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漢武帝下詔征求治國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壹統”學說和“罷黜百家,表彰六經”的主張。董仲舒認為,“道之大原出於天”,自然、人事都受制於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應該是統壹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維護了漢武帝的集權統治,為當時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穩定做出了壹定的貢獻。
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任江都易王劉非國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年),任膠西王劉端國相,4年後辭職回家。此後,在家著書,朝廷每逢大事,就會讓使者及廷尉到他家,問他的意見,仍然受到漢武帝的重視。
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董仲舒病逝
總之,由他總結集成儒家思想中具有尊君、禮制等符合當朝者大壹統需求的部分,實際上他是儒家的第壹教主,向當權者投石問路,被采用後,百家被罷,儒家獨尊,自漢壹代後,中國文化陷入了壹言堂時代。
以宗教的方式來看董,他是集大成者、投石問路者、是權謀家,孔夫子和門下數代弟子沒能實現的政治理想,在他手上得以成功,影響千年中國歷史走向。
孔子只是理論家,他是實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