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人通稱“亂彈戲”,因興於山西晉南古蒲州(今永濟)壹帶而得名。約形成於明代嘉靖年間。山西省地方戲曲劇種之壹,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壹種。流行於山西南部各縣和陜西、河南、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古自治區的部分地區。
原名“蒲州梆子”。因起源於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而得名。它與中路梆子(晉劇)、北路梆子、上黨梆子合稱“山西四大梆子”。蒲劇在清代乾隆時期(十八世紀)外省稱“亂彈”、“晉腔”、“山陜梆子腔”等;嘉慶、道光以後,又稱“山西梆子”;陜西稱:東路戲,山西省北、中部稱“南路戲”;晉南當地則習慣稱“大戲”或“亂彈”。山西蒲州與陜西同州(今大荔)_朝邑,河南陜州(今陜縣)_靈寶,地處黃河中遊,居黃河激流南下而折流向東的三角地帶,彼此隔河相望,長期以來有著經濟_文化的密切交往,其風俗習慣_語音_方言也大體相同。明末清初,這壹帶已有“亂彈”流行。
後來,分別以蒲州和同州命名的蒲州梆子與同州梆子雖為兩個劇種,但實同源於此。它們唱腔相似,戲路相通,今天雖各有不同發展變化,然兩地藝人均自稱為“亂彈”。
孔尚任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平陽竹枝詞?亂彈詞》中,稱道平陽(今臨汾)亂彈名小旦葵娃“花梆子”碎步異常出色,可知當時晉南亂彈流行的盛況。同州梆子,本即秦腔,乾隆年間嚴長明在《秦雲擷英小譜》中記述秦腔名旦祥麟,渡黃河“由蒲州售技至太原”,也可知山陜兩地的梆子腔彼此相通。蒲州,同州的藝人壹直有相互搭班演戲的習慣。
嘉慶年間,北京有“山陜班”演出,直到光緒_宣統年間,蒲州和同州藝人仍有在北京同搭梆子班演唱的,如名須生郭寶臣(元元紅,蒲州梆子藝人)和白長命(蓋陜西,旦,同州梆子藝人)演出《鞭打蘆花》就是壹例。故京,津,直隸(河北)壹向謂之“山陜梆子”。此外,他們還有過***同組班南下,在湖北襄陽老河口演戲的經歷。山陜梆子對各地梆子腔劇種的形成,曾起過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