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陽面花造型豐富,色彩鮮艷、民俗氣息濃郁,制作精巧,最早起源於民間祭祀活動,現已成為婚嫁、滿月等儀式的重要物品。
面花,也叫“禮饃”、“花花饃”,相傳是由古代金石禮品和圖騰演化的產物。在陜西的合陽縣至今仍盛行面花的制作,每逢婚喪嫁娶,年節慶典,民間農婦用白面,以針線、梳子、剪刀為工具,靠巧手揉捏出花、鳥、蟲、魚、豬、狗、雞、鱉、蝙蝠、青蛙、人物、建築物等千姿百態,送喜慶、節日、祭祀多種規格的禮饃,以表達他們的喜、怒、哀、樂,人生信仰。花饃,造型別致,形態逼真,或擺茶陳列,或饋贈親朋,也可食用,又是壹種獨具地方特色的藝術品。
陜西合陽縣巧手婦女捏的花饃饃,幾乎件件都有講究,什麽節送什麽饃,什麽饃插什麽花,都有千百年的節俗傳承,表現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壹些內涵。合陽面花藝術是民間婦女集體智慧的結晶,幾個心靈手巧的婦女圍坐在壹張放在炕上的矮腿小方桌四周,通過揉、搓、捏、剪、壓、紮等簡單的手工操作就可制作出形態各異的面花來。而且幾個人在制作過程中,必有壹個人是主角,其余的人則為副手。這個主角按照不同場合的需要,會對制作過程有壹個整體性的構思,然後按個人所長分頭制作。合陽面花藝術沒有專門拜師學藝的過程,技藝的傳承就是在這樣的集體制作中完成的。
從造型上來講,合陽面花也可分為三類:壹是簡潔生動的貼花型,類似浮雕;二是誇張性強的變體形,選取花鳥蟲魚、瓜果菜蔬等自然對象,其造型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三是富麗堂皇的插花型,呈立體狀,壹個大饅頭上能插七八個甚至上百朵小面花。有的甚至做成上下相連的幾層,十分壯觀。
合陽面花,純屬民間造型藝術,它吸收了繪畫、紙紮、泥塑等技藝特點,形成了自身別具壹格的藝術風格。
陜西的面花歷史可以追溯的西周時期。到漢唐時期,陜西的面花已經發展到了高峰,並且開始出現在壹些大型宴會中。《陜西烹飪大典》中記載,唐中宗時宰相韋巨源“燒尾宴”中的“素蒸音聲部”,就是壹組用面團捏塑造型,經蒸制而成的面花,其造型是將面團分為70份,***捏成70個美如仙女的面人,有手持不同的樂器,吹拉彈唱的樂妓,有身著舞衣,翩翩起舞的歌舞妓,上席時按樂舞演奏的章法安放各自位置,組成壹個大型的樂舞場面,讓赴宴的賓客觀賞品鑒之後,再下筷壹個壹個吃掉。這種面花已達到壹個十分高的境界,將面花升華為壹種面點藝術。同時這也從另壹個方面說明了面花在陜西十分普及,下到黎民百姓,上可至達官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