶宴”。

春節的起源

據史籍記載,春節在唐虞時叫“載”.夏代叫“歲”,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義指谷物生長周期,谷子壹年壹熱,所以春節壹年壹次,含有慶豐的寓意。又傳,春節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的“臘祭”,當時每逢臘盡春來,先民便殺豬宰羊,祭祀神鬼與祖靈,祈求新的壹年風調雨順,免去災禍。他們用朱砂塗臉,身披鳥羽,唱跳吃喝,熱鬧非凡。至於

互相拜年宴請,則起自漢初,對此《通典》有所記載。

歷代春節食俗

※東漢時期,祭祖是春節的重要活動和習俗。據崔提《四民月令》稱:“正月之朔,是為正日。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家室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

※南朝時期,春節闔家互相拜賀、飲宴,並開展娛樂活動。據粱人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壹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欽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還有畫雞、燃爆竹、懸索、乞如願等遊戲。

※唐宋元明清時期春節食俗中的禮儀成分逐漸加重。據南宋吳自收《夢梁錄》記載:“土大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梵天廬叢錄》記載:“男女依次拜長輩,主者牽幼出謁親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清波雜誌》載:“宋元佑年間,新年賀年,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親朋拜年,主家必須設宴款待,酒肉異常豐盛。據《嘉泰會稽誌》記載:“元旦男女夙興,家主設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詣親屬賀,設酒食相款,日歲假,凡五日而畢。”至清代,《帝京歲時紀勝》雲:“士民之家,添衣冠,肅佩帶,祀神祀祖;焚楮帛畢,味爽闔家團拜,獻椒盤,斟柏酒,扶蒸糕,呷粉羹。出門迎喜,參藥廟,謁影堂,具柬賀節。路遇親友,則降輿長揖,而祝之日新禧納福”,對於前來拜年春,“縱非親厚,亦必奉節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爛醉!俗說謂新正拜節,走千家不如坐壹家。而車馬喧闐,追歡竟日,可謂極壹時之勝也矣”。

春節各地食俗

漢族的春節食俗,壹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九、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

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如年夜飯,尤為講究:壹是全家務必聚齊,因故未回者必須留壹座位和壹套餐具,體現團圓之意;二是飯食豐盛,重視“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餃子叫”萬萬順”,酒水叫“長流水”,雞蛋叫“大元寶”,金魚叫“年年有余”;這條魚準看不準吃,名為“看余”,必須留待初壹食用.北方無魚的地區,多是刻條木頭魚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為祖輩居上。孫輩居中,父輩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飲酒。吃飯時關門閉戶,熱鬧盡興而止。

除夕的家宴菜肴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舊時北京、天津壹般人家做大米幹飯,燉豬肉、牛羊肉、燉雞,再做幾個炒菜。陜西家宴壹般為四大盤、八大碗,四大盤為炒菜和......>>

問題十:民族節日和傳統習俗的區別 節日壹定是習俗,而習俗不壹定是節日。

  • 上一篇:自己在家怎麽做艾灸,正確的方法是怎樣的?
  • 下一篇:蘇州時令美食盤點蘇州時令美食盤點圖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