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鼓舞是苗族人民最有特色的藝術形式,其歷史悠久,在湘西苗區代代相傳。湘西苗族鼓舞的形式獨特、種類繁多,包含有“花鼓舞”、“踩鼓舞”、“團圓鼓舞”等,
湘西苗鼓的藝術風格十分獨特。在表演上,因表演者的表達情緒不同,分打鼓、踩鼓、嗲鼓等。此外根據鼓聲傳遞的內容,還可以展現出多種多樣的舞蹈姿態。如表現生產勞動的動作有:梨田、耙田、插秧、割谷、打谷,還有紡紗、牽紗、織布、砍樹、鋸料、扯爐、打鐵等。表現生活方面的動作有洗臉、美女梳頭。模仿動物的動作有: 大鵬展翅、水牛擦背、雞公啄米、黃牛擺尾、猴子摘桃等。這些動作在代代相傳中逐步形成了苗族鼓舞基本舞蹈的動作及特點。
苗族鼓舞表演形式的多樣化。壹般根據其表演人數不同,可分為雙人花鼓舞、男子徒手鼓舞、女子雙人鼓舞、女子單人鼓舞、四人跳鼓舞、團圓鼓舞、多人鼓舞、盾牌鼓舞等。 “雙人花鼓舞”,即架壹面大鼓橫於木架上,兩女各打鼓的壹邊,同時起舞。鳳凰縣就有這樣的風俗:新郎在春節時去嶽父家拜年,嶽父家門口設有壹面大鼓,新郎和新娘進門之前必須合跳壹次花鼓舞,於是就逐漸形成了壹男壹女的雙人花鼓舞。
猴兒鼓舞是苗族鼓舞中較原始的壹種舞蹈形式,後來的單人鼓舞、雙人鼓舞或多人鼓舞都是在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猴兒鼓舞即是壹種以摹擬猴子動作為主,圍繞苗鼓而舞的鼓舞形式。它屬於單、雙人鼓舞的範疇,舞蹈除摹擬生產勞動以外,還要隨著鼓點摹擬表演猴子摘桃、抓癢撓腮、戲鼓等動作,樣子滑稽、詼諧風趣。其中夾雜著很多高難技巧 ,舞姿非常輕盈敏捷,情緒激昂。此舞既可化妝成猴相表演,也可摹擬猴兒狀表演,都非常的引人入勝。
女子單人鼓舞是苗族女性們最熟悉的壹種舞蹈。表演時將壹面大鼓斜放在鼓架上面,選出壹婦女兩手拿鼓棒壹根,由另壹個敲邊進行伴奏,或敲包包鑼與大鑼進行伴奏。舞蹈者根據敲邊的節奏,打鼓起舞。主要舞蹈動作有梳頭、照鏡、紡棉花、織布、插秧等等。
男子單人鼓舞主要是由壹人敲邊伴奏,另壹人擊鼓表演。動作粗獷有力,節奏緊奏鮮明。打法有兩種:壹是拿鼓棒打鼓,另壹種是赤手握拳打鼓。這種鼓舞的動作最多,有穿襠、轉身、翻身、扯須、挖土、播秧、割谷、打谷、推磨、上山、下山等等。
團圓鼓舞是流傳在古丈縣壹種較古老的集體歌舞。起舞前,選壹人在坪中央打鼓,眾人隨其節奏舞蹈,鼓停舞不停。因參加人數太多,只從其中選出幾個代表性的人來,每唱完壹段山歌,群喊“阿荷”,氣氛異常熱烈,然後又繼續打鼓跳舞。主要動作有大擺、小擺、細擺三套。男的多跳大擺,女的跳小擺和細擺。團圓鼓舞的特點是節奏鮮明,動作以腰和肩的擺為主,快速時加以手的擺動。
湘西苗族鼓舞藝術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成為壹種典型而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有著很深的藝術底蘊和實用價值。它與苗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直接反映了苗族人民熱情質樸,勤勞勇敢,團結同心而富於理想、熱愛生活的性格特征。它以其獨特、多樣的表現形式、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強大的社會功能,展現出獨特的藝術個性,成為民族藝術的壹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