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句容茅山
地理位置
茅山位於江蘇省金壇市(金壇縣/市)以東40公裏處,南北走向,面積50多平方公裏,1985年被列為江蘇省八大風景名勝區之壹。海拔372.5米的茅山山勢秀麗、林木蔥郁,有九峰、二十六洞、十九泉之說,峰巒疊嶂的群山中,華陽洞、青龍洞等洞中有洞,千姿百態、星羅棋布的人工水庫使茅山更顯湖光山色,可謂“春見山容,夏見山氣,秋見山情,冬見山骨”。茅山還是著名的道教聖地,相傳漢元帝初元5年(公元前44年),陜西鹹陽茅氏三兄弟來茅山采藥煉丹,濟世救民,被稱為茅山道教之祖師,後齊梁隱士陶弘景集儒、佛、道三家創立了道教茅山派,唐宋以來,茅山壹直被列為道教之“第壹福地,第八洞天”,曾引來諸多文人墨客留下詩篇。抗日戰爭時期,陳毅元帥等革命先輩在此與敵開展遊擊戰,使之成為我國著名的六大抗日根據地之壹。茅山有“山美、道聖、洞奇”之特色,區內主要景點有茅山道院九霄萬福宮、印宮、乾元宮、華陽洞、金牛洞、新四軍紀念館等。
茅山地處江蘇省西南部的句容市境內,是江蘇省境內主要山脈之壹。茅山因山勢曲折,形似“已”字,故名句曲山,又名金陵地肺山,道家稱“句曲之金陵,是養真之福境,成神之靈墟”。西漢年間,陜西鹹陽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來句曲山修道行善,益澤世人。後人為紀念茅氏功德,遂改句曲山為三茅山,簡稱 茅山。主峰大茅峰海拔372.5米,景區面積約為71.2平方公裏。景區內外交通便利,四通八達,以茅山鎮為中心,距南京、鎮江、常州各約60公裏,東至上海、南至杭州各約300公裏,距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僅38公裏。
人文薈萃
茅山,是著名的道教聖地。茅山道教淵源流長,相傳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高辛氏時代人展上公修煉於句曲山伏龍地(今茅山鎮玉晨村);先秦時,有燕國人郭四朝修煉於玉晨觀;秦時,李明真人修煉於古煉丹院(今乾元觀);東晉時期,句容人葛洪在茅山抱樸峰修煉,並著書立說;東晉興寧二年(364年),楊羲、許謐、許 制作了《上清大洞真經》,在茅山創立了別具江南特色的教派——茅山上清派;南朝齊梁著名道士陶弘景隱居茅山40余年,為茅山上清派的主要傳承者。茅山道教,在中國道教史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和地位,曾贏得了“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第壹福地,第八洞天”等美譽。唐宋年代茅山道教達到了鼎盛時期,前山後嶺,峰巔峪間,宮、觀、殿、宇等各種大小道教建築多達三百余座、五千余間,道士數千人,有“三宮、五觀、七十二茅庵”之說。太平天國戰爭、抗日戰爭以及文化大革命對茅山道院的毀壞較為嚴重。茅山道院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修復,1982年被國務院批準為首批對外開放的重點宮觀。俗話說:“要好運,到福地洞天——茅山”,九霄萬福宮(頂宮)作為茅山道文化的重要場所,壹直以來的都是遊人朝山敬香必到處。
茅山,是神聖的革命聖地。茅山因山區地勢險要,西鄰南京,北瀕長江,東至淞滬,南下浙西,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1937年12月初,日軍侵占了茅山,燒殺搶掠,殘暴蹂躪,民無寧日。1938年6月,陳毅、粟裕、張鼎丞率領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第壹、二支隊和先遣支隊進入茅山地區,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抗日遊擊戰,創建敵後抗日根據地,成為全國六大山地抗日根據地之壹。茅山抗日根據地的建立,猶如插入敵人心腹的壹把利刃,大大牽制了敵人的重兵,為中國人民的抗戰勝利做出了可貴的貢獻。在那樣艱難困苦的歲月裏,曾有多少英雄先烈們在茅山為了革命事業拋頭顱、灑熱血。他們用萬丈豪情壯實了茅山偉岸的身姿,他們用氣壯山河的誓言證實了茅山不朽的風采。他們在人民心中將會萬古長青!在這裏,讓我們再壹次在鐵的事實面前去追憶當年先烈們英勇的壯舉。茅山的紅色之旅,已成為機關、學校、部隊、企事業單位、黨團組織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的首選地。
茅山,是優美的風景勝地。茅山自然風光清新秀美,山區形勝獨特,枝繁葉茂,景色迷人,自古就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美景。這裏的山不高卻秀雅,這裏的水不深卻澄清。春遊茅山,山林滴翠,草木芬芳。滿世界的嫩黃襯托這壹處綠山,滿山間的野花給了這山林壹路的狂想。薄霧輕如紗,夕陽宛如畫。夏遊茅山,綠樹成蔭,蔥蘢壹片。妳可以在綠樹掩映下的九曲十八彎上揮汗如雨,欲與大山試比高;妳也可以朝觀日出,暮賞彩雲。雨後初晴,但見壹絲薄雲在深谷幽林間繚繞,此時山上的樹木猶如水晶般閃爍著晶瑩的綠。秋遊茅山,天高雲淡,色彩斑斕。林間飄落壹地的楓葉定會引起妳無限的遐想,看蘆葦花在風中搖曳著輕盈,聽喜客泉水叮咚暢響,感受生命在不經意的平淡中輪回。冬遊茅山,銀裝素裹,霧松飄情。抑或暖陽普照,滿山林充斥著蓄勢待發的理想。萬簌俱靜中聆聽那道家仙樂,大有“花飛佛地三千裏,人在瑤池十二層”之感!
