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笙制作技藝是苗族民族。
苗族蘆笙制作技藝,貴州省雷山縣、雲南省大關縣地方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
擴展資料:
蘆笙,是少數民族特別喜愛的壹種古老樂器之壹,是民族節日中必備的樂器。而蘆笙也是苗族傳統的簧管樂器,在苗族地區廣為流傳。
苗族蘆笙因流行地區的不同,而在大小、音色、音量和調式上有所差別。黔東南黃平、丹寨和榕江壹帶的蘆笙高亢粗獷;畢節、黔西、水城壹帶的柔和抒情;而黔南的蘆笙則雄渾健朗。
苗族蘆笙制作技藝工序繁雜,歷來都由師傅親手教授,無文字資料留存,且技藝考究,傳承比較困難。能熟練制作蘆笙的藝人已越來越少,高超技藝後繼乏人,面臨失傳的危險,亟待搶救、保護。
東丹甘的《蘆笙史探索》,從故事、神話、古文字文獻等角度進行了分析,但作者多是通過推測,而沒有進行具體論證,另外作者也把葫蘆笙、笙與蘆笙混同,忽視了它們之間的區分。
秦序在《蘆笙起源初探》及《蘆笙起源初探(續)》中,通過歷史文獻《南詔野史》、《桂海虞衡誌·誌器》、《嶺外代答》等說明“盧沙”就是蘆笙的前身始見於南宋的文獻及“盧沙”與葫蘆笙的區別,同時還說明盧沙和葫蘆笙在宋代就是同時存在於西南少數民族中的兩種樂器,蘆笙在明朝時才出現,後才形成這種局面。
苗族傳統蘆笙,為六管蘆笙,沿用中國傳統的五聲音階。響銅簧片氣鳴發音,其音準的高低,全憑制作工匠特有的辨音能力來確定,他們手工制作的簧片,就能夠使所有的主奏蘆笙的音準絕對相同;每組5—7支蘆笙合奏,也符合和聲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