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蘇聯的三夫改革是什麽?過程如何?蘇聯究竟能不能避免解體?

蘇聯的三夫改革是什麽?過程如何?蘇聯究竟能不能避免解體?

蘇聯改革,是個老話題了。三夫改革,也就是著名的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和戈爾巴喬夫改革,話說俄國的人名相似程度有些高,那麽我們當然知道,三個人的改革最終都失敗了,而且壹代不如壹代。那麽它們的過程究竟如何呢?蘇聯又究竟能不能避免解體呢?

蘇聯改革的部分原因,來自於俄羅斯自身的傳統。彼得大帝的改革非常著名,也成功地讓俄國成為了歐陸強國。之後的歷代沙皇都在不斷進行改革,原因是俄國自身對於自己落後性的壹種焦慮,擔心壹旦停止改革,就要被西方甩在身後,而且還可能被亞洲強國反超。

彼得大帝改革很成功,雖然沒有讓俄國加入西方,但是使俄國成為了強國。亞歷山大二世改革就不是很成功,俄國之前在克裏米亞戰爭中慘敗,危機感很強的新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推動農奴制改革,結果修修補補,只是延緩了俄國的崩潰。從日俄戰爭、壹戰到蘇俄內戰,斯大林接手的是壹個連年大戰、民生雕敝的爛攤子,在不久後還要再接受二戰的連續大戰,於是斯大林也開始了改革,改革類似彼得大帝,在使俄國更加遠離西方的同時使俄國強大了起來,並戰勝了納粹集團,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

但是戰後,畢竟飛機坦克大炮不能當飯吃,也不產生經濟效益,戰爭打贏了,但是總不能天天打仗,誰也受不了,還是得壹心壹意搞建設,斯大林體制的弊端於是日漸暴露出來。

後人總是指責斯大林體制僵化,並且工業產能畸形,確實很僵化,分配也不合理,但是當時的背景是必須不計壹切代價發展重工業,不然納粹帶著各路法西斯來滅全家,到時候什麽都沒有。再加上俄國本身的自然條件惡劣,西方又搞封鎖,當時的情況只能這麽搞。

但是後來,戰後蘇聯國際環境不說有多大優勢,最危急的時刻總算消除了。斯大林的接班人想著總算可以改壹改了。

赫魯曉夫上臺之後,首先對斯大林進行了壹系列清算,在最初的幾年,斯大林幾乎被打倒,後來雖然認可了斯大林的貢獻,但是仍然對其頗有微詞。

這樣的壹棒子打死的後果就是造成了蘇聯思想界的混亂,必須否認前任才能認可現在,精神分裂的現象是可想而知的。而且,赫魯曉夫打倒了斯大林的個人崇拜,卻又建立起了自己的個人崇拜,其內政外交缺乏方寸,最著名的就是與美國總統進行了“廚房辯論”之後,為了能實現他自己說的“讓蘇聯人人吃上牛肉燉土豆”、“讓蘇聯人均糧食產量超過美國”,於是不顧蘇聯氣候條件有限的事實,強行在西伯利亞推廣種植玉米,結果導致糧食大幅歉收,被迫增加糧食進口。

赫魯曉夫改革的本質是對斯大林體制小修小補,換了壹個名頭把斯大林體制大體繼承了下來。其本人也最終被政變推翻被迫隱退。

之後蘇聯進入勃列日涅夫時期。勃列日涅夫強烈否定赫魯曉夫,在名義上又把斯大林請了回來。但是,與赫魯曉夫不同,勃列日涅夫幾乎正好相反,其做出的行為從根本上偏離了列寧、斯大林以來的蘇聯方針,走向修正主義道路。

在這壹時期,蘇聯被稱為“ 社會 帝國主義”,對外大肆擴張,大搞大國沙文主義,對美國和西方采取攻勢,把蘇聯的勢力範圍推向鼎盛,卻越來越不得人心,日漸受到國際孤立。對內大力鎮壓東歐衛星國的自主權利,武裝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粗暴幹涉別國內政。勃列日涅夫提出了自己的理論“勃列日涅夫主義”,其中的有限主權論特別突出,他認為東歐衛星國是主權有限的國家,應該接受蘇聯的領導並在事實上依附於蘇聯,蘇聯可以隨意幹涉它們的內政。蘇聯走向典型的大國沙文主義道路。

也是在這壹時期,蘇聯病入膏肓,國內經濟陷入了“石油陷阱”,油價高時飛速發展,油價低落壹落千丈,勃列日涅夫後期,蘇聯經濟在達到鼎盛的相當於美國70%以後,開始拉大與美國的距離,之後越來越大,與現在已經成功轉型的巴林等國相比,不由得讓人唏噓。

