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節日踩鼓節,流傳於貴州的凱裏、丹寨、雷山等縣的苗族地區,在每年農歷二月的第壹個豬場天進行,苗族青年男女在這壹天,自動聚集於當地規定的歌場上踩鼓。踩鼓節所用的鼓是用實心楠木挖空、兩端繃以牛皮作成的。
屆時,由壹個有威望的老人,將放在他家的楠木鼓和鼓架壹齊搬進鼓場,並用力敲鼓,人們都聞聲前來翩翩起舞,年輕人趁機擇偶;老年人也穿著新衣,圍著楠木鼓唱古歌。舞畢,姑娘們便拿出親手編織的花帶,敬獻在楠木鼓上,表示對楠木鼓的感恩。人們盡情歡唱,直到天黑才離開鼓場。最後,由鼓主把楠木鼓擡回家,端放於樓上,每逢節日還要用魚肉敬祭楠木鼓。
節日的亮點,在於從四面八方匯集踩鼓場上的苗家青年男女遊方。姑娘們個個身穿刺繡有花紋圖案的新衣新褲,紮圍腰,佩戴銀花銀烏和項圈手鐲之類的裝飾品,其目的有二,壹則為美;二則是在小夥子面前“亮家底”。這壹帶的舊習以為,不戴銀器的姑娘沒有出息,小夥子不願意同她建立戀愛關系,所以姑娘們壹個個都要戴上銀飾。
踩鼓場上,兩位姑娘兩手各執壹根鼓棒在鼓的兩面按同壹鼓點敲打,人們圍著鼓手,女性在裏,男性在外,踩著鼓點按順時針方向跳踩鼓舞。舞蹈輕松熱烈,動作歡快,舞步舞姿反復巡回交替,主要有“四方舞”、“中間舞”、“交腳舞”等。
當舞蹈跳至高潮時,女聲隨之伴唱“慶祝歌”,整個踩場活動將持續到夕陽西沈。晚上,人們再度匯集踩鼓場對歌。男壹邊,女壹邊,兩人唱兩人和,壹問壹答,通宵達旦。許多健男妙女在遊方的接觸中,相互認識、了解,最後結下了終身伴侶。
踩鼓節的來歷說法不壹,但多數說法是祭祀祖先的大恩大德。還有節日源於傳說的說法。很古的時候,苗區發生嚴重的災害,苗族同胞為躲避災害,背井離鄉,途徑漫無天際的大森林時迷失了方向。後經壹只啄木鳥引路幫助,才擺脫困境,來到壹片富饒的土地上定居。老祖宗在這裏艱苦奮鬥,重建家園時,為消除勞累,恢復體力,利用農忙的間隙集中休息娛樂。天長日久,即形成踩鼓節的定俗。
踩鼓節每隔七年、九年、十三年舉行,整個儀式包含旋牛堂、砍牛祭祖、祭鼓等壹系列離不開牛和鼓的宗教禮儀,旨在不忘祖宗當年從東方遷徙而來的艱辛,希冀祖宗顯靈,後代人畜興旺、生活幸福。砍牛是把牛敬獻給祖先,讓魂歸東方的先祖有牛這種忠實、勤勞的夥伴。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緣、八字事業、婚姻運勢、財神靈簽、情感合盤、看另壹半、八字測算、姓名速配、壹生運勢、復合機會,您可以在底部點擊在線咨詢(僅供娛樂):/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