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藏節是苗族壹個比較盛大的祭祖活動,這個祭祖活動壹般由牯臟的人帶頭組織,組織對象是壹代關系比較好的幾個部落。牯臟節又分為大牯臟節和小牯臟節。小牯臟節壹般壹年有壹次,時間基本上分布在春天後或者秋收的季節。而大牯臟節壹般是13年壹次,之所以會是13,取有輪回的意思,輪到哪壹個寨子哪個寨子就作為東道主。
壹、苗族的創世歌關於牯臟節起源的記載並沒有明確的文字,但是卻存在於苗族的創世歌當中。因為早期的苗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於是唱歌便成為他們記載文化的最主要的方式。在苗族的創始歌當中,有這樣壹位蝴蝶媽媽,它孕育了12顆蛋,只是最後壹顆蛋無論如何都孵化不出來。於是蝴蝶媽媽只能請風暴過來幫忙,結果蛋被風暴推到山崖上裂開了,然後有壹頭小牛從蛋殼裏面孵化了出來。但是小牛覺得沒有媽媽孵化自己出來,很生氣,所以把蝴蝶媽媽氣死了。
二、苗族的起源後來蝴蝶媽媽的其他孩子無論怎麽種莊稼都沒有好的豐收,後來有人告訴他們,是因為小牛把蝴蝶媽媽氣死了,所以才不讓牛去耕地,種出好莊稼。只有把小牛殺死,去祭拜蝴蝶媽媽,就會有好的豐收。在這之後人們把小牛殺死,果然獲得的好莊稼。所以這就是牯臟節的起源,人們在這壹天都要殺牛吃牛祭祀祖先。苗族的牯臟節節活動非常盛大,甚至會持續四天。第壹天各個村寨帶著各自的酒豬牛等禮品互相拜訪。第二天圍著牛吹簫跳舞。第三天牽著牛去河邊轉三圈。第四天宰殺牛並制作美食。
三、牯臟節的歷史意義牯臟節是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壹個傳統節日,而且只在苗族地區存在,所以牯臟節存在其唯壹性。牯臟節是苗族人民對農耕豐收的期望,同時也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