蘇聯在爭霸的過程中消耗了太多的元氣,本來之前的連年戰爭就透支了國力,之後又連年爭霸,代價是俄羅斯的壹蹶不振。在勃列日涅夫後期,蘇聯為了突圍,選擇了印度洋方向作為突破口,著急忙慌地入侵阿富汗,勃列日涅夫當時年事已高,糊裏糊塗,竟然提出了“正義在我,治安戰想不打就不打”的奇葩理論,最終蘇聯深陷阿富汗治安戰中,損失慘重。

隨著勃列日涅夫年事已高,在其後期,已經沒有什麽改革可言。他前期的改革就是把蘇聯改成了 社會 帝國主義,完全偏離了正確的方向,後期趨於守成,政策也越來越糊塗。沒有演講稿就不會講話。

勃列日涅夫到阿塞拜疆指導工作,在大會上拿著演講稿念到壹半才發現,稿子拿錯了。“這不是我的錯,同誌們讓我們重新開始。”與之類似的事跡還有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上,勃列日涅夫在演講臺上忘了拿稿子,半天說不出話來,當拿到演講稿之後,看到上面的五環標誌,以為是五個o,脫口第壹句竟然是“ooooo!”嗷嗷了五聲。下面人趕忙跑上去,“書記,那是五環,從下面壹段開始。”和現在的美國總統有壹拼。

1982年,給自己頒發了大量勛章的勃列日涅夫去世,需要指出的是,戈爾巴喬夫並沒有直接上臺,很多人對當中的兩個領導人不熟悉,安德羅波夫在位近兩年,他的改革是受到了不少好評的,但他沒有長期執政,過早的去世使蘇聯最後的機會喪失了。

然後是年紀更大的契爾年科,從他當時的年齡和身體狀況來看,過渡的性質十分明顯。他在位13個月,期間需要人攙扶才能進行活動,他繼承了安德羅波夫的政策,做了壹些具體工作,那壹年蘇聯在巍巍顫顫中大體平穩。

1985年,戈爾巴喬夫終於上臺,他當時年僅54歲,在政治界,這是壹個非常年輕的年齡。當時的他被寄予厚望。但是人們很快發現了不對頭。

他的經濟改革壹塌糊塗,他提出“加速發展戰略”,變本加厲地發展本來就已經高度畸形的重工業,使得工業結構更加畸形,以致於蘇聯人在最後幾年中,到超市裏買菜要排長隊,貨架上可能只有壹個土豆或者壹個地瓜,這還不是最離譜的。

在蘇聯和東歐國家,舉個例子,比如說妳要買車,按照計劃經濟的分配,妳買的車需要15年以後才能到妳家。買房子需要提前30年,30年以後妳才能住上這套房子,已經完全脫離了正常的生活標準。

蘇聯走到戈爾巴喬夫時代,已經積重難返。如果妳看看三夫改革,假設蘇聯是個慢性病人,赫魯曉夫小修小補,勃列日涅夫把蘇聯改得病入膏肓,戈爾巴喬夫直接把蘇聯改死了。實際上,他們別無選擇。換成其他人大體也壹樣。不光是他們,現在的俄羅斯也沒有好的選擇。

俄國 歷史 上在西方和東方、歐洲和亞洲之間反復橫跳,跳來跳去連自己都不認得自己了。彼得大帝西化改革,亞歷山大二世就泛斯拉夫主義改革,蘇聯推翻沙俄,赫魯曉夫又否認斯大林,然後勃列日涅夫又否認赫魯曉夫,這樣的反復顯示了俄羅斯本身的尷尬。

德國也壹樣。德國 歷史 上就是壹個帝國跟著壹個***和國,然後再度陷入重復的輪回。神聖羅馬帝國後有德意誌邦聯,然後是第二帝國、魏瑪***和國、納粹、聯邦***和國, 與俄國其實處於壹個邏輯上,即每壹個後來者都要靠否認前任維持自己的認同。

這是中歐和東歐 歷史 造成的結果。並非人力可以改變。 如果安德羅波夫在位久壹些,蘇聯也許能避免解體的悲劇,但俄國本身無論如何,都將在這條反復橫跳,非歐非亞的道路上痛苦掙紮,因為這就是俄羅斯本身。

我是@藍海動能,會經常與大家分享中外 歷史 知識,歡迎 關註 並留言討論。

  • 上一篇:色達紅佛珠出名嗎
  • 下一篇:茅臺酒釀酒工業遺產群在哪壹年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