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把蘋果視為仙果,它也是北歐神話中的青春之果,是希臘神話中的愛情之果 。
在吳語地區因吳語“蘋果”與“病故”是同音詞,所以在吳語地區不在探望病人時贈送蘋果。
在香港等地,西洋蘋果又稱蛇果,但並非因為它是《聖經》中蛇引誘夏娃亞當吃的禁果,而是因為以前從外國進口蘋果時,有人聽到外國人稱贊蘋果delicious(美味),誤以為此即蘋果的洋名,所以又將其稱為“地利蛇果”,後簡稱蛇果。
日語稱蘋果為 “リンゴ”(ringo),這是日治時代以日文發音沿用至今,漢字寫法即為“林檎”。傳統臺語則稱作“Phōng-kó”,漢字“蘋果”。因臺灣地處亞熱帶地區,在梨山尚未種植蘋果前全依靠外國進口。蘋果因而價格昂貴,所以早期吃蘋果成為奢侈的象征。
因為蘋果的“蘋”字和“平”同音,所以在中國吃蘋果也有解作“平平安安”的說法。近幾年來也開始流行聖誕節前夜——平安夜吃蘋果的行為,需明確此舉源於中國,外國並無此傳統。 《觀賞樹木學》中 介紹:蘋果有4個變種,姿態均甚優美,各具特色,有較高之觀賞價值。 道生蘋果: 矮生喬木或灌木,高約5~6米,耐寒力較強。 樂園蘋果: 極矮化,灌木型,高約2米。 紅肉蘋果:幼葉、花、果實及枝幹木質部均為紅色,極為美麗。 垂枝蘋果:小枝下垂。 另有壹種歐洲之森林蘋果:為高8~10米之喬木,具有強大只根系,樹冠及果實形態多樣,耐寒力特強。作砧木用時,嫁接成活率頗高。 姿態落葉小喬木。高10余米,幼枝有絨毛,枝條疏散,樹冠圓形至橢圓形。 適地蘋果為溫帶樹種。歐洲及中亞原產。歐洲久經栽培,我國於1870年左右,才在山東煙臺引進,以後北從黑龍江,南至雲南、貴州,均有栽植,其中以遼寧、河北、山西、山東、陜西、甘肅、四川、新疆、安徽、江蘇等省為數較多。性喜光而較耐寒。好生於土質疏松,排水良好之砂質壤土,故宜擇日照充足、空氣流通之東南或西南平坦或緩傾斜地區植之。對有害氣體,抗性較弱。 配植孤植、群植均無不宜。庭院中頗適用之。 繁殖以嫁接繁殖。砧木以海棠棠梨實生苗為止。砧木以播種或插條繁殖。 管理每年略加修剪,俾整樹形,落葉後約於11月間,施用基肥,結果過密時,須予摘果。蟲害有卷葉蟲、蘋果棉蟲、蘋果牡蠣介殼蟲、蘋果巢蟲、蘋果葉蟲、蘋果食心蟲等;病害以赤星病為烈,均應設法防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