茅山屬低山丘陵地區,不僅風景秀麗,物產資源也很豐富,盛產林茶果尤其是藥材,是天然的藥物寶庫。明代著名藥物學家李時珍編撰的《本草綱目》中,收錄的茅山藥材就達380多種,其中尤以茅蒼術和唐玄宗賜名的太保黃精為最佳。1915年,茅蒼術參加巴拿馬賽會獲金獎。
旅遊勝地
茅山自1986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甲級風景名勝區以來,經過多年的建設與開發,取得了顯著的經濟與社會效益。2001年,茅山風景區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新四軍紀念館被中央宣傳部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3年茅山風景區被江蘇省人民政府、省文明委、省建設廳、省旅遊局聯合授予省級文明旅遊區示範點的稱號。目前,茅山風景區已形成了以九霄萬福宮、元符萬寧宮、老子神像、喜客泉、華陽洞、仙人洞、德 觀遺址、新四軍紀念館、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等為主體的旅遊群系,年接待香客、遊客超過100萬人次。茅山以其獨特的形式享譽海內外: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的“碑前放鞭炮,空中響軍號”的奇特現象堪稱“世界壹絕”,已被列為江蘇省精品景點之列;高99尺、重106噸、由226塊青銅板焊接而成的露天老子神像已入選大世界基尼斯紀錄,更為神奇的是老子神像手上自然天成的蜂窩,直徑可達3尺多,恰似老子手上戴的戒指,更象老子把仙丹灑向人間;熱情好客的喜客泉,以其特有的三怪,使人留連忘返;正在開發中的華陽洞必將向人們展示出更多的神奇……
飽經滄桑的茅山,更是充滿神奇的茅山。亭殿樓閣盡是畫,山水風物皆有情。秀麗迷人的自然風景,有據可證的人文景觀,俯拾皆是的軼聞趣事,神奇特怪的自然造化,撲朔迷離的道家符錄 ,必將引起您的最大興趣。
茅山道教
道教源於道家老子、莊子、列子,於晉朝才形成道教。道教也分南北兩派,北方道教為“符箓派”,符、箓都是寫著神的名字的牌子,北方道教認為人生病是因為鬼魂附體所致,所以要拿符、箓來鎮鬼,用劍來除妖;而南方道教卻認為人生病是由於陰陽不和,要想長生需要用丹補之,所以南方道教被稱為“丹鼎派”。捉鬼道士壹般是北方道士,煉丹道士壹般是南方道士。
北方道教由張道陵創立,後人說的張天師並非張道陵壹人,他的子孫都稱為張天師。而南方道教是由中茅君(茅盈)
創立,茅固、茅忠並非教主。北方道教和南方道教都是靠治病救人,聚集了很多信徒,逐漸形成教派。創立之後,其理論體系還很不完善,壹直到南北朝時代才形成比較完善的思想體系。北方道教體系主要是由寇謙之充實整理而成,南方道教人才較多,由葛洪、陸修靜、陶弘景三代人的努力,形成了丹鼎派的完整理論體系,尤其是葛洪的《抱樸子》與《老子》、《莊子》、《列子》被後人稱之為四經。
葛洪,句容人,後人小說中說的“葛仙翁”是指的葛洪的爺爺葛玄,不是葛洪。[font color=#c60a00 size=2]陸修靜,浙江人,被封為丹元真人。[/font]陶弘景,丹陽人。後人所說的華陽真人、山中宰相都是陶弘景。梁武帝曾經問為什麽要隱居茅山,陶弘景寫詩答道:“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
南方道教的神仙譜與北方略有不同,據《真靈位業圖》所載,在“道生壹,壹生二,二生三”的時期,有三層神仙,①元始天尊,②大道君,③太極金闕帝君。而在“三生萬物”時期有四層神仙,即④太上老君(即老子),⑤北方張天師(張奉),⑥南方中茅君(茅盈),⑦北陰大帝。
泰州興化茅山
概況
