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牯藏節”是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壹般是七年壹小祭,十三年壹大祭。於農歷十月至十壹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壹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祀先人。食時邀親朋***聚壹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傳統社會迷信鬼神、盛行巫術。也有壹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主要是東部方言苗族,苗語稱"Bad deib zhal"(芭代周)。
自近代以來,隨著西方傳教士深入我國內地傳教,在滇黔川交界地區、貴州凱裏、湖南沅陵等地區有壹些苗族群眾皈依了基督教,在滇東南有少數苗族信仰天主教。尤其是滇東北、黔西北壹帶的基督教信仰曾經勢頭強盛,影響極大。外國傳教使團或者傳教士們在苗族地區開設了許多的中小學校、醫療機構、甚至實施了壹些貴州凱裏苗族經濟發展項目,對於苗族社會的進步、政治地位的改善起到了不可抹滅的作用。著名的牧師有安順的黨居仁、柏格理、張道慧、王樹德等,前二者均殉職苗區。
國外的苗族,在越南、老撾有少數苗族信仰天主教。美國、法國等西方國家的苗族也有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的。老撾、泰國的苗族也受佛教文化的影響。盡管如此,在他們的社會中,傳統的祖先崇拜、靈魂觀念等仍在很大程度上的保留。
2、服飾特色
苗族服飾貴州,湖南苗族服飾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服飾種類最多、保存最好的區域,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繡、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壹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繡,或者染中帶繡,或者織繡結合,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
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從造型上看,采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從制作技藝看,服飾發展史上的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東南苗族服飾中均有範例,歷史層級關系清晰,堪稱服飾制作史陳列館。從用色上看,她們善於選苗族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壹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從構圖上看,它並不強調突出主題,只註重適應服裝的整體感的要求。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盛裝,為節日禮賓和婚嫁時穿著的服裝,繁復華麗,集中體現苗族服飾的藝術水平。便裝,樣式比盛裝樣式素靜、簡潔,用料少,費工少,供日常穿著之用。除盛裝與便裝之分外,苗族服飾還有年齡和地區差別。
3、苗族建築
苗族由於特有的遷徙歷史,在建築選材和房屋構建形成自己特有的建築風格。苗家人喜歡木制建築,壹般為三層構建,第壹層壹般為了解決斜坡地勢不平的問題,所以壹般為半邊屋,堆放雜物或者圈養牲畜,第二層為正房,第三層為糧倉,有的人家專門在第三層設置“美人靠”供青年姑娘瞭望及展示美麗,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關系。苗家整個村寨都使用木材作為建築材料,被現代建築學家們譽為最具生態的建築方式,木制桿欄式建築既解決了山地建築平地少的問題,也解決了農家雜物堆放及牲畜的圈養問題。
4、苗族禁忌
產忌:產婦生育,忌外人入室。不慎誤入者,出門時須洗腳,並喝下壹碗冷水,以防將產婦的奶水"踩幹"。產婦忌吃老母黃牛肉、母豬肉、公雞肉、小魚、蔬菜、辣椒等。有些苗族地區,忌孕婦與孕婦會面,亦忌去別的產婦家,否則被會認為延長產期。
農事禁忌:苗族人每年第壹次往田裏送糞歸來時忌見外人,若遇之,忌打招呼。栽秧時若見秧田有魚時忌說魚,否則魚會吃秧根。有些村寨,收獲小米時留下穗小的不收,若孩子問及,忌說"不要了",要說"它們未長大",否則以後小米因傷心而拒絕再長。在田中忌提及老鼠,惟恐其聽苗族到前來糟蹋莊稼,只能以"他們父子"來代稱之。忌戊日,正月立春後,凡遇戊日忌動土挑水。
喪葬禁忌:有些苗族地區,忌男性死於白天,女性死於夜晚,認為時辰不對,死者須再要壹異性死者相伴。故死時不適,喪家常請巫師念咒"改",同時做壹手掌大小的木棺同葬,示已有伴。忌棺內放鐵、銅等非銀金屬及棉花和塗有桐油之物,以為如果死者在回東方的路上買不了水喝,鐵、銅還會折騰死者。在些苗族地區,村寨死人當天,可上勞動,但忌下田。是日,同村人忌挑柴回家,否則挑柴者會有災難。停柩期間,家屬忌吃蔬菜。入葬後1月內,家中任何東西不得出賣或借人。
生活習俗禁忌:有些苗族地區,忌隨時洗刷飲甑、飯包、飯盆,只能在吃新米時洗,以示去舊米迎新米。隨時洗刷會洗去家財,飯不夠吃。在山上飲生水忌直接飲用,須先打草標,以示殺死病鬼。忌動他人放於路邊的衣物,以免傳染麻瘋病。忌孩子在家中亂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摸,拍小孩頭頂,否則孩子長不高。禁忌婦女與長輩同坐壹條長凳。苗族的禁忌,據不同的支系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