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建築主要以吊腳樓為主。
苗族多居住在山區,山高林密,就地取材修築民居,黃土墻黑瓦房和古香古色的吊腳樓便成為苗族民居的主要式樣;
苗族的壹些上層首領也修築磚石徹的帶風火墻壁的四合院落,寬敞而幽深;苗族壹些貧寒的人家也築簡陋的竹樓,低矮的石板屋和樹皮蓋頂的茅屋。但苗寨的主體部分仍是黑瓦房,吊腳落。
苗家的吊腳樓飛檐翹角,三面有走廊,懸出木質欄桿。欄桿雕有萬字格、喜字格、亞字格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圖案。懸柱有八棱形、四方形、下垂底端、常雕繡球、金瓜等形體。吊腳樓通常分兩層,上下鋪樓板,壁板油漆發光。樓上擇通風向陽處開窗。
窗欞花形千姿百態,有雙鳳朝陽,喜鵲鬧海、獅子滾球等。吊腳樓的下層多作貯藏糧食的谷倉或擺放家具農具。樓上則為主人居室或客房。
樓外長廊為婦女們繡花、挑紗、織綿、打花帶、晾紗、晾衣的場所,和土家吊腳樓不同,苗家吊腳樓上樓的梯子壹般設在屋內,而不像土家吊腳樓設在屋外。
不論是黑瓦房,或是吊腳樓,苗族民居照例少不了青石火塘。火塘上懸有杭桿,掛滿了薰黑的臘肉、野味。火塘中間立有生鐵鑄的三角架。每當夜暮降臨。
勞作歸來的苗人圍著火塘煮飯炒菜,跳動的火苗映紅壹張張憨樸和善的笑臉。好壹幅溫馨、寧靜的田園風光圖。如遇親朋好友來坊串門,圍火塘飲酒放歌,唱壹曲古老、煽情的山村野調,更是趣味無窮。
苗族民居落成,通常要舉行傳統的“接龍”儀式消災祈福。這是這個古老的民族對黃河故土的眷戀和向往。苗族由於特有的遷徙歷史,在建築選材和房屋構建形成自己特有的建築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