茅山古鎮具有兩千多年的文明史。漢景帝時,鹹陽茅氏三兄弟(茅盈、茅衷、茅固)來此修道,故名“三茅山”,簡稱“茅山”,又稱“北茅山”。該鎮地處興化、東臺、姜堰三市交匯中心,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便捷。東與全國不銹鋼之鄉戴南鎮毗連,西與周莊鎮、陳堡鎮接壤。省級航道唐港河和興姜河穿境而過,貫穿全鎮東西的茅顧公路東連寧靖鹽高速,西接興泰壹級公路,與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時空距離均在三個小時以內。該鎮是中國戴南不銹鋼產業集群重要的生產、研發、特流、信息、金融中心。
全鎮土地面積42.7平方公裏,其中耕地面積3.2萬畝,總人口31081人,非農人口4256人。下轄姜太、茅山東、茅山西、紀荀、茅山北、朝陽莊、薛楊、顧馮、孫王、南朱莊10個行政村和社區居委會。2007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04億元,財政收入1229萬元,第三產業從業人數7500人,第三產業增加值7934萬元,年末各項存款14001萬元。開通有線電視6000余戶。自來水普及率99%,農民人均純收入6138元。
五十年代“茅山人民公社”曾受國務院周恩來總理親筆嘉獎,被評為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茅山鎮孫王村曾和江陰的華西村齊名,茅山人民在勞動中創造的《茅山號子》壹直唱到中南海,受到毛澤東的稱贊,並在國際大賽中獲獎。如今,壹個嶄新、開放的茅山鎮正以最優美的環境、最優惠的政策、最竭誠的服務,熱忱歡迎各界人士加盟投資發展,***創茅山美好的明天。
茅山景德禪寺
景德禪寺,位於江蘇興化茅山古鎮,迄今有近兩千年歷史。早在漢代,陜西鹹陽,有茅氏三兄弟,兄茅盈,二弟茅固,三弟茅衷,看破紅塵,寫下“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的感嘆,遂尋山修道。他們披星戴月,餐風宿露,晝夜兼程,行至黃海之濱,見壹高山,林木參天,綠蔭蔽日,芳草如茵,香茅遍地,便留山隱居,修道養性,采藥煉丹,濟世救人。日久,茅氏兄弟,終成正果,名列仙班。後人因此建三茅道觀,稱他們為三茅真人,稱山為三茅山。慕名來山學道者、求醫者,不絕於途。其時,江南句容壹帶,瘟疫流行,聞江北茅山有三茅真人道法高超,醫術高明,能治百病,便來人求治,三茅真人欣然前往,居句曲山華陽洞。經真人救治,病愈者數百人。三茅真君仙逝後,人們感恩戴德,建廟山巔,塑像供祀。此後,句曲山改稱南茅山,江北三茅山改稱北茅山,簡稱茅山。
茅山三茅道觀,山前有祠,專供三茅真君,有道人主持,壹年四季,香火不絕。唐末,戰亂不止,學道者少,茅山道觀日趨衰落。北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開山祖師德凈禪師掛錫於此,改觀為寺,以皇帝年號名曰“景德禪寺”,德凈禪師為住持,對蕪敗殿宇加以修繕,移三茅真君像於山巔,建大雄寶殿於山之中心,次年又大興土木,建佛堂、法堂、僧房,增塑佛像,廣招僧徒,善男信女來寺敬香,絡繹不絕,茅山又轉衰為盛。其時,茅山遍地香茅,幽香撲鼻,又名香山。元末明初,戰事頻發,年久失修的大雄寶殿壹度倒塌。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德踞禪師來寺住持,重建大雄寶殿,塑三尊大佛,十八尊者。明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冊封國師仙訓奉旨化遊天下,途徑茅山,因而掛錫,奉勅改為“景德至化禪寺”。後歲月延長,殿宇頹敗,於是中落,又改寺為“北茅山古景德禪寺”。清雍正三年(公元1724年),揚州元度禪師奉國師木陳之命來寺住持,竭力恢復寺貌,弘揚聖教,開設道場。