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民居建築,形式多樣,頗具特色。設計施工既遵循傳統,又要求居住舒適。各地根據地理環境和現有材料,因地(材)施建。貴州苗族民居大體分為 :“樹杈”式住宅、“幹欄”式住宅、“燈籠架”式住宅、“漢”式住宅等四個類型。
壹、奇異的建築形式
苗族民居不僅是日常生活的地方,同時也是壹個民族文化集中表現的場所。平時的生活、生產勞動、親朋聚會、宗教活動,如紡織、刺繡、飼養、婚喪、祭祀等都在這裏進行。由於這些習俗活動和自然條件的長期影響,因而在建築構造上形式獨特,適用性強。貴州苗族民居壹般分為以下幾種:
1、“樹杈”式住宅
“樹杈”式住宅呈橫長形建築,是壹種最古老的住宅形式,其特點是簡單、易建,適應原始生活和生產方式,如刀耕火種、隨意搬遷。房柱和屋梁都沒有榫頭和榫眼,均用竹篾和藤條綁紮固定而成。
“樹杈”房采用自然生長的雜木,在砍伐時留下頂端的樹杈;也有的在圓柱頂端用釘子固定兩個三角木塊,用竹篾或藤條綁紮,形成人工樹杈。樹杈三根排列為壹欄,中間壹排樹杈較高,架橫木為梁,左右兩排樹杈較低,架橫木為檐,構成人字屋架。在橫木上綁紮若幹細長的木條,即形成懸山式屋頂。屋頂均蓋杉木皮或茅草,墻壁用竹片和茅草編制而成。“樹權”式住宅隨意性強,壹房三間的住宅壹天即可完成。
另壹種“樹杈”式住宅是用專門的墻板將樹權夾在中間,倒入泥土,用木棍將泥土夯實、夯滿,再將墻板拆除,壹層層加高,直至檐口,這種形式俗稱“幹打壘”。
苗族“樹權”式住宅、面積不大、長約8至10米,進深約4至6米,室內用竹和茅草編成隔墻,分成三間。中間為堂屋,有些正堂供有祖先神龕 ;其他兩間壹間作廚房,建有竈臺、火塘,主要作燒飯、取暖用 ;另壹間作臥室,大人小孩同住。牲畜圈和廁所壹般建在屋後或兩側。
“樹杈”式住宅在解放初期流行於黔東南和黔西北苗瑤地區,目前少有留存。在落後的偏遠山區偶爾可見,壹般作牲畜圈或堆放雜物。
2、“幹欄”式住宅
“幹欄”式住宅,人們習慣稱為“吊腳樓”。貴州苗族、侗族、土家族、水族等民族居住地,都有“幹欄”式住宅,其形式格局大同小異。它是貴州各民族喜愛的民居建築形式。這種建築以木材為主要原料,屋頂用青瓦、杉木皮或茅草搭蓋。
苗族的“幹欄”式住宅風格獨特。黔東南臺江、雷山、劍河壹帶苗族民居多建於半山腰,選靠山坡挖土填平,形成挖與填的兩層坪地。
“幹欄”式住宅的特點是在低層坪地上豎立木樁,使之懸空,木樁約2米。高處架樓梁,均為穿鬥式構架,使之與高層地坪為壹樓面。穿鬥式構架下即為住宅的底層,用木板、竹籬、樹條加以間隔,作碓房、牲畜圈、廁所等用。
“幹欄”式住宅的二層樓面,是苗民居住和生活的主要場所。第二層的中間為堂屋,堂屋前凹進約2米稱“吞口”;外沿有欄桿和背靠,人稱“美人靠”,專門為姑娘繡花、休息的地方。堂屋為雙扇大門,正堂設有本家祖宗神龕。堂屋兩端隔為若幹間,壹端主要作臥室、客房,另壹端為廚房,建有竈臺、廚櫃、水池(缸)等。住宅的第三層壹般為主人家的儲藏室,堆放糧食、種子、雜物和各種臘貨。這種三層式的“幹欄”式住宅,上下有木板梯,樓梯設在屋內,並有蓋板。
“幹欄”式住宅的建築特點是整棟房子以榫頭、榫眼、穿排、木梢固定完成,不用壹顆鐵釘。“幹欄”式住宅每排立柱根據房屋進深大小分為“三柱二瓜”和“五柱四瓜”等,柱和柱之間以穿枋固定排列。中柱最高,以人字形向兩側檐柱降低,降低幅度大小以瓦面流水緩急速度要求確定,通稱為“水步”。
3、“燈籠架”式住宅
“燈籠架”住宅可能是古代井幹式房屋的壹種殘留。由於是以房屋四角四根開槽的立柱和平行的八根橫木固定,形似燈籠,故稱“燈籠架”。所謂“燈籠架”,是將若幹木棒劈為兩半,兩端砍出鈄口與立柱的槽口吻合相扣,成井字形構架,木棒層層相疊,即成房屋四壁。在相對的兩壁中間立壹柱支撐屋梁。頂上用細長木棒搭成懸山屋頂,蓋上杉木皮和茅草,這種建築現已少見,多作牲畜圈用。
4、“漢”式住宅(平房)
這是黔東南黃平、凱裏、施秉等地常見的壹種苗族民居。這類住宅均為長方形和曲尺型的壹層平房,平面布局以三間多見,少數也有五至七間的。中間通常為堂屋,左右間數對稱。堂屋大門凹進壹柱,稱為“吞口”。檐下階上無欄桿。堂屋兩扇大門,堂內正中設有神龕祖宗牌位。堂屋內空間較高無樓,壹般只裝釘天花板 ;兩側次間上有樓,但大都不居住,只存放壹些幹貨和雜物。次間多隔成前後間,左側前間挖有火塘,建有竈臺,作取暖和煮飯用。其余房間為臥室、客房和堆放工具及雜物的地方。
