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團藝術總監兼首席指揮彭家鵬
4月19日,蘇州民族管弦樂團將在藝術總監兼首席指揮彭家鵬的執棒下亮相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為申城觀眾奉上壹臺“風雅頌之交響”原創作品音樂會。雖說同屬長三角文藝聯盟,蘇州和上海的高鐵車程已被縮短至40分鐘,然而為了這次亮相,樂團依然用了整整兩個月時間精心挑選劇目。
演出上半場可謂“委約”專場,三首曲目《煙雨楓橋》《來自蘇州的聲音》以及《絲竹的交響》皆為原創委約作品,且都凸顯了蘇州古典雅致的人文情懷。《煙雨楓橋》由作曲家李濱揚創作,其名取自唐代詩人杜牧的“暮煙疏雨過楓橋”。在隱約的蘇州評彈與昆曲元素的幾絲韻味的穿引下,通過飄渺夢幻的音樂歷程,描繪出作者心中的那座令人神往,朦朧色彩中的千年楓橋。
《來自蘇州的聲音》展現的是作曲家郝維亞眼中的蘇州,既保持了古色古韻又兼顧時代發展。作品分三個樂章,分別從蘇州的“園林”“山水”“昆曲”中汲取素材,並考慮以當代人的視角重新感受和審視蘇州的獨特氣息,展現了蘇州經過40年改革開放的洗禮所取得的發展成就。
劉長遠創作的《絲竹的交響》以江蘇民歌《姑蘇好風光》為素材,分兩個樂章,讓人仿佛聽到太湖的船歌、寒山寺的鐘聲、庭院中的評彈和江南的水鄉的浪花,抒發了作者對江南水鄉的贊美以及蘇州人民深愛故鄉之情感。
二胡演奏家朱昌耀
音樂會下半場則是重頭戲——作曲家趙季平的《風雅頌之交響》。自詩經中走出的這部管弦樂作品能讓人聽到《關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向往,也能聽到《幽蘭操》中史詩與英雄傳說的浩渺氣質。這是趙季平從中國詩歌總集《詩經》與《唐詩》中選取其中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章節,歷經近壹年的完成的大型民族管弦樂作品。
不難發現,蘇州民族管弦樂團在內容氣質上堅守著江南民樂特色,亮出了鮮明的中國標識。樂團藝術總監兼首席指揮彭家鵬介紹說,迄今為止,樂團委約的每壹部作品幾乎都緊緊圍繞“中國元素”“江南文化”,無論是古典園林或是古村落,抑或如今重又變為新時尚的評彈或昆曲,中國傳統文化的寶庫支撐著中國民族民樂發展,也借助交響化之路向世界展現它的浩瀚和斑斕。
民族管弦樂作品難寫,又不像西洋交響樂範本很多。但通過多次溝通和嘗試,作曲家和樂團逐漸有了默契和***識,民族管弦樂交響化最關鍵的是理念的革新,用國際通行的交響建制來豐富、完善中國民樂,使其規範化、多元化和國際化。
當然,民樂交響之路依然在探索中,彭家鵬強調:“對於每壹部新作品,無論大小或繁簡,樂團都會通過不停地演出來積累經驗、收集反饋,再反過來進行微調,促進樂曲的成熟和完善,最終成為樂團的經典保留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