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文芳法師繼濟生和尚住持古寺,誓獨葺理,勞苦心力七八載,蓮宇煥然,佛像莊嚴,寺貌壹新。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三茅真君大殿毀於火,相周方丈多方勸募,略加修繕。同治以後,高僧朗月在茅山倡導華嚴宗,景德禪寺成為近代華嚴中興祖庭,佛教聖地。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三門頭殿又毀於火,天謙住持四處勸募,各方信眾獻資捐料,將原四楹頭殿興建為六楹,分左中右三大半圓形山門,書“古景德禪寺”,石刻嵌於正門之上。民國十壹年(公元1922年)著名高僧密海法師任山寺方丈,主持寺務,指導佛事,闡揚佛教,興辦佛學院,並從外地力采大批佛學經典和三寶法器。寺內設禪堂客舍,接待十方僧眾,為學佛弘法廣開方便之門。壹時間,茅山地區佛教壹派生機,大批佛學人才脫穎而出。如,密海法師法徒葦舫,先後任鎮江金山寺、江西廬山大林寺住持、上海玉佛寺方丈,、解放後任全國佛協副會長;慈舟法師先後任鎮江金山、句容寶華二山方丈、鎮江佛協會長;密海徒孫大雲法師曾任江蘇佛協副秘書長、南京棲霞寺佛學院教師;密海弟子有誠為常熟興福寺方丈、杭州靈隱寺方丈;密海法徒葦宗曾任泰州光孝寺方丈。茅山景德禪寺成為江淮東部佛教聖地。
茅山號子
《茅山號子》作為民歌,在蘇北裏下河壹帶流傳很廣。它源遠流長,有近千年的流傳歷史。五十年代,茅山的民歌手常到省、華東區參加民歌比賽,當年的歌手朱香琳曾隨省歌舞團赴朝鮮慰問中國人民誌願軍。1 95 6 年,茅山歌手曾赴京參加全國音樂周,並到中南海演唱《茅山號子》,受到毛主席等老壹輩中央領導人的接見。
《茅山號子》曲調優美動聽,唱詞豐富多彩,是當地農民在田間勞動時抒發情感的娛樂形式。
茅山會船
茅山、顧莊、溱潼,清明節撐會船競賽的習俗,由來已久,起源於南宋期間,茅山地區人民協助山東義民在茅山縮頭湖大敗金兵的壹段真實歷史。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山東抗金首領張榮與賈虎等聚山東義民數千余人,漁船二、三百只,自梁山泊與金人轉戰南下。為了妄圖打通運河沿岸各州縣,金監軍撻懶率精銳之師,從山東而來,攻克承楚(今淮安市),又陷泰州。義軍伺隙擊之,屢捷。榮謂泰州,承楚內地,泰州復則承楚無不復。於是決定先復泰州。與敵戰溱潼村前之溱潼湖,小舟出擊,佯敗,退至茅山、顧莊之間縮頭湖。撻懶以為義軍船小,人少,又無鬥誌,想全殲之,遂緊追不放。縮頭湖在山旁,山土風化,湖床增高,會值天旱水涸,敵艦駛入湖內為泥淖所阻,不能前進。榮分軍為二,壹半乘舟,壹半登陸。義軍以茅山、顧莊村民為導,包圍敵艦,用弓箭向艦上射擊,敵艦不能行駛,禁不住四支榮兵三攻擊,敵兵只能從舟中躍出,褰裳登岸,急不暇擇,手忙腳亂,往往溺斃水中,或陷入泥淖,不能自撥,死者無數。撻懶爬出船艙,由健卒背上河岸,指揮健卒與義軍肉搏,沖開血路,方始走脫。撻懶收殘兵敗將,次日逃奔楚州。榮軍收回師,檢查俘馘約五千余人。義民傷亡亦眾。
劉光世上奏此事,朝延擢(任命)榮為泰州知縣,令榮往縮頭湖畔奠祭山東陣亡之義民。榮至茅山擇縮頭湖口之高地設壇,並請茅山僧人登壇誦經。後人稱該地為奠祭口。該口在茅山顧莊中間的唐港河邊(現為火葬場)。在設壇奠祭前,茅山、顧莊人民已將死亡之義民安葬。明嘉靖年間,倭寇入侵揚州裏下河地區,為保家衛國,溱潼、茅山、顧莊壹帶民眾紛紛組織會船隊,協助官兵殺敵,後遂演變為壹年壹度清明節撐會船的起因。另有撐會船的寓意是溱潼、茅山、顧莊等地老百姓,為在反金戰爭中死亡的山東陣亡之義民的無主墳進行祭掃,以寄衰思。
二、廣東茅山
廣東茅山
茅山(Máoshān)在廣州城區西北郊、京廣鐵路西側。屬白雲區江高鎮。明 末建村,因村旁山崗長滿茅草,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