“漢”式住宅的牲畜圈欄和廁所,同建壹屋,但與住宅分開,多數修建在住宅的庭院兩側與正房形成直角,使整個民居成曲尺形。
“漢”式住宅建築材料不限,常用木料、石塊、土磚,也有磚木混合結構。
二、風趣的建房習俗
建房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是壹件很莊嚴的大事,擇屋基選日子十分講究。苗族壹般是村寨聚居,宅地選擇避陰向陽,有的選在周圍盡是綿延起伏的峰巒中,有的選擇在背靠峭壁的山峰或群山環抱的山腰裏,有的選擇在蒼松翠柏下或山巒層疊的高山上。有錢的人家還專門請來風水先生定向采標,選擇宅基。
宅基擇好後,選日子至關重要,首先要從上輩的年庚八字推測:有無屬相相克,如無克相,即是吉兆。壹般是定在當年的秋冬,苗家喜歡醜、亥、已、未、酉、卯等日子為吉日良辰。吉日定好後,主人請來手藝高超的木匠師傅,帶著酒、肉、魚、糯米飯、香紙和斧子、鋸子、尺子上山選好壹棵茂盛、粗壯、挺直的杉木作新房的中柱,稱為“架馬”。砍樹前,木匠師傅向杉樹的根捋酒、掐肉以示祭祀,並念道 :“哪棵樹最大?哪棵樹最高?這棵樹最大!這棵樹最高!大有九抱九,高到九雲霄,今天把妳砍,造房萬年牢。”吉語念完後,木匠師傅用斧子在樹上砍三斧,遞給主人砍三斧。再將斧子交給幫忙的人將樹砍倒。樹倒的方向很有講究,壹定設法將樹倒向東方,以示吉利。再將砍倒的樹按中柱尺寸鋸斷、剝皮、刨光,運到家中。木匠還要燒香點燭,殺雞敬魯班師祖,在柱頭上認真彈上壹條中墨線,稱作“發墨”,表示新房動工。
新房立好後要上大梁,在起房造屋中,上梁被視為是壹件隆重的大事。梁木選擇也很講究,壹般選用杉木、椿木、梓木等。這類樹木的再生性很強,主樹被砍伐後,來年又從根部發出很多新枝,表示興旺發達。當地的習俗是梁木由郎舅送,上梁這壹天,郎舅家將梁木砍好,制成毛坯,用紅布包裹,請人擡到主人家,主人要備鞭炮到寨邊迎接梁木。
梁木擡到主人家後,木匠師傅再按尺寸進行細加工。定好時辰,架好上梁樓梯,準備上梁。上梁時還要唱上梁歌,上梁開始,木匠師傅在新房堂屋唱道:“壹進堂屋四四方,主家請我來上梁,腳踏雲梯步步高,登上新房亮堂堂,仙桃堂中累累掛,主家富貴萬年長。壹上壹步人氣旺,二上二步子孫強,三上三步家豪富,四上四步狀元郎,五上五步五子登科,六上六步六畜興旺。”上梁後,主人家便將幾筐用糯米做成的彩色梁粑,從梁上撒下,大人、小孩蜂踴而進,哄搶梁粑,歡聲壹片,滿堂喜慶。
新房裝神龕也是壹件很嚴肅的大事,裝神龕講究要求高於大門框架,俗話說“神龕高過堂屋門,子孫發在自家門。神龕低於屋口,榮華富貴往外走。”
新房裝大門也十分講究,擇定吉日,木匠將大門裝上,親朋好友都來祝賀。村寨裏德高望重的族老要穿新裝,穿新鞋,包新頭帕。並準備壹個裝有米的盤子,米上放有錢幣、銀器和彩色絲線,以及大人、小孩新裝各壹套,當地稱“富貴盤”。苗族民居建築中最有特色的要屬“吊腳樓”,壹般分為曲欄回廊式吊腳樓和半邊式吊腳樓。這種木樓具有防潮、幹凈、涼爽、通風的特點,壹般都是三層,下層堆雜物關攔牲畜 ;中層有陽臺、欄桿、走廊,供居住 ;上層存放谷物、用品及幹貨。夏天走進苗家木樓,清沁涼爽,心曠神怡,加上主人熱情款待,使客人有賓至如歸之感。
苗族的起居與房屋結構相關。中間較兩邊次間稍寬,通常隔成前後兩間,前間寬大,為堂屋,是全家飲食、取暖、待客的地方,安設神龕。過去,壹般都在堂屋正中安設四方形鬥狀火坑,坑內安鐵三腳,火種終年不熄。火坑上方置壹支架或掛鉤,放食品及掛東西。堂屋左面中柱腳置放牯角奉祀,有的還在中柱邊堅立壹小竹子作“長命樹”。祭祖時,傾數滴酒和掐小點肉於火炕邊或門外即可。堂屋後小間專住男性老人,絕不許住已婚的兒子或媳婦。左右次間分為前後兩間,左前間為兒子臥室或客房,後間父母臥室或火炕。豬牛圈和廁所在樓腳或房屋附近。
上述民居現在臺江、劍河、雷山、黃平等地區還都可以見到。
(潘國華 貴州省黃平文化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