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劇又稱蒲州梆子,當地人通稱亂彈戲,是我國最古老的漢族民間戲曲藝術之壹。因興於山西晉南古蒲州(今山西運城永濟)壹帶而得名。蒲劇在清代乾隆時期外省稱“亂彈”、“晉腔”、“山陜梆子腔”等;嘉慶、道光以後,又稱“山西梆子”;陜西稱:東路戲,山西省北、中部稱“南路戲”;晉南當地則習慣稱“大戲”或“亂彈”。蒲劇約形成於明代嘉靖年間。山西省漢族戲曲劇種之壹,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壹種。流行於山西南部各縣和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古自治區的部分地區。蒲州地處黃河中遊,其大慶關渡口毗連山西、陜西,最古代南方絲瓷通往西北的交通要道,商業興隆,經濟文化繁榮,為戲曲的發展、交流創造了有利條件。金元時期,這裏金院本、元雜劇的演出極為盛行;明清以來,又是梆子、亂彈活動的重要基地,故素有“戲曲之鄉”之稱。臨汾地區有許多古代戲劇活動遺跡,例如臨汾市的魏村元代牛王廟戲臺、東羊戲臺和王曲元代戲臺等,造型逼真,表情豐富,再現了我國古代的戲劇藝術。這些實物史料證明,晉南地區戲劇活動歷史悠久。蒲劇唱腔高昂 ,樸實奔放 ,長於表現慷慨激情、悲壯淒楚的英雄史劇,又善於刻劃抒情劇的人物性格和情緒。