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其哈日布,後名常在,蒙古族正藍旗人,母親名叫富貴。
韓其哈日布與母親相依為命,居住在北京南城花市壹帶。韓母富貴心靈手巧,總是喜歡做點小手工。閑來無事時,就用泥土為原料,做個泥人、小動物或是花草之類的玩意。 韓其哈日布繼承了母親的手藝,其泥陶制作以果品為主,尤以葡萄見長的工藝擺件,當時針對用泥陶制作葡萄球不透明、肉質感差的情況,選用玻璃進行制作,把玻璃料燒化,然後用吹管吹成壹顆顆葡萄珠,退火後再把它們連結成串,最後配上枝葉,噴上白霜制作而成。特別是經慈禧太後褒獎後,“葡萄常”名滿天下。 韓其哈日布做活從不滿足,總是精益求精。他到料器行看過料器師傅做的活,發現料器行出的玩意真不錯,玲瓏晶瑩,透著珠光寶氣,流光溢彩,比起泥捏的玩意,價錢要高上好多。於是,韓其哈日布有事沒事就往料器行裏跑,幫人家幹活,看人家是怎麽做珠子活兒的。韓其哈日布聰明,悟性好,壹來二去,他就看出了門道。光看不練不成,回到家裏他將自己的想法和母親壹說,母親二話沒說,掏出做泥娃娃、泥葡萄掙來的錢,讓韓其哈日布去買制作料器的工具和原料。
韓其哈日布迷上了燒制玻璃的工藝。他買來燒玻璃用的原料、石蠟、顏料和壇壇罐罐等材料,在本來就十分狹窄的院子裏盤了壹個能夠燒煤的爐竈,竈臺上架上壹頂石英坩堝,幾根四五尺長,食指粗細的熟鐵管子,壹頭套上了膠皮,他又請木匠給特制了壹把帶有兩個長臂的大椅子,這個制作玻璃葡萄的作坊就建成了。韓其哈日布燒制料器珠子,他的初衷不過是為泥娃娃、泥老虎和泥獅子配置可以傳神的眼睛。相信他最初吹制的玻璃制品,應當是眼珠子。不管是娃娃的,還是動物的,瞳仁的顏色很難控制,是黑色透著綠光,還是黃色透著黑光,眼神的制作是難以琢磨的,他需要壹種靈動,壹種折射心靈的波動,是含情脈脈,是暗送秋波,是激動、憤怒、興奮都在這瞳仁中有所體現。而制作葡萄珠,要比制作眼珠要容易得多,簡單得多。富貴又是鐘情於葡萄的制作,韓其哈日布在研制玻璃眼珠的同時,便也吹出了壹顆顆葡萄珠。或許是無心栽柳柳成蔭,有別於傳統料器,又同屬於料器行當的玻璃葡萄,就這樣問世了。 壹開始的料器葡萄是實心,拿在手上掂掂,與真葡萄相比,感覺太沈。韓其哈日布想,做成空心葡萄不就減輕重量了嗎?他將壹根金屬管粘上燒到火候的玻璃溶液,鼓起腮幫子吹了壹口氣,就像兒時用葦子管吹起的肥皂泡,讓人看著泡泡的變化,內心產生壹股說不出的愉悅,這時的韓其哈日布將玻璃溶液吹成了空心的葡萄珠。 富貴是虔誠的佛教徒,家中供著佛龕,每天少不了早晚三炷香。那是壹個平常的日子,富貴壹大早就起來,拿著兒子吹制出來的玻璃珠,端詳著,琢磨著,對比著,這個葡萄與真葡萄已經很像了,但還不是壹模壹樣,那麽它的不同之處在哪呢?這時東方的太陽慢慢升起來了,壹縷陽光跳進了矮小的房間,給富貴手上的葡萄帶來了壹點亮色。在做飯之前,富貴的功課就是要在佛龕前給觀音菩薩像前燒壹柱香。她匆忙站起身,來到供桌前,手裏還拿著壹串剛剛串好的葡萄,就在用火鐮將香點燃,雙手合十的時候,手中的那串葡萄掉在了香爐裏。當她站起身來,再看那壹串掉在香爐裏的葡萄時,葡萄變得水靈靈的、鮮活鮮活的,那葡萄表層粘上香灰,就像是經過雨露後的壹層薄霜。她連忙招呼韓其哈日布過來,韓其哈日布拿過那壹串葡萄仔細端詳,不禁眼前壹亮。紫紅色的葡萄上輕覆壹層清淡的白霜,猶如點睛之筆,如同上天賦予了玻璃葡萄以神韻,讓人感到它就是天然生就的。
玻璃葡萄的那層輕霜,當年讓多少人琢磨不透?就憑這壹手絕活,葡萄常在有了百年的輝煌。“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也可以說,富貴和韓其哈日布的執著精神感動了神靈,得到了神助,而悟到了鬼斧神工之妙訣。 那時的花市大街自正月起,凡初四、十四、二十四日皆有集市。在北京的方言土語裏,壹直都把花市說成“花兒市”。當韓其哈日布將制作的軟枝料器葡萄拿到花市大街亮相時,頓時讓料器行的掌作們看呆了。 故事說到這裏,讀者或許要問,韓其哈日布就這麽個普通出身,壹個花市大街的手藝人,怎麽可能和西太後“老佛爺”搭上關系,得到主宰天下“主子”的青睞呢?據1935年的《舊京文物略》記載:花市的“各街市花莊及住家營花業者,約在壹千家以上”。那麽,年節前夕,朝廷派人到花市征集工藝品,韓其哈日布的玻璃葡萄進入宮廷,進入慈禧的視野之中,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北京燈節時的天氣壹般很冷,在冰天雪地裏能看到水靈靈的葡萄,確實能夠給人驚喜或者是出乎意外的愉悅。至於慈禧見到這個巧奪天工的人造葡萄,驚嘆之余,詢問壹下這個人造葡萄的來歷乃至發壹番議論,派人送壹塊“天義常”的匾額,用以體現朝廷和她本人的懷柔政策也是情理之中。
由此看來,韓其哈日布改名常在,起源在慈禧所賜“天義常”的匾額。民間俗語有“富貴常在”之說,當慈禧得知韓其哈日布的母親名叫“富貴”時,慈禧感嘆:“好啊,富貴常在!”這樣壹來,母親名富貴,兒子為常在;娘倆名字合在壹起乃“富貴常在”,是吉祥話。正因為老佛爺有“富貴常在”的話,韓其哈日布感其恩典,改名為常在。
韓其哈日布得到老佛爺的恩典,特意趕制壹套以“千秋萬代”為主題的葫蘆進獻到紫禁城中。不過有壹點是肯定的,慈禧是欣賞“葡萄常”的,她的這個舉措明顯帶有扶植和支持手工業者的色彩。慈禧為了鞏固大清王朝,撫慰民間的手藝人,賜壹塊匾給優秀的手藝人也是在情理之中。據說故宮博物院至今還保存著葡萄常親手制作的“子孫萬代”葫蘆等藝術品。 “天義常”的招牌,是不是金質的匾我們無法考證。但是可以肯定,當年那就是金字招牌,讓韓其哈日布在花市這條街上風光無限。“葡萄常”的字號從此代替了韓其哈日布,常在的名氣在四九城越來越響亮。這沒花壹分銀子的廣告帶給這娘倆滾滾財源,真的成就了這娘倆的